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門的名勝古蹟

  天門,古稱竟陵,為湖北省17個省轄市之一、武漢城市圈成員 。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天門的名勝古蹟——雷八家遺址

  雷八家遺址位於湖北天門佛子山鎮雷畈村雷八家灣東的張家墳頭,遺址長45m、寬20m。1955年挖石龍水庫乾渠雷石支渠時發現,遺址上暴露出大量石斧、石箭簇與陶杯、陶碗、陶鼎足、陶豆把以及陶紡等。後來支渠改道時,挖土填溝,又採集到紅陶杯***喇叭型***、陶鬲足、陶紡輪以及夾沙紅陶片等。經鑑定,這些陶製器物均屬原始社會晚期村落遺址的遺物,屬新石器時代。1956年11月15日經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的名勝古蹟——五華山

  五華山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皁市鎮。距天門市中心城區約25公里

  一、明《嘉靖寧國府志》卷四〈次舍紀·南陵縣·隱靜寺〉載:“隱靜寺,縣西三十里,唐時建。張佑詩:‘合流廚下水,對聳殿前山。澗碧鳥聲回,泉清僧步閒。’李白詩:‘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度鬆。’”唐時隱靜山寺屬南陵縣。

  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刻的《太平府志》***以下稱《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地裡志·山川·繁昌縣〉載:“隱靜山,在邑東南三十里銅官鄉,高二百八十丈。舊傳杯渡禪師棲隱地。峰五:曰碧霄,曰桂月,曰鳴磬,曰紫氣,曰行道。有泉二:曰金魚、噴雲。金魚在碧霄峰,噴雲在桂月峰下。旁有洞,曰宿猿,亦稱卓錫寺。當五峰之會,巑岏拱合。右瞰西庵,左顧降福殿。鐘磬鞺鞳,從松濤竹浪中出。距寺二里許,雙鬆對峙,勢若虯蠖,為杯渡手植。古澗委折,殷雷轟地,肺間勝覽,無過此者。”

  ***以上所記,清雍正六年內府刊印《古今圖書整合》已載。《古今圖書整合》系清康熙年間陳夢雷等原輯,雍正初蔣廷錫等人重編的類書。見內〈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八百十一卷〈太平府部·山川考·繁昌縣〉。道光六年《繁昌縣誌》卷之一〈輿地志·山川〉過錄刊載。***一、《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蹟志·寺觀附·繁昌縣〉載:“隱靜寺,在縣東南三十里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劉宋***420-479年***杯渡禪師建,舊額‘江東第二禪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改普慧禪寺。嘉佑三年***1058年***建閣,藏御書百二十軸,郭祥正記。又建單傳閣,列三十五祖,何麒記。明洪武初***1368年為洪武元年***改今名,後歷有修葺,明末***1644年為崇禎末年***就圯。崇禎七年***1634年***僧真融等重建寺。有水、米、鹽、醬池,創寺時諸物從中出。寺左太子墳,朝代未詳。相傳暹羅國***泰國舊名***王子瘞此。馬鬣封存,蹋之聲如洪鐘。寺後有降魔塔,有御賜金經玉鴨碑。”

  ***《古今圖書整合》第八百十四卷〈太平府部·祠廟考·寺觀附·繁昌縣〉已載。《道光繁昌縣誌》卷之四〈營建志·寺觀〉亦錄。***

  二、《道光繁昌縣誌》卷十六〈藝文志·記〉載北宋郭祥正〈重修隱靜寺御書閣記〉。全文:“聖年御天下垂百有餘年。滋煦生息,內恬外安,民不知兵,可謂極治無為之時矣。當極治無為之時,皇帝固能留神翰墨,龍蹤天畫充盈內府,或賜之近臣之家,或詔頒名山洞府之有寺觀者藏之。太平州隱靜山普惠寺,所藏百二十軸,歲久寺圮,主者非其人,惟御書之所藏幾不足以蔽風雨。前太守集賢刁侯,約縣令夏君希道,顧瞻諮嗟。鹹自省懼,遂下主者於獄,命達觀禪師曇穎主之。穎至,大葺舍宇。工未既,以病求去。有弟子懷賢是為圓通大師者代寺事,益肆其力。七、八年之間高甓巨棟,無不新者。於是御書之閣,尤甲於諸屋,實縣之大姓楊氏緒所建也。造深原窮茂林擇材之美;至於瓦甃漆雕之工,無不求盡其妙。閣成,凡三十有六楹,栱桷榱***椽***棟稱之。總用錢一百三十萬,積工二千五百八十役,日一百四十有八,而畢於嘉佑三年***1058年***八月既望。後八年,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求文刻石以示之。緒性倜儻,喜赴人之急難。客至其家,無不滿其意而去者。是以來請餘記,餘因樂為記。”

  郭祥正簡介 郭祥正,字功甫,一作功父,當塗人。宋慶曆初***約1041-1043年間***以進士任祕閣校理、德化尉,後棄官歸。熙寧中***約1071-1074年***任武罔縣僉事、保信軍節度判官,後罷官致仕,屏居姑孰,所居號醉吟庵,稱醉吟先生。元豐中***約1081-1082年***起任汀州通判,攝守漳州,以忤部使者遭陷入獄,出獄後任端州知州。元佑初***約1086-1087年***任承議郎,官至朝議大夫。以老歸。著有《青山集》三十卷。

  三、《道光繁昌縣誌》卷十六〈藝文志·記〉載有何麒普慧禪寺〈重建單傳閣〉記。閣內供佛三十五祖塑像世序。全文如下:“大哉心乎,天之高不可極也。而心出乎天之土,地之厚不可測也。而心出乎地之下,日月光明不可量也。而心出乎日月光明之表,大千沙界不可窮也。而心出乎大千沙界之外,其太虛乎,其元氣乎?心則包太虛而孕元氣者也。天地待我而覆載日月,待我而執行四時,待我而變化萬物,待我而發生。大哉心乎,吾不得已而強名之也。是名最上乘,亦名第一義,亦名正法眼藏,亦名無上菩提,亦名一員法界。自大雄氏釋迦文佛以是心法傳之,金色頭陀大迦葉,號教外別傳,是為第一祖。大迦葉傳之阿難,是為第二祖。又傳之商那和修,是為第三祖。又傳優婆鞠多,是為第四祖。又傳之提多迦,是為第五祖。又傳之彌遮迦,是為第六祖。又傳之安須密,是為第七祖。又傳之佛陀難,是為第八祖。又傳之伏馱蜜多,是為第九祖。又傳之脅尊者,是為第十祖。又傳阿那夜奢,是為第十一祖。又傳馬鳴大士,是為第十二祖。又傳之迦毗摩羅,是為第十三祖。又傳之龍樹尊者,是為第十四祖。又傳之迦那提婆,是為第十五祖。又傳之羅睺羅多,是為第十六祖。又傳之僧迦難提,是為第十七祖。又傳之迦那舍多,是為十八祖。又傳之鳩摩羅多,是為第十九祖。又傳之闍夜多,是為第二十祖。婆修盤頭,則第二十一祖也。摩拿羅,則第二十二祖也。鶴勒那,則第二十三祖也。獅子尊者,則第二十四祖也。婆舍斯多,則第二十五祖也。不如密多,則第二十六祖也。般若多羅,則第二十七祖也。菩提達摩,則西天以為二十八祖;而東震旦***古印度譯語,即中國***,謂之初祖也。慧可大師繼達摩,是為第二十九祖;而東震旦,謂之二祖也。僧璨大師繼可,而為第三十祖;而東震旦,謂之三祖也。道信大師繼璨為第三十一祖;而東震旦,謂之四祖也。巨集忍大師繼信為第三十二祖;而東震旦,謂之五祖也。惠能大師繼忍而為第三十三祖;而東震旦,為之六祖也。六祖之後,衣缽不傳,而法傳之天下。推而上之,以大雄氏釋迦文為鼻。而百丈大智禪師,建立叢林,使三十四祖心印單傳,迄今不絕,是為三十五祖。未知唐裴相國所謂三十五祖者,定云何也,想不得與此異耳。太平州隱靜寺實杯度尊者道場,江左大迦藍也。自罹兵火,化為榛莽。妙義禪師恭公以大願力掃新之,作屋數百間,建傑閣於佛殿之前,重簷曲檻,列坐三十五祖,而以單傳閣名之,蓋諸方所未有也。餘登其上,焚香作禮,睹其相好。如拈花而笑,如面壁而禪,如傳衣而付囑也。希有善哉,因像法而知心法矣。今聞婆娑世界有一長者,額如趙州,眉如迦葉,口說法要,面有佛色。間聞其偈曰:佛第一義直截見前,依稀似日,彷彿如天。欲喚作心,心猶有處。欲喚作空,空有所蕩;蕩神光急須薦取。此一長者,後當補處為三十六祖,恭公其虛席以俟之。大哉心乎,非餘初機所能演說也。”

  四、《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蹟志·古樹碑刻附〉:1、“隱靜山桂,結花丹赤,與他種異。杯渡禪師每月夜趺坐其下。山有桂月峰以此。”2、“杯渡鬆在隱靜寺門外,杯渡禪師取新羅***朝鮮古國名***五葉鬆實種之,旁種他鬆,徑袤十里。”

  天門的名勝古蹟——佛子山

  佛子山海拔195米,位於湖北省天門市佛子山鎮境內。若天氣晴好,在11公里內的圓周半徑內可望見佛子山的山體。佛子山是天門乃至江漢最為高聳的山峰,在約150萬年前因地質變化形成,與湖北省鍾祥市、京山縣一帶的群山組成了低海拔的江漢河谷丘陵,它是鄂中丘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仍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在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佛子山拔地而起。它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城區西北22公里處。山群由佛子山、金盃山、團山、樸船山、龍尾山五峰組成,面積931.9公頃,海拔192米。整個山體呈東西走向,坐北向南,五山首尾相倚,狀如玉如意,山體俊秀,樹林蔥鬱,氣候宜人,交通便利。佛子山下陸羽塘面積約兩公頃,水質清澈,碧波盪漾,魚蝦遨遊。佛子山頂有佛祖廟遺蹟,存有佛祖釋迦牟尼寶座與腳踏墨玉,山腰有古戰壕,東南坡有元帥臺,金盃山上有景點陸子讀書處、陸羽泉、陸羽亭、陸羽祠,四個景點***茶聖陸羽青年時在天門山求學於鄒夫子***連成一線排開,以及漢光武憩息的溱手崗,龍尾山上有傳說美麗的老虎洞***楚國令尹子文降生於此洞,老虎以虎奶喂之,後子文成就一番大事業***、虎嘯崗,整個風景區自然人文景觀豐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