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茶文化的方法

  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傳承科學精神,打造現代茶產業的競爭優勢

  用心研讀《茶經》和歷代茶書,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茶經》還是各個朝代的茶書,總是從當時的實際出發,研究種茶、採茶、製茶、飲茶的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從各方面闡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適應當時飲茶者的需要。

  陸羽通過自己的調查和實踐,總結出好茶生在“陽崖陰嶺”這種最適合於茶樹生長的生態環境,並指出“爛石”是最好的立地條件;採茶的時間是按照不同地區的氣候,與不同茶樹的生長規律來規定的,關鍵是看茶芽的生長情況,以“紫者上”、“筍者上”、“葉捲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通過採、蒸、搗、拍、焙、穿、封七個環節,製成當時流行的餅茶。

  宋代貢茶的主要產區轉向建安,蔡襄《茶錄》就著重論述建茶的甄別和飲用方法;而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則進一步闡明北苑茶的生態環境和茶質優劣的關係;尤其是趙佶的《大觀茶論》,對白茶的獨特效能作了生態的描述,對培育茶的良種有重要啟示作用。到明代,改餅茶為散茶,於是有許次紓的《茶疏》,詳述羅岕茶的勝人之處,採摘製造之法和烹點飲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對羅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確切的論述。到清代,隨著龍井茶的崛起,於是有程淯的《龍井訪茶記》,對龍井茶的特色、立地條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體的論述。

  二、豐富文化內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產業鏈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發展史,還能觀察到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儒家、釋家、道家和民間人士都非常重視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視茶與文化的結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從茶性平和、高潔,引伸出茶導和、和為貴的哲學命題,把飲茶和修身養性結合起來;釋家提出茶禪一味,把飲茶與修禪悟道融為一體;道家重視茶的怡情養性功能,認為飲茶能輕身換骨,進而追求精神的永恆。民間人士則以茶為禮,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會習俗。

  三、堅持服務方向,造福種茶人和飲茶人

  在選寫此文的過程中,筆者還反覆思考:《茶經》和歷代茶書作者為什麼以畢生的主要精力選寫茶書?經過仔細閱讀《茶經》,有一些啟迪。

  陸羽在《茶經》中,從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茶是什麼,怎麼種茶,茶有什麼功效,為什麼不能粗製濫造。在羅列採茶、造茶工具之後,又進一步說明怎樣採茶,製茶,怎樣鑑別茶葉的優劣,接著他又用很大的篇幅列舉了二十五種藝茶者必須具備的器具,然後再講怎樣煮茶,怎樣飲茶,要注意什麼問題。非常明白,《茶經》是為種茶人、藝茶人寫的,是為他們服務的。但是為什麼《茶經》中又類局列舉歷史上四十八件茶事典故,又十分詳細地論述全國出產茶的地方呢?筆者認為:這是讓讀者擴充套件視野,知道飲茶的歷史久遠、產茶的地域十分廣闊,飲茶有利健康,同時倡導精行儉德精神。這也是為種茶、藝茶、飲茶人服務的。所以宋以後七篇《茶經》序皆褒揚陸羽是“有利功於茶者”,“有益於人者”,“羽之功不在於稷下”。這就是《茶經》“膾炙千古”的內在原因。

  《茶經》以後的茶書作者都以《茶經》的宗旨為圭臬,不斷的充實內容,把不同的歷史時期、種茶、採茶、製茶、飲茶、藏茶的經驗吸納到出茶書之中,把不同地區出產茶葉的優劣介紹給種茶人和飲茶人。

  傳承茶文化的現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裡不僅開闢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隨之而興起的茶具衍生物,極大方便了人們生活。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臺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臺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具藝術品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