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誰

  中國歷史悠久,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皇帝也有八百多位,那麼在這些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誰呢?大家是否對這個熟悉呢?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

  康熙——中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從順治十八年***1661***繼承皇位,至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氏,名玄燁,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為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史稱清聖祖或康熙帝。康熙帝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順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鄭經、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人物簡介

  清聖祖康熙***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八歲登基,十歲喪母,在其祖母孝莊太后的教導下長大成人。他雖年幼,卻年少老成,十六歲便剷除了鰲拜,繼而平定三藩叛亂,穩定了西南邊陲;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收復臺灣,擴大了大清的版圖;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更加穩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如果說他是我國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康熙大帝好學上進,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他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全唐詩》、《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為中華民族儲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武學方面,他抗擊外來入侵者,且提高自身武學修養。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

  軼事典故

  外貌

  法國傳教士白晉:“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圓而稍顯鷹鉤狀。雖然臉上有一點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美好形象。”

  荷蘭使節《韃靼旅行記》:“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穩重、舉止端莊的人,他那威嚴的外表,無論從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與眾不同,能夠立即分辨出來,這是由於他想使自己的容態和舉止,讓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現狀》:“據我所見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恣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靄,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

  朝鮮使節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

  廢長城

  清以前歷代王朝的國家“大一統”,表面上是為長城所阻,實際上是傳統、狹隘的民族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這種由區分“內中國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從清朝的康熙帝開始的。

  康熙帝即位時,除了臺灣,全國大陸重新實現了統一,當臺灣歸入版圖後,清朝對全國的統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統”能否鞏固,尤其是能否進一步發展,同歷代一樣,關鍵取決於“三北”遊牧民族的動向和清朝所採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長城又是一大關鍵。

  康熙三十年年***1671年***,康熙帝率諸王、貝勒、大臣前往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集內外蒙古來此“會盟”,定疆界,製法律,為外蒙的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轄,從而實現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統一。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就在這次“會盟”之後,有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康熙帝總結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大道理: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惟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了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康熙帝廢除土石工程長城,力主構築一道“眾志成城”的思想長城,是“大一統”理論的劃時代突破,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熙水泉

  烏蘭布通之戰時,由於丘陵草原,草高林密,荒無人煙,沼澤很多,大軍飲水多以沼澤地積水為主。此水又鹹又苦難以下嚥,感染腸炎和痢疾者甚多。將士每日行軍不足十里,戰鬥力急劇下降。康熙看到此情此景心中非常著急,一邊命將士挖井,一邊設壇求雨,祈禱上蒼。康熙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在將士們挖井處湧出一股山泉。將士們一邊歡呼雀躍,一邊狂飲,腹痛消失,精神倍增,一鼓作氣打敗了噶爾丹。

  此泉四季清沏見底,沽沽不斷,即在零下四十度也不結冰。清軍將此泉命名為“康熙泉”,後人將此泉命名為熙水泉,流傳至今。

  一說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巡視西拉木倫逢草原大旱。康熙在勘察途中發現此泉,隨即伸手入泉底,摸起一小石塊,在泉水中攪動。不一會兒烏雲密佈,雷聲滾滾,真的下起雨來了,這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後來,人們為紀念康熙“攪泉祈雨”的故事,把該泉稱為“康熙泉”,又因該泉在場部西面,習慣稱為“熙***西***水泉”,當地牧民至今還保留著“攪泉祈雨”的風俗。

  奉行節儉

  康熙的日常生活較為簡樸。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對大學士們說,“自朕聽政以來,一應服食,俱從節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他斥責皇太子胤礽時又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此言雖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認,他在努力為臣工做出節儉的榜樣。

  康熙奉行節儉、表率臣民的舉措,在朝野上下產生了較大影響。王公大臣們紛紛效法,少用、不用金銀器皿及金馬鐙等貴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資費,也“較從前十分之內,已減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貴族為親屬祭葬時,仍以焚化皮衣為時尚,至康熙朝中葉“其風已熄”。

  康熙分寸掌握恰當,內外有別。白晉對此深有感觸,曾記述如下:“他非常節制個人的開支,同時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國家的經費。只要是為了帝國的福利,哪怕花費千百萬他也在所不惜。修繕公共建築,保持江河管道的暢通、建橋、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貿易的事情,他動用鉅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難斷定,他不為個人妄費分文,完全是出於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