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的故事

  布萊希特是德國著名的戲劇家,詩人,還是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的名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布萊希特出生於一個優渥的家庭,從6歲開始接受人文科學的教育啟蒙,對藝術文學有濃厚的興趣。16年就開始給地方報紙投稿,並寫了人生中第一個劇本《聖經》。1917年開始,布萊希特進入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立克大學讀醫學,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徵召入伍當衛生兵,但是戰爭很快就結束了,而布萊希特在那時已經對戰爭有了批判態度。

  1922年布萊希特憑藉《夜半鼓聲》獲得了,克萊斯特最佳年輕劇作?a href='//' target='_blank'>醫保?鞘彼??4歲, 並有婚姻家庭,妻子是一名歌劇演唱家,1924年搬到柏林,在1933年德國發生國會縱火案後,攜全家人逃到蘇黎世,從此開始流亡生涯,直到15年後,在流亡期間,足跡起遍了歐洲的各個角落,也見識到了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這為布萊希特的戲劇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

  布萊希特對戲劇的追求不僅僅執著於藝術的高地,還夾雜著諷古喻今的政治態度,這也是讓布萊希特開始15年流亡生涯的本質原因,但是對政治的態度並沒有損害布萊希特的藝術成就。

  布萊希特的作品特點

  布萊希特戲劇作品主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卡拉爾大娘的槍》、《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伽利略傳》、《圓頭黨和尖頭黨》等,他還留下許多關於戲劇理論的著作《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論實驗戲劇》等。

  布萊希特作品特點,帶有很鮮明的個人色彩,布萊希特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戲劇表現形式,就是布氏學派,也稱為“間離方法”“陌生化方法”,這種戲劇表演方式同以往歐洲從古希臘就開始流行的“模仿學派”有著根本區別,“間離方法”“陌生化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通過作者再加工的表現形式,把平常的事件以非平常的狀態表現出來,造成表演外在和觀眾產生陌生感,而引起觀眾的反思,這是一種與當時戲劇表現形式背道而馳的理論,儘管在當時有些超前,但是布萊希特作品特點呈現出來的個人思想,能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找到依據,就是人們對周圍熟悉的事件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瞭解,通過”陌生化“的處理,讓熟識的周圍事件有了新的表現,這就是布萊希特創新戲劇表演形式的意義。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創新為現代世界戲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就像古代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影響了歐洲古典戲劇的發展,而布萊希特的“間離方法”戲劇理論,則照亮了現代戲劇發展的新發向。

  布萊希特的表演體系

  布萊希特表演體系,在戲劇領域上可以稱為布氏學派,和當時享譽戲劇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齊名,布萊希特表演體系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在戲劇歷史發展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做“間離方法”,又稱為“陌生化方法”,這是一種新的戲劇表演理論和方法,基本含義就是把戲劇作品用加工過的表現形式,讓平常的事物顯得不平常,從而暴露事物的本質矛盾,這種方法的進步性就是積極向觀眾傳導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布萊希特表演體系,在當時是非常有創新意義的,布萊希特希望通過一種全新方式,重新展示事情的本質,這種靈感來源於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黑格爾認為人們對於周圍熟知的事件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布萊希特表演體系,就通過一種非正常的表現形式,讓平常事件非正常展示,這就是布萊希特表演體系的精髓。

  布萊希特表演體系,是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就像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影響了古代的戲劇發展,那布萊希特表演體系的理論知識,則照亮了現代世界戲劇的發展,影響了現代戲劇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