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馬古道的文化介紹

  茶馬古道是與茶葉密切相關的一個詞語,你知道茶馬古道的由來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馬古道的介紹,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馬古道的介紹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滇、藏、川的叢林草莽中,綿延盤旋著一條滇、川經西藏通往南亞西亞的神祕古道。古道上溜索連線著湍急的河流,馬蹄印嵌在高山陡巖的石板上,這是商人、探險家和馬幫踏出的路。

  其路線基本有兩條:一是雲南的普洱→大理→麗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柏林山口,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另一條從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爾、印度。

  這是亞洲大陸以茶葉為紐帶的古道網路,長在千里以上,其中以雲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構成的三角地帶是茶馬古道網路分佈最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馬幫交會最為頻繁的地方,來自雲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與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來自印度的珠寶首飾香料等等在這一帶互市,早在唐代便形成茶馬互市,宋代於雅安設定“茶馬互市司”,清代在雲南永寧亦設茶馬司。

  當京滇公路未修築時,這條古道就是交通大路,路上無日不有官商遊客往來,人背馬馱的貨物也時時可見,因而每一個宿站都有充足客源,有時甚至幾百人同宿一客站,堪稱繁盛官道。話雖如此,就道路本身而言卻是鳥道羊腸,崎嶇難行,有人甚至認為不亞於“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茶馬古道的分類

  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於漢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割槽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絡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茶馬古道由來

  一提到茶馬古道,似乎認為就是古時候由四川、雲南的運茶路徑這二條路。然而,茶馬古道決非只有這二條,還有以湖南安化為起點的茶馬古道。

  安化盛產茶葉,茶農“活家口者,唯茶一項”,而且有黑毛茶初制加工的傳統工藝技能。 舊時安化山區交通極不方便,離資水沿岸集鎮遠的村落有40多公里路。茶農加工的黑毛茶運輸,除靠人力肩挑,竹排水運,還靠馬馱,走崎嶇山道,經“風雨廊橋”, 過山頂茶亭,才能到達資水沿岸有精製加工黑茶茶行的小淹、邊江、江南、唐家觀、黃沙坪***橋口***、酉州、東坪、馬轡市等集鎮。這樣,古時這些肩挑馬馱運輸茶葉的崎嶇山道,就是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了。 晉、陝、甘茶商看好安化茶葉,早在明朝時越過產茶葉的四川、湖北,不顧路途遙遠,千里迢迢來安化買山植茶、收購茶葉,開發傳統安化黑茶,將產品由船艙走水道,用馬馱或馬車或駱駝走陸路運輸,運往晉、陝、甘、青、寧、蒙、新疆等西北地區,也銷往喜飲中國茶的俄國等國家。這樣的運輸方式,也就形成了“船艙馬背”式的茶馬古道、駱駝古道。 古時,在無公路、鐵路運輸的條件下,無論是在安化山區茶農運送黑毛茶,還是由晉陝商將產品送至西北所走的路而形成的“茶馬古道”歷以世道倉桑,時代變遷,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安化山區仍然留下了“茶馬古道”的歷史痕跡,洞市老街和中國南方最後的高城馬幫,是“茶馬古道”歷史的見證。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馬古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