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有什麼影響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大唐西域記的貢獻影響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東起中國新疆、西經伊朗、南達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至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鹹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而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反映該地區中世紀狀況的古文獻極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貴的歷史遺產,成為這一地區最為全面、系統而又綜合的地理記述,是研究中世紀華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盂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克什米爾地區及中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大唐西域記》業已問世1300多年,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加顯示出這部著作的燦爛光輝。對於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書是基本史料,7世紀前後印度混沌的歷史地理,賴此書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亂中稍有秩序。

  對印度某些佛教聖地進行歷史考察或考古發掘,唯一的文獻指導書就是玄奘的這部著作,印度對那爛陀寺的考古發掘證實了玄奘記載的正確無誤。人們如果想了解阿富汗境內覩貨邏***吐火羅***故國的地理佈局、巴基斯坦境內健馱羅、烏萇地區情況、中國新疆和田文化遺址的分佈等等,舍此書而無他求。因而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時常以此書為參照。印度的考古工作更是如此,1971——1974年印度考古學家在北方邦的比普拉瓦重新進行發掘,確認了這是玄奘書中迦毗羅衛的真正故址。

  現在,國內外利用《大唐西域記》做區域性課題研究的成果為數更多。書中對印度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所記述,它對確定釋迦牟尼生卒年代起過很大作用,卷5中關於戒日王的記載是研究中印關係的重要史料,歷史學家據此還寫成了多種研究戒日王的專著。書中對迦膩色迦王的記載,為這個熱點問題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至於佛教史料,那就更多了。現在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古代印度問題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書,因為玄奘此書中有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是找不到的。像《大唐西域記》這樣內容豐富、記載國家之多、記載之翔實,就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它。實際上,玄奘所留下的這部地理學著作業已超越了中國的範圍,今後必將在中外學術界有關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唐西域記的主要版本

  該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

  ①敦煌寫本殘卷;

  ②北宋福州本殘卷;

  ③金趙城藏本殘卷***以上三種見向達輯《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

  ④南宋資福寺本***《四部叢刊》影印本***;

  ⑤明洪武南藏本;

  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點校本;

  ⑦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季羨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

  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出版的校本。該書還有英、德、法等國文字譯本。

  大唐西域記的序言

  《大唐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輯而成。全書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7年間之見聞錄。

  玄奘***602-664年***,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他13歲出家,28歲時已在國內遍訪名師,廣泛學習了佛教各派著作,但同時疑問也越來越多,無法消除。玄奘認為,信奉不同經典的大師說法各異,就是宗奉同一經典的也各有所見,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這些疑問不能通過鑽研經論得到解決,因為經論是譯本不是原本,由於翻譯的不當,它本身就有錯誤;要解決疑問,只有前往印度學習原本,於是他決心西行求法。

  貞觀三年***627年***,玄奘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在印度,玄奘遍訪名僧,廣泛參加各種辯論,贏得了印度僧俗大眾的崇高敬意。大乘教徒尊他為“大乘的神”,與他辯論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折服他高尚的品質和淵博的學識,尊他為“解脫的神”,他用過的物品被當時的印度人當做“佛跡”一樣的聖物來崇拜。

  貞觀十九年,玄奘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玄奘西行取經,往返17年,旅行五萬裡,以他的雙足走出了一條溝通了東亞、中亞、南亞文明的通道,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罕見壯舉。《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西行的實錄。該書記述128個國家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產生活、物產風俗、宗教信仰,內容全面系統,翔實生動,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歷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

  馬克思曾經感嘆,古代印度儘管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古代印度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古印度人在記錄自己的歷史時,不十分重視歷史的次序,也不十分注意歷史的準確性。這就給後來印度古代史的研究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陷,同時也給近代考古工作帶來了缺乏文字考證的困難。

  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極為精確、詳盡地記述了自己遊歷一百二三十八國的見聞。內容涉及各國的疆域範圍、城市大小、名勝古蹟、歷史傳說、風土人情等等。甚至一座塔的高度,一所寺院的人數,他都準確無誤地忠實記錄。一千三百多年後的考古發掘證明,玄奘的記載是可靠的。

  印度歷史學家Ali說:“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另一位著名歷史學家辛哈說;“玄奘——有資格成為印度的波舍尼阿斯***希惜著名風土學者***。”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史密斯也高度評價道:“玄奘對印度歷史的貢獻,是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