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的正確科學方法

  有朋友去健身房做力量練習,練上3個月,肌肉形狀就很不錯。但是肌肉、韌帶、肌腱止點拉傷也不少見,健身增肌後是否帶來身體其他地方的損害,如果沒有專業醫生的幫助,許多人無從知曉。有的人可能在健身好幾年以後才會出現狀況,比如關節出了問題。

  鍛鍊身體要有科學的測試作指導

  大眾在進行健身運動前,需要做一個運動損傷風險評估和篩查。針對每個人的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系統的功能,有一套測評體系,測評結果會告訴你,現在的心肺功能、肌肉功能、關節功能適合進行哪項運動。比如跑步,如果身體條件暫時不太適合跑馬拉松,你又想鍛鍊,那可以先從跑幾百米、每週跑1~2次開始,但具體應該什麼時候增加運動量,不是靠自己的興趣和意志品質決定的,而要有科學的測試作依據。

  以跑馬拉松為例,這項運動涉及兩個方面的鍛鍊:一是心肺系統,跑步比快走一萬步強度大,能更好地達到鍛鍊心肺的效果,也可以降低血糖、血壓值。但是人體不是隻有心肺系統、心血管系統,還涉及另一個方面——骨骼肌肉系統。骨骼肌肉系統與步態、跑姿、肌肉有關。如果走路姿勢對,體重輕一點,心肺系統鍛鍊好了,骨骼肌肉系統也不會受傷。但如果走路的姿勢是錯的,例如有些X型腿或O型腿的關節炎患者或者體重較重的人,走上1萬步後心肺功能也能變好變強,但是腿就走壞了。

  人的腿就像搭積木一樣,如果是一個歪的積木,你每次落地的時候,關節的載荷就不一樣,一側壓力就會高一些。如果積木是正的,你的足踝肌肉有很好的彈性和緩衝,就不會把所有壓力都集中在關節上,對關節的損傷就小,這些問題可以糾正,比如駝背的人通過兩個月的提醒,讓他做一些好的姿勢養成,就可以改過來。腿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對這部分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有所缺失,大眾也認識不到這一點。公園裡就有很多這樣跑姿不對,還在堅持跑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