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說故事有哪些

  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孔子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傳說故事:周遊列國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已經五十五歲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魯定公13年***。他不能往東走,因為東邊正是齊國,剛用美人計把孔子轟走。他往西到衛國去,因為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聲]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衛國的寵臣彌子瑕和子路是聯襟。孔子到了衛國,住在彌子瑕家裡。衛靈公[衛獻公的孫子]給他的俸祿跟魯國給他一樣。可是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不是衛國人,帶著這許多門生到這兒來,是替魯國做事的。衛靈公就派了一個心腹跟著孔子進進出出,監視著他的行動。

  孔子在衛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陳國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辭,就帶著門生走了。他們路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河北垣縣西南],那邊的人把他當做陽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門生包圍起來。因為陽虎早先壓迫過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點像陽虎,匡人就趁著他不得意的時候打算報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攔住他,說:“我和匡人沒冤沒仇,他們為什麼把我圍起來吶?這一定是個誤會。”他坐下來彈琴,讓人家知道他是個心氣沉靜的文人,不是陽虎。恰好衛靈公派人來請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們自己弄錯了,直向孔子賠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衛國。這回給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屢次打發人去請他。孔子推辭不了,只好去拜見南子。子路可在外頭撅著嘴、氣哼哼地等著。一見孔子出來,就挺生氣地怪孔子不應當跟這種女人見面。他還疑心老師也許改變了主意,急得老人家衝著天直起誓,說:“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爺罰我,老天爺罰我!”

  自從孔子見了南子之後,衛靈公就待孔子特別好。衛靈公出去的時候,叫南子一塊兒坐在車裡,還叫孔子陪著。衛靈公帶著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過,覺得挺體面。可有一樣,衛國的老百姓見了,一個個都覺得噁心得要吐。

  孔子離開衛國,上曹國去。曹國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國去。到了宋國地界,在一棵大樹底下,和幾個門生研究學問。宋國有個挺得寵的臣下,怕國君重用孔子,對他不利,就想辦法要把他轟出去。宋國人倒挺能夠顧全面子,先給孔子一個警告:他們把那棵大樹砍倒了。孔子沒法,只好離開宋國,上鄭國去。

  他到了那邊,跟他的一些門生失散了,自己沒有事,垂頭喪氣地在東門口站著。他的門生子貢沿路找他老師。有人告訴他說:“東門口站著一個老頭兒。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喪蕩得好像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師。”子貢到了東門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師。他就把剛才那個鄭國人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反倒笑著說:“皋陶、子產、大禹我都不像。要說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這倒挺像,挺對!”

  後來孔子到了陳國,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裡住了三年。這時候,晉國和楚國爭奪陳國,緊接著吳國又來攻打。孔子就打算還是回到衛國去。他們到了蒲城[在河南垣縣]以後,可巧蒲城打起仗來了。兵荒馬亂地把孔子夾在當中,急得他進退兩難。幸虧蒲城有個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門生,帶著五輛車馬,來保護老師。可是蒲城的貴族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說:“我們跟衛國有怨仇,您答應我們不上衛國去,我們就讓您出去。”孔子答應了。他們還怕他說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約不可。孔子就跟他們衝著天起了誓。公良孺這才保護著孔子和他門生們逃出來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馬上就上路往衛國去。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不是剛立了約不上衛國去嗎?您怎麼不遵守盟約吶?”孔子說:“強迫著立的約不算數。這種約就是不遵守,老天爺也不管。”

  孔子到了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裡。衛靈公正在發狠心想把衛國弄得強大點兒,一聽說孔子又回來了,挺高興地歡迎著他。他抱著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討教操練兵馬和打仗的計策。孔子對他說:“我就懂得關於禮節和道德這些事,沒學過打仗。”衛靈公一聽這話,心裡就涼了。孔子又離開衛國。接著衛靈公的兒子,太子蒯瞶[kuai三聲kui四聲]為了反對他母親南子,給衛靈公轟了出去。衛靈公一死,蒯瞶的兒子當了國君,就是衛出公。他不讓他父親回國。蒯瞶借了晉國的兵馬來奪君位。孔子聽到兒子跟父親爭地盤,非常討厭。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陳國,又想到蔡國去。

  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一帶呆著,就打發大去請他。這時候,陳國和蔡國正恨著楚國,一見楚國派人來請孔子,就把孔子當作敵人。兩國的大夫發兵把孔子圍住。好在孔子的門生當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們拿少數人抵抗著多數人,保護著孔子。孔子給人家圍在裡頭,三天沒吃的。他就餓著肚子彈彈琴,解解悶氣。有時候還給門生講書。可是有幾個人已經餓得病倒了。子路發了脾氣。他問孔子:“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小人都會碰到困難,可是君子碰到困難不變節,小人碰到困難就亂來了。”

  孔子一面和學生們談論,一面派子貢到楚國去接頭。到了第四天,楚國的兵馬到了,總算把孔子他們接到楚國去。楚昭王打算封給他一塊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反對這件事。他說:“大王千萬可別小瞧了孔丘。他不像個當臣下的人。跟著他的那班人裡頭有文的、有武的,都是頭等人才。要是他們有了地盤,慢慢地往大里發展,到那時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聽,對待孔子的那一片熱心,可就涼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國也不用他,他決定還是回到衛國或者魯國去。孔子在回到衛國去的路上,瞧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哪兒。子路問路的時候,他們反問子路說:“坐在車上的是誰?你是誰?”子路告訴了他們。他們說:“現在的世道到處亂哄哄的,哪兒不都是一樣?與其跑來跑去,找這個、投那個,還不如像我們這樣不去管它的好。”他們說了這話,就不再理子路,繼續耕他們的地。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說:“正因為到處亂哄哄的,我才跑來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處跑吶?”

  孔子回到衛國,已經六十三歲了。衛出公請他做大夫,他推辭了。魯國的相國季孫肥[季孫斯的兒子,也叫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國,不打算再上各處去奔波了。他的門生當中,子路、子羔留在衛國做官,子貢、冉有在魯國做官。打這兒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擱在編書上頭。他編了好幾本書,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春秋時期”。

  孔子傳說故事:拆城頭

  季孫斯收了孔子的門生子路和冉有[冉ran三聲]當了家臣。季孫斯的勢力越發大了。有一天,季孫斯問孔子,說:“陽虎是跑了,可是公山不狃[季孫氏的家臣;狃niu三聲]眼瞧著又起來了,怎麼辦?”孔子說:“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們的壓制。必頂把他們的城牆再改矮了,家臣們才不敢隨便背叛大夫。”

  那時候,不必說一般的諸侯失了勢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裡的大權也跑到家臣們的手裡去了。魯國在外表上是給“三桓”佔了,其實這三家的土地又給他們的家臣佔了。那時候,諸侯和大夫只是政治上的貴族,家臣們倒很實際地做了地主。比方說,季孫斯的老根那個地方叫費城[在山東省臨沂縣西北;費bi四聲],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握著。孟孫何忌的老根叫成城[在山東省寧陽縣東北],由他的家臣公歛陽掌管著。叔孫州仇的老根叫郈城[在山東省東平縣東;郈hou四聲],由公若貌掌管著。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擴充自己的勢力,不受國君管。可是他們三家的家臣也一樣地都擴充自己的勢力,也照樣地不受大夫管。這三個家臣把那三座城牆修得又高又厚實,跟魯國的國都曲阜一樣。因此,孔子主張把城牆改矮了。

  季孫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訴了孟孫何忌和叔孫州仇。他們全挺贊成。三個大夫就通知三個家臣,叫他們趕緊把城牆矮下三尺去。那三個家臣沒想到會出這個事。他們一時都沒有主意了,答應也不好,不答應也不好。費城的公山不狃想起一個人來,要跟他去商量一下。他是那時候魯國頂有名的人,叫少正卯。公山不狃請他出個主意。少正卯反對孔子。他說:“為了保衛國家才把城牆砌得又高又結實。要是怕掌管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牆改矮,那倒不如把城牆都拆去不是更乾脆嗎?可有一樣,趕上別國打過來,這兒一點擋頭都沒有,那又怎麼辦吶?那位孔先生是打算把國君的勢力把持到他手裡去,才出了這個主意,去拆散家臣們的勢力。他哪兒知道失去勢力另有別的原由。再說,有這些家臣們牽制著大夫,大夫才不敢過分地難為國君。要是把家臣的勢力拆散了,那不是給大夫增加了勢力嗎?大夫的勢力一大,國君的勢力就更小,君位就更不牢靠了。為了保衛國家,城牆應當往高里長,不應當改矮。孔先生這種辦法恐怕不太合適吧。”

  三家的家臣本來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盤鞏固起來,如今聽了少正卯這套話,大夥兒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脖子後頭去了。三家大夫一見家臣們還沒把城牆改矮,就帶著士兵圍住城。費城的公山不狃首先叛變,又去約會成城的公歛陽和郈城的公若貌一起反抗。公若貌膽子小,不敢跟他們一起幹,就給他的一個手下人侯犯殺了。侯犯代替了公若貌,跟公山不狃聯合到一塊兒。公歛陽可沒動手。三家大夫有孔子出主意幫忙,大家夥兒聯合起來對付著這兩個家臣,可就好辦多了。公山不狃和侯犯打了敗仗,跑到別國躲著去了。

  叔孫州仇就把郈城的城牆落了三尺。季孫斯也把費城照樣改了。孟孫何忌叫公歛陽把城牆拆去三尺。公歛陽找少正卯給想個法子。少正卯說:“郈城和費城是為了公山不狃和侯犯背叛過,才把城牆改矮了。您要是也把城牆改矮了,不是您自己承認跟他們一塊兒背叛主人了嗎?再說,成城是魯國北面頂要緊的一座城。要是城牆不高、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那可就守不住了!”公歛陽就回復孟孫何忌,說:“我把守成城,不光是為了孟孫一家,也是為了整個魯國!萬一齊國打過來,城牆改矮了,怎麼守吶!我為了魯國的安全,寧可把自己的命扔了也不能聽別人的話拆去一塊磚!”

  孔子聽見這話,就對孟孫何忌說:“這話準是別人告訴公歛陽這麼說的。”他叫孟孫何忌和季孫斯把這件事告訴魯定公,叫魯定公召集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城牆到底應該拆不應該拆。魯定公就召集了大臣們商量這件事,叫孔子判斷。大夥兒一研究,有的主張應該拆,有的主張不應該拆,各有各的理由。少正卯一向是反對孔子的,這會兒反倒故意隨著孔子的心意,說:“我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牆矮下三尺去。因為這麼一來,至少有六種好處:第一,尊重了國君;第二,鞏固了國都的形勢;第三,可以減少私人的勢力;第四,讓那些反叛的家臣沒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氣和;第六,能叫各國諸侯也照樣地做。”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詐,在他的花言巧語後面藏著壞主意,當時就站起來駁他,說:“這太不像話了!三家大夫都是魯國的左右手,難道他們是培養私人勢力的嗎?公歛陽忠心為國,他難道是反叛的家臣嗎?少正卯明明是挑撥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這種挑撥是非、擾亂國家大事的人應當判死罪!”大臣們覺得孔子這麼說,有點偏差,全都給少正卯直解說。有人竟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的人,就算他說錯了話,也不至於就有死罪。”孔子說:“你們哪兒知道少正卯的奸詐?他的話,聽著好像挺有理,其實都是些個壞主意。他的舉動,看著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實,都是假裝出來的。像他這種心術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頂能夠顛倒是非地誘惑人,非把他殺了不可。”孔子終於把少正卯殺了。

  孔子在夾谷會上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拆了城頭,削弱了家臣們的勢力;殺了少正卯,叫人不敢暗中挑撥是非。魯定公和三家大夫都挺虛心地聽從孔子的主張來改進朝政。魯國自從讓孔子治理以後,據說僅僅三個月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挺像樣的國家了。比方說,要是有人在路上丟了什麼,他可以到原地方去找,準能找得著。因為沒有主兒的東西,就沒有人揀。夜裡敞著大門睡覺,也沒有小偷兒溜進去偷東西。這麼一來,別的國一聽到魯國治理得那麼好,都擔著一份心。尤其是貼鄰的齊國,又是恨,又是怕,就有人出來想法去破壞魯國的內政。

  晏平仲雖說不願意跟孔子一塊兒做事,也不贊成孔子的主張,他可不干涉別國的事。等到晏平仲一死,齊國的大夫黎彌掌了大權。他就變著法兒想破壞魯國的事。他勸齊景公給魯定公和季孫斯送一班女樂去。這種女樂對沒有能耐的糊塗君臣正合口味。要是讓孔子瞧見,他準得腦袋疼。齊景公叫黎彌瞧著辦去吧。

  齊國的使者帶領著女樂到了魯國,一邊拿了國書去見魯定公,一邊在南門外搭起帳篷先把女樂安頓下來。領隊的怕歌舞不夠好,就在南門外練習一下,同時也給魯國人欣賞欣賞。魯定公和季孫斯沒等女樂進宮,偷偷地穿上便衣到南門外看歌舞去了。

  第二天,魯定公偷偷地叫季孫斯寫了封回信,賞了來人,就把八十個歌女留在宮裡。魯定公在這八十個歌女裡頭挑了三十個賞給季孫斯。從此,魯定公和季孫斯就天天陪著美人兒。孔子未免要叨嘮兒句。他們對孔子也就恭恭敬敬地躲著他了。子路對孔子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孔子嘆了口氣,說:“我哪兒不想走吶?可是我打算在這兒再等幾天。我想過了祭祀節期再說吧。主公也許還能夠遵守大禮吶。不是到了沒法的時候,我總不願意離開他。”

  到了祭祀那天,魯定公到場應應卯就走了。依照當時的規矩,祭祀過的肉應當由國君很隆重地分給大臣們。可是魯定公把這件要緊的事推給季孫斯去辦。季孫斯又推給家臣去辦,家臣又推給底下人去辦,底下人拿來自個兒受用,索性誰也不分了。孔子祭祀完了回到家裡,眼巴巴地等著國君送祭肉來。一直等到晚上,也沒見送來,直嘆氣。子路說:“老師,怎麼樣了?”孔子說:“唉,我幹不下去了!命裡該著,命裡該著!”這回他決心離開魯國。子路、冉有也辭職不幹了。除了他們兩個以外,還有別的幾個門生,一塊兒跟著孔子走了。

  孔子傳說故事:顏回借梳

  孔子周遊列國,路上看見一個婦人,頭上戴著象牙梳子。

  孔子就對他的弟子們說:“誰能把她的象牙梳子拿來?”

  顏回說:“我能取來。”

  顏回到婦人跟前,跪著說:“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萬獸集其裡,有飲而無食,故從婦人借羅網而捕之。”那婦人笑了笑,就把頭上的象牙梳子取下來遞給顏回。

  顏回問:“夫人您不問原由,就把梳子給我,是為什麼?”

  婦人說:“徘徊之山者,是您的頭;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者,是您的發;萬獸集其裡者,是生了蝨子;借網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嗎?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給你,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顏回把梳子拿回來,孔子聽了顏回借梳子的經過,便說:“婦人尚且這麼聰明,何況你們當學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