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都有哪些

  呼和浩特有400多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蹟。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築設施組成,佔地面積205畝,是國家4A級景區。

  王昭君墓,蒙古語稱為特木爾烏兒虎,意為“鐵壘”,文獻記載亦稱“青冢”,從唐代開始有明確記載。據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象徵民族團結、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豐碑。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選入後宮,為漢元帝待詔。公元前33年,在漢匈兩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勢下,王昭君自願請行出嫁匈奴,做了單于的閼氏,促使了漢匈兩族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相處。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名無量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充套件召廟規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於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緻。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築。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譽為“九邊第一泉”,並將此5字雕成匾額,懸掛在山門上。

  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烏蘭夫故居紅色旅遊區

  烏蘭夫故居位於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距察素齊鎮24公里,東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距包頭市110公里,現佔地153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故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志的出生地。現存正房、東房、西房二十六間,共560平方米。正房內陳列著-同志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用具和參加革命後的部分遺物,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經歷和豐功偉績,以及他的偉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蹟。故居已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2007年,旗政府委託內蒙古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專家,完成了-故居紅色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並通過了專家的評審。按照規劃要求,2007年投入5143萬元,完成了衛生院、柏油路、民小教學樓、獸醫站、農家樂大院、劇場等專案的建設。

  整個景區由紅色旅遊區、民俗村、農家樂接待區、香瓜採摘基地、蔬菜採摘基地等。

  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康熙平定噶爾丹紀功碑

  康熙平定噶爾丹紀功碑原稱聖祖御製崇福寺碑,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席力圖召和小召***崇福寺***內。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後,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製刻碑,用以紀念平叛的勝利,表彰兩寺-助戰功績。石碑兩通均用滿、蒙古、藏、漢四種文字銘刻,各書兩石,每面分刻一種文字,每石各建有一座八角攢尖頂式碑亭。碑文敘述平叛經過及意義的文字相同,但分別表彰兩寺-功績的文字稍異。席力圖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內蒙古博物館內。碑文記載賜予小召的甲冑、寶刀,過去每年春節公開展覽,名為晾甲,屆時傾城出動前往觀賞,今亦由內蒙古博物館收藏.

  康熙平定噶爾丹紀功碑原稱聖祖御製崇福寺碑,是為紀念清朝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率師出邊征討噶爾丹平定漠北的事蹟,值得遊客到此一遊。

  呼和浩特的名勝古蹟: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坐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慈燈寺”,五塔的正名是“金剛座舍利寶塔”,為寺內的一個重要建築。“金剛”在梵語中是“堅固”的意思,上立五塔表示是五方的佛主,其形式來源於印度佛陀迦耶的精舍。金剛座舍利寶塔是清代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間***1727~1732年***修建的,呼和浩特市這座五塔是中國現存的五座金剛座舍利寶塔中建造時間較早的一座。

  全塔由塔基、金剛座和頂部的五座玲瓏寶塔組成,塔通高16.5米,金剛座平面呈“凸”形,拾級登上臺基,拱門上鑲嵌著漢白玉石的匾額,以蒙、藏、漢三種文字刻著“金剛寶座舍利寶塔”八個字。環塔而行,塔身表面佈滿了雕刻,有佛、菩薩、佛跡、景雲、菩提樹、金剛杵、四大天王、五佛寶座等圖案以及1119尊姿態各異的鎏金小佛像,雕刻精緻,巧奪天工,可以說是清代雕刻藝術的傑作。步入拱門,登上螺旋式階梯,可以通向金剛座上的平臺,出口處蓋有一個方形的琉璃罩亭。步出亭子有五座玲瓏寶塔,中間一座高87米,四角的四個小塔略低一些,都是綠色的琉璃做出挑簷,屬於密簷式的建築。第一層表面塑有一佛、二菩薩、菩提樹、景雲等影象,在塔座後面的山牆上,鑲嵌有三幅圓形石刻圖,分別是蒙文天文圖、須彌山分佈圖和六道輪迴圖,其中以蒙文天文圖最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