秦晉崤之戰的知識點有哪些

  崤之戰是春秋時期發生晉秦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晉襄公率軍在晉國崤山隘道全殲偷襲鄭國的秦軍的重要伏擊殲滅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崤之戰知識點

  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因為古人的用語方式和一些習慣都和現在不同,所以不少小朋友們在文言古文上都比較薄弱,這裡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秦晉崤之戰這篇文言文的一些知識點。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出處,崤之戰最早記載在《左傳》之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一步編年體的史書,同時也是一部歷史散文集,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接下來小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出現的幾個通假字。“文王之所闢風雨夜”這裡面的“闢”通“避”,有躲避的意思。“以間蔽邑”很多人都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如果知道這裡的“間”是“閒”的通假字就很好翻譯了,就是“使之休息”的意思。“若得而食之不厭”這裡的“厭”並不是厭惡的意思,通假了“饜”字,表示滿足。

  除了這些比較難以理解的通假字之外,還有一些特殊句式比如賓語前置的“何施之為”“爾何知”;介詞結構後置的“敗秦師於崤”“使歸就戮於秦”等都是比較簡單比較易於理解的句式。除此之外本文的主旨也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全文以“蹇叔論戰”為核心來展開,通過事實來證明蹇叔正確的軍事思想和戰略目光,並且通過這一段歷史故事告訴讀者行軍打仗必須知己知彼,不能一味看到勝利,否則很容易失敗。而這段文章之中也表現出了作者明顯的好惡觀點,從前面的貶秦揚鄭到後來的抑晉揚秦,可以說是很鮮明的表達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秦晉崤之戰是怎麼回事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戰亂不斷,在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經典的戰役,崤之戰就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之間爆發的一場爭霸戰,奠定了之後一段時間的天下大勢,可以說是至關重要,那麼這一場大戰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時秦國很強大,正是秦穆公在位的時期,秦穆公重用賢臣,國力漸強,於是對於東進加入中原有了想法,而當時晉國就是秦穆公東進的最大阻礙,因此秦穆公和晉國交好,先後支援兩任晉國國君登基,其中就包括晉文公。在公元前630年的時候,鄭國對晉國不敬,晉國欲要攻打鄭國,同時晉國許諾攻下整過之後就把焦瑕之地給秦國,秦國於是和晉國一起攻打鄭國。但是後來秦國被燭之武一番言語給勸退了,還把自己的將士留在鄭國幫助防守,而這也為秦晉兩國埋下了仇怨。

  後來秦穆公得知鄭國和晉國的國君先後去世,而留在鄭國的那些守將傳來訊息說可以裡應外合,所以秦穆公不顧手下人的阻攔,草率的出兵,當時秦國和鄭國之間相距甚遠,要經過很多的天然險地,結果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自然無法瞞過鄭國,結果鄭國嚴陣以待,秦國徒勞無功只好撤兵,而晉國得知這個訊息就在崤山一帶設下埋伏,等到秦軍回撤的時候,突然襲擊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結果這一波秦軍全軍覆沒。這一場戰役也宣告著秦晉之間親密的同盟關係的結束,並且轉而成為世仇,為之後的形勢發展埋下了伏筆。

  秦晉崤之戰簡介

  秦晉之間的崤之戰是春秋時期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當時是齊桓公已經去世,齊國稱霸的時代過去,而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之下趁機崛起,成為了中原霸主,而這個時候南方的楚國依舊強大,西方的秦國也蠢蠢欲動,所以晉國和秦國一直交好,以避免南抗楚國,西對秦國的艱難處境,而崤之戰就改變了這一格局。

  早在前630年的時候,秦晉就約好一起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和秦國不接壤,所以約好打下鄭國之後,晉國把自己的焦瑕之地給秦國,這正好符合秦國東進入中原的戰略目的,所以秦國同意了。但是碰上燭之武,他像秦穆公痛陳利弊,認為鄭國滅亡只會便宜了晉國,而秦晉相接,一旦晉國強大起來,危險的就是秦國,於是秦穆公留下了幾個士大夫,自己就回去了。雖然晉文公覺得自己深受秦國大恩還未報所以沒有和秦國交戰,但是這件事也讓雙方的結盟變得不再牢固。

  後來鄭文公、晉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覺得這是攻打鄭國的大好時機,詢問大夫蹇叔是否可以出兵,大夫蹇叔認為這樣長途跋涉很難有所收穫,是不會成功的,但是利益的誘惑太大,即使成功率很低秦穆公也願意為之冒險,當時秦國首都在雍,要奔襲1500多裡地,途徑多個雄關險地才能達到,可以說是非常冒險,果然不出蹇叔所料,秦軍到了滑國的時候,正好被在當地做生意的鄭國商人碰上了,於是他一面假扮滑國國君的使者穩住秦軍,一面通知國內,結果鄭國做好了防守準備,秦軍難以攻克只能回去。

  班師回秦的途中經過崤山,結果被得知了情報的晉國大軍埋伏,前後夾擊,最後全軍覆沒,也讓秦晉之好從此成為了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