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茶文化的論文欣賞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茶文化術語翻譯問題研究

  摘要:茶葉不僅是供人們購買飲用的商品,而且是具有文化屬性的產品,因此茶葉名稱翻譯就顯得至關重要。茶葉翻譯一方面便於國外消費者瞭解我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便於形成統一名稱,形成品牌宣傳效應。本文主要探討茶葉出口貿易中茶文化術語翻譯問題,通過對翻譯傳統、翻譯方式和翻譯效果的敘述,使讀者和消費者對茶業術語翻譯的情況有一個簡要理解。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茶業術語翻譯;問題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傳播需要翻譯成多種文字,因此,文化傳統翻譯成為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茶文化翻譯,我國茶文化產生於東晉時期,直到唐朝發展達到全盛,茶葉貿易也隨著茶文化發展而不斷拓展。但目前關於茶業術語翻譯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茶葉名稱翻譯錯誤、一茶多譯、只取音譯等情況時有發生,對我國茶葉傳播和對外貿易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針對這些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補救。

  1出口貿易翻譯目的

  貿易全球化為我國各個行業發展帶來機遇,特別是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全球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產生巨大沖擊,茶葉銷售逐年下降,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茶業術語翻譯問題。茶業術語翻譯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至關重要,如今的茶業術語翻譯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型別翻譯充滿著茶葉出口市場,使國外消費者看不懂茶葉產品,不能很容易分辨出所購買的茶葉種類,因此也就對茶葉消費產生懷疑,漸漸對茶葉購買失去積極性,這樣就損失掉大部分茶葉出口購買群體。茶葉產業要想真正打造世界品牌,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全球化茶葉貿易才能完成,而茶葉出口貿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茶業術語翻譯問題。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尤其是茶葉,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有分佈,形成地方獨具特色的茶葉產品和茶葉文化。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都勻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被稱為中國十大名茶,他們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良好口碑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這些茶葉命名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他們根據不同茶葉的顏色、香味、形狀和產地進行相關茶葉命名,有的茶葉名稱還有著傳統的歷史淵源。所以茶業術語翻譯需要考慮很多方面問題,不僅要根據其漢語名字進行直譯,還要考慮它的產地、形態、顏色、味道和歷史典故等方面因素。最好做到既能使國外消費者清楚自己所買的茶葉種類,又能瞭解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資訊。出口貿易管理局提出:“出口貿易翻譯需要做到,使外國消費者能夠理解的情況下,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韻味。這樣不僅有利於出口貿易的發展,更有利於中國傳統茶葉文化傳播。”

  2茶業術語翻譯問題

  茶業術語的翻譯需要分為幾個方面考慮,因為茶業術語從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徵,我們要根據這些特徵進行茶葉名稱的翻譯才有意義。只有表面意義的茶葉名稱採用直譯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義的多重意義茶葉名稱翻譯困難,特別是涉及具體意象和歷史典故的茶葉名稱最難翻譯,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為中國的傳統泡茶工藝,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聞名,其中又有對中國傳統泡茶方式的繼承,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歡迎。出口貿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漢語拼音翻譯為“KongfuTea”,這種翻譯方式已經被大多數國外消費者認同。但我國有另外的“工夫茶”,雖然和聞名海內外的“功夫茶”讀音完全相同,卻屬於兩種不同的茶葉產品。“功夫茶”是一種需要多道工序泡製工藝,首先需要選擇上等茶的嫩葉,一層一層將小的茶壺塞實,之後用煮沸的活水衝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壺,此時迅速蓋緊茶蓋,使水分充分吸收茶葉的精華。最後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輕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暢。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紅茶,和“功夫茶”那種繁複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工夫茶”的英文名稱為congou,這是根據外國詞典的翻譯得來的。“工夫茶”的意思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國紅茶中的一種。因此對這兩者需要進行仔細的區分,特別是“工夫茶”,congou這樣的翻譯對於外國的消費者或許難以理解。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花和茶名稱混淆問題。如今市面上售賣很多用來沖泡的乾花朵,也稱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氣味和顏色,還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稱為茶。但他們不含任何的茶葉成分,僅僅是花泡的水。還有些茶因為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而被廣泛使用,也被稱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這些茶在翻譯的時候,不僅要翻譯出花,還要翻譯出茶,籠統的花茶可以譯為Scentedtea,茉莉茶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為rosetea。他們的意思為花的茶,即以花朵為原材料,用以沖泡的方式進行飲用的飲料,因此被稱為茶,這樣的解釋使國外消費者更容易理解。

  2.2茶與實物重名

  很多茶葉名稱是以現實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這些茶葉的原材料卻和它的名字本身沒有太大關聯,因此會引起歧義。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國外翻譯學者將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譯方法,採用直譯的方式翻譯出來,翻譯為narcissustea。這種翻譯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義,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沒有任何的關聯,而是和水仙茶的發現地有關。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閩北發現的,這種茶在當時為野生茶苗,經過幾代的培育以後,逐漸形成品質優良的烏龍茶品種。因為閩北的“桃”字和水字的發音很像,那麼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稱為水仙茶。國外學者對水仙茶的翻譯是錯誤的,正確的譯法應該仿照普洱茶的翻譯,採用拼音加英語的方式,譯作Shuixiantea更為合適。

  2.3茶名不含茶

  還有一類茶,比如上面所說的:君山銀針、信陽毛尖、黃山毛峰、都勻毛尖、六安瓜片等等,這些茶的名字中都沒有茶字,他們大多是根據茶葉的形狀來命名。因此國外學者在翻譯時候,除要翻譯出他們的外形以外,還要在後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這樣消費者在購買茶葉的時候,不僅知道茶葉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購買茶葉的種類和茶的特徵,有利於我國的茶文化宣傳。與此有同樣特點的是西湖的龍井,西湖龍井的名字後面也沒有茶字,而且西湖龍井的由來也不是因為“龍和井”。龍井是西湖邊上一個山村的名字,這個村子主要的農作物就是茶葉,因此這個村子所產的茶也叫龍井茶。而如今的國外學者把龍井茶翻譯為“DragonWell”,一方面嚴重曲解龍井茶原來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國外的消費者對這種茶葉產生誤解。因此本文建議,龍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樸雅緻的特點,翻譯時候不妨採用直譯的方法,譯作“longjingtea”,更能表達龍井茶的味道和特點,也使消費者學會中文龍井茶。

  3茶業術語翻譯對策

  3.1靈活使用翻譯方式

  茶葉命名需要考慮產地、形態、顏色、味道和歷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葉名稱的翻譯也需要綜合多種特徵進行翻譯,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種:直譯法、音譯法和意譯法。但這些方式遠遠的不能解決茶葉命名的難題,因為有些茶葉名稱不僅包含一方面的特徵,有些甚至有超過兩方面特徵的考慮,因此要想翻譯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內涵顯然是困難的。目前能夠較好的翻譯出茶文化內涵的方式為註釋法。註釋法即先進行直譯、音譯或者意譯,然後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後面添加註釋的方式,來闡明這種茶葉的名稱和特性。最好是這三種方式的恰當運用,互為補充,才能真正翻譯出茶業術語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學習

  茶術語翻譯不準確,關鍵在於國外許多學者對中國茶文化的瞭解較少,不能體會漢語背後的深層含義。國外關聯理論大師Gutt講到,若想較好進行思想的傳授,那就不僅要考慮字面上的含義,也要考慮字面背後的深層含義,甚至是地域語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徵。口譯或筆譯都需要做到這一點,中國人在翻譯上講究信達雅,“信”則不能違背原文字意,“達”應該挖掘原文深層含義,“雅”指文章要古樸端莊,高雅脫俗。因此學者在翻譯茶文化相關術語的時候,應該努力學習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對每一個地區的每一種茶,進行歷史淵源、生物習性和外形顏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充分的資料,然後才能進行翻譯。很多茶的名稱和它本身的含義沒有太大關聯,因此翻譯的時候切忌囫圇吞棗,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譯,使消費者產生誤解。

  3.3注重消費者理解

  出口貿易茶業術語翻譯還要考慮英語母語地區的語言習慣,因為我們的主要消費群體為以英語為母語地區的消費者,因此傳達語言要以英文常用詞語和語法為主。對於漢語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們需要努力尋找英文中與其相對的參照物,再結合以英語為母語地區消費者的語言習慣,翻譯出簡潔明瞭的藝術效果。對於那些實在用幾個詞語無法翻譯出全部意義的茶業術語,我們可以在商品的後面加上小的註釋,方便消費者進行了解和選擇。這樣的做法,一方面為減小消費者理解難度,另一方面也為茶文化宣傳,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們要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茶葉品牌。

  4結語

  東西方文化差異,使得茶業術語的翻譯困難重重,特別是出口貿易亂象頻出,眾口難調。茶業術語翻譯主要是為出口貿易的平穩進行,最終是為增加茶葉產業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葉品牌,以及保持茶葉產業經濟的長久平穩增長。所以茶業術語的翻譯應該綜合幾個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考慮,國外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發揮等等,只有做好這幾個方面,茶葉出口貿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萍,譚正新.出口貿易翻譯之特點在《雲南普洱茶》英譯中的體現與應用[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周易華.中國茶文化對茶葉包裝設計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3

  [3]張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D].暨南大學2013

  [4]王鈺,姜怡.《茶經》的美學價值及其在翻譯中的美學重構[J].外語教育研究.2014***3***

  2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為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著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著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著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修煉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著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著親密的聯絡,伴隨著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黃色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著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型別、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型別,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著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著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著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裡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型別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著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著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黃色、白色、皁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黃色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型別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限制,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