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常規教育淺析論文

  小班是幼兒常規教育的初始階段,怎樣開展有效的常規教育,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兒常規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常規教育不僅有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還有助於幼兒園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保障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順利開展。小班是幼兒常規教育的初始階段,怎樣開展有效的常規教育,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及幼兒年齡特點,提出了相關的幼兒常規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班幼兒 常規教育 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幼兒期是人一生中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更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要讓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薰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幫助幼兒瞭解基本行為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幼兒常規教育不僅有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還有助於幼兒園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保障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順利開展。小班是幼兒常規教育的初始階段,小班幼兒剛入園、年齡小,同時父母及長輩的溺愛嬌慣、包辦代替,又養成了小班幼兒強烈的依賴性、缺乏常規意識及相應能力。因此,怎樣在小班開展有效的常規教育,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幼兒常規教育”的概念界定:

  討論、界定“幼兒常規教育”,必然離不開對“常規”一詞的界定。《現代漢語詞典》將“常規”解釋為“沿襲下來經常實行的規矩”。1

  我國學前教育界不同的學者對“幼兒常規”有著不同的理解:劉焱認為幼兒“常規是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2羅志芳認為幼兒常規就是“紀律”,幼兒常規就是幼兒紀律,是“關於紀律與秩序的規則”。3王玉認為“常規就是限制兒童的不良行為,常規教育就是管”。4

  綜上所述,幼兒常規教育就是對幼兒進行的常規教育,是幼兒教師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需要,對幼兒在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的教育。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主要是指:生活活動、遊戲活動、學習活動、交往活動等,從時間順序上來劃分,可以分為:入園、晨檢、早操、集體教學活動、戶外活動、區角活動、午餐、午睡、午點、遊戲活動、離園等環節。

  三、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有效策略:

  1、創設“會說話”的幼兒常規教育環境,營造良好常規教育氛圍。

  環境支援和影響著幼兒在園的一切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開展有效的幼兒常規教育,首先應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常規教育環境,而小班幼兒又剛入園、年齡小、缺乏常規意識,為此,我們在為幼兒創設相應的常規教育環境時,充分考慮到了幼兒的年齡特點,讓環境“會說話”,積極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常規教育環境。例如:洗手池前與水龍頭相對應的地面,我們貼上了可愛的“小腳印”,它告訴孩子們,每個“小腳印”上只能站一個人,其餘的人可以排到“小腳印”的後面稍作等待;活動室地面的“半圓形”標誌線,幫助孩子們迅速有序地將小椅子擺在活動時需要的位置;樓梯臺階上的“腳印”標誌以及樓道牆面的“毛毛蟲”標誌,提醒孩子們,上下樓梯靠右行、一個跟著一個排好隊。

  2、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適宜的幼兒常規教育活動。

  幼兒的常規教育活動必須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規律,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從中獲益,獲得自身應有的發展。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及特點不同,常規教育的內容、要求及形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模仿是3――4歲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往往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在這個年齡,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是通過模仿學習並鞏固下來的。”5因此,在對小班幼兒進行常規教育時,我們特別注意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幼兒在模仿中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早晨入園時,老師會主動熱情地與幼兒及家長打招呼,幼兒漸漸地也知道在入園時主動與老師打招呼;活動時為了端正幼兒的坐姿,老師會為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們頓時就挺起腰來。

  “3――4歲兒童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幼兒的注意也和行動緊密聯絡。”6同時,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在進行常規教育時,我們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導幼兒多動手實際操作感知。例如:為引導幼兒離開座位時送椅子,我們創設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時,我們在區角遊戲中為幼兒創設了“生活服務區”,讓幼兒在實際操作***扣鈕釦、繫鞋帶等***中習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關注幼兒一日生活,隨機生成常規教育活動。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滲透、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源於生活,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離不開幼兒的一日生活,而幼兒園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機教育”,因此,幼兒的常規教育應該是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中,滲透在幼兒各種遊戲和活動中的。例如,幼兒進行桌面遊戲活動時,我們發現許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卻沒人撿、幼兒之間相互爭搶玩具等現象,據此,我們隨機生成了“玩具玩具我愛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建立、理解並遵守活動規則;在發現幼兒常在教室裡追逐瘋跑這一情況時,我們隨機生成了“小花貓走路靜悄悄”、“我叫輕輕”等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幼兒明確相關規則。

  4、加強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鞏固常規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兒園是對兒童進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場所和環境,同時也是兒童生活中兩個最重要的環境”。7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認為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在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規教育應由幼兒園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長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常規教育的效果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幼兒園的常規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和加強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同步教育,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常規的養成。例如,通過班級家園欄、QQ群及召開家長會、開展家長講座等,定期向家長宣傳、介紹幼兒常規教育方面的知識;利用家園聯絡冊,每月與家長互通幼兒在園及在家情況,及時溝通、反饋資訊,協調一致、同步教育;藉助家長委員會,充分發動家長積極參與班級常規教育,為班級常規教育出謀劃策;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親子體驗活動等,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活動,親身體驗。

  好的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有效的幼兒常規教育不僅有助於幼兒園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保障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順利開展,更有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幼兒常規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進一步挖掘幼兒常規教育的有效途徑,才能讓幼兒常規教育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其作用,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註釋: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42頁。

  2 劉焱,幼兒教育概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

  3 羅志芳,對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規教育的誤區,幼兒教育導讀,2002

  5 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

  6 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頁。

  7 曹丹丹,家園合作問題分析,學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偉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學院學報,2008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2。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42頁。

  [4]劉焱,幼兒教育概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

  [5]羅志芳,對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規教育的誤區,幼兒教育導讀,2002

  [7]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第43――44頁。

  [8]曹丹丹,家園合作問題分析,學前教育研究,2003

  [9]石偉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學院學報,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