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哲理的勵志小故事

  從沒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於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帶哲理的勵志小故事1: 人生29歲變動的理論

  人到29歲,就會對自己的價值觀及正在做的事產生疑問。

  我做編輯的這10年間,以採訪的名義會見了眾多的文化知名人士,包括藝術家和學者等。在採訪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把它稱作“人生29歲變動的理論”。

  在採訪中很多人談到自己在29歲時遇到了人生轉折,這有相當大的概率——簡直是令人吃驚的概率!我常想,29歲一定有什麼說頭。如此說來,釋迦牟尼出家時的年齡就是29歲。

  所謂29歲的命運轉折與每個人都具有的天職有很大關係。人到29歲,就會對自己的價值觀及正在做的事產生疑問,於是,為解決疑問而採取行動的人,在其後的32歲時又遇到另一個轉折點。那麼,32歲的轉折就決定了自己的天職。再往後35歲、38歲都能順利地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可在42歲前後又迷惘了。

  所謂40多歲時的迷惘,或者表現為人的身體狀況異常,或者表現為男性又陷入了對女性***或者女性對男性***的情愛中……也有人對此前毫無興趣的東西突然像發瘋一樣地痴迷起來。總之,他們的身心都產生了動搖,又想重新確認什麼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再事先宣告一下,這種理論完全是我根據採訪經驗得出的,純屬迷信,也沒有什麼統計資料及科學依據。通過採訪各方人士,我覺得大家都不知為什麼要把29歲當做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僅此而已。當然也有例外,但我並沒有採訪全世界的人,碰巧我所遇見的很多人都說29歲是個轉折點。

  宮下富實夫先生——一位精通古神道的音樂家,沒想到一次我與宮下先生見面聊天時,他說出了和我一樣的論點,我很吃驚。宮下先生是音樂療法的始祖。他說:“像語言方面有語言精靈一樣,數字也有數字的精靈呢!”因為數字一般是十進位,在“9”字上轉換。所以說“9”具有使事物變換的能力。的確,數字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符號,如果人們總是相信數字的象徵意義,對存在數字精靈的說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之後,宮下先生如是說:“29歲時,數字精靈對任何人都顯靈。”

  “哎,是對任何人嗎?”

  “是的,數字精靈顯靈後,向真正的人生敲門的機會對誰都是平等的。人到29歲的時候,便會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相信自己,鼓起勇氣,決心有所作為,就能夠開始走上通往天職的道路。”

  “嗯。”我半信半疑。

  我問他:“那,要是29歲時敲門失敗的人該怎麼辦呢?”

  宮下先生坦率地說:“那就不行了。”

  “啊!”

  “因為他放過了給所有人的平等機會,所以他今後的人生會有很多麻煩。”

  “那樣的話,不是太悲慘了嗎?”

  “哎呀,不過,還有來生,所以不用那麼著急。”

  “話是那麼說……”

  “哈哈哈哈。”

  此時我拼命地回憶自己29歲時幹什麼來著。我想起那時自己開始辦計算機網路公司了,心裡才算踏實下來。我可不想寄希望於來世。我想讀到這裡,肯定會有讀者邊搜尋自己的記憶邊想:“我29歲時,沒什麼可提的事。”當然很多人還不到29歲。

  是的,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宮下有宮下的神話,釋迦有釋迦的神話。在某人身上發生的事,不一定在自己身上發生。因為神話是各式各樣的。但人都會在某處遇到一些轉折,並生活過來,這是肯定的。自己人生的目擊者只有自己。

  因此,不相信自己是目擊者,也就不相信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認為:經常有意識生活的人,總能認識到自己的機會。他們不願坐視觀望,具有下決心“抓住機會幹吧”的氣魄,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機會。相反,如果人不能認識機會,就總猶豫不定:“那個是不是機會呀?”

  不過,不管你認識到還是沒認識到,無論是什麼人都是有機會的。社會上已成功的人只因抓住了機會。而抓不住機會的人總是懷疑猶豫,最終一事無成。

  2:再小的機會也有成功的可能

  在他的前半生他是義大利一個小鎮上默默無聞的窮畫家,他窮困潦倒,沒有人欣賞他的作品,他的畫一幅也賣不出去。他苦心創作的畫,連街頭的麵包也換不來,為此他常常餓著肚子。可是就是這樣的困境,他仍然堅持創作。

  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深陷困境的他只好千里迢迢地去米蘭投身到一位熱愛畫畫的公爵的門下。這位公爵很喜歡畫畫,可是公爵對他的作品並不欣賞,只是給他提供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公爵很看不起他,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庸俗的畫匠而已,美術創作對他不過是一種狂熱的奢想,憑他的水平只能做一個在街頭給人畫像的畫匠而已。

  一天公爵突發奇想,要在自己剛裝修好的餐廳的空白牆上畫上一幅壁畫。公爵門下的好多畫家聽說這個這訊息後都爭先恐後地紛紛湧上門來,希望能得到這個機會。

  他也去爭取,可是公爵拒絕了他:“這只不過是一個餐廳的壁畫而已,很無關緊要的,不用勞您大駕了。”

  可是他再三懇求公爵,最後在他的百般央求後,公爵把餐廳的壁畫交給了他。

  開始創作後,他一遍又一遍通宵達旦地勾勒草圖,一次又一次地在那堵牆壁前徘徊思考。一連幾天了,他還遲遲沒有動筆。公爵看著他耽誤了工期就催促他:“這只不過是一幅餐廳的壁畫,用不著你那麼勞心費神,隨便畫一幅就是了。”

  但是他並不這樣想,他並沒有把這幅作品看成一幅普通的壁畫,而是看成一件精品去做。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開始動筆了,可是他並沒有像公爵說的那樣只是隨便塗塗就匆匆完工,而是每畫一筆都很謹慎,有的時候甚至思考幾天才動筆畫。

  公爵來視察了好幾次,可是他的進展非常地緩慢,公爵非常不滿地對他說道:“你快點畫!餐廳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就這樣,街頭畫匠只要十幾天就可以畫好的壁畫,他卻整整畫了三個月。

  餐廳投入使用了,每一個來用餐的人都會注意到他的這幅壁畫,最後往往是公爵宴請的客人變成了討論和欣賞這幅壁畫,而他也聲名鵲起。

  幾百年後,這幅公爵餐廳裡的壁畫成了世人皆曉的一幅名畫,它價值連城,這幅作品就是《最後的晚餐》,而他就是世界美術史上偉大的畫家——達·芬奇。

  就因為達·芬奇的這幅壁畫,公爵餐廳裡的那面普通牆壁也身價百倍,成為了美術史上的聖地,而達·芬奇也因此名垂千古。

  再小的機會也有成功的可能,就看你願不願意像達·芬奇那樣去抓住每一個細小的機會。

  3:人人可以是天才

  天才就是放對了地方的人才。而常人說的“蠢材”,很可能是放錯了地方的人才。

  我早年在一個省的文學社團工作,有位小老弟常來走動,對所有人都恭敬有加。他當時最痴心的就是做個社團會員,好有一個“作家”名分。因為寫的東西實在不成樣子,終究沒有如願。過了一些年,我們忽然知道他成大款了,在所有隻要有文學界的人在座的飯局上就大講文學社團如何地***不值。他之所以成了大款是因為他為好幾家媒體拉廣告。善於拉關係,又該忍的時候能忍,這正是他的強項。我們雖然捱了罵,但看見一個小老弟終於發達,還是很欣慰的。

  同樣的例子,在很有文化的人中我也見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大學進修,有位老師很羨慕我們班上的人常有小說發表,就常邀請幾個跟文學刊物熟悉的同學去家裡做客,希望他們能幫自己發表作品。我的印象是,到我們畢業,他好像也沒有什麼文學作品發表。我們都有點歉疚,覺得沒有幫上老師的忙。好在這位老師終於以他巨大的成功讓我們釋然:前幾年我們忽然看到他憑自己的學識和口才成了身價數千萬的電視明星,很是為他高興。

  至於在世界範圍,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

  史蒂芬·史匹根高中成績很差,沒有一所電影學院願意錄取他。但他走進了電影工作室,學到了必需的技能。以致今天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畢加索原本想當詩人,他的詩被鑑賞力極高的斯泰因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改變初衷。幸虧了這位斯泰因夫人的提醒,否則這世界就有可能多了一位蹩腳的詩人,少了一位偉大的畫家。

  其實,人人都有可能是天才,只是所在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美味的湯汁,滴到衣服上即是汙漬,即便是垃圾,只要放對了地方就可能成為培養鮮花的肥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和一件東西是沒有用處的,問題在於是不是放對了地方。在深山老林斷糧斷水,一位一字不識的山民就是“天才”,因為他懂得在這種絕境中求生的技巧;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讓他使用電腦,那他很可能被認作白痴。有的科學家唱歌五音不全,有的藝術家不知詩云子曰,可是在自己的專業上他們“把自己放對了地方”,所以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臺,發揮出獨特的才華與能力,盡情歡唱生命之歌。

  
的人還:

1.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2.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3.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4.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5.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