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人過年吃什麼以及飲食習俗

  梅州過年吃什麼呢?大家都喜歡過年,特別是小孩子,因為過年除了可以收到很多紅包外,還能吃到很多好吃的食物。本文是梅州人過年吃什麼,梅州過年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梅州過年吃什麼

  1、梅州過年吃什麼

  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會有不同的過年食俗。而在梅州,這個客家人的家鄉,也有很多過年食物。客家人認為進入臘月的廿四就是“入年掛”了,也就意味著這個“年”就開始了。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菜餚視各家經濟情況而不同,一般都會有魚肉雞鴨等。吃年夜飯,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豬肉做成的菜餚,稱之為“肉丸”,象徵團圓之意。

  2、梅州過年的小吃

  南瓜圓、煎圓、饊子、芋圓等都是客家人愛吃的油炸小吃。每到年關,梅州客家人都會到附近油炸店買上一些香酥可口的油炸小吃食用,酥脆可口的口感,讓許多梅州客家人愛不釋口。梅州客家人制作油炸小吃已有數百年曆史。據瞭解,客家人由中原南遷,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溼冷,於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溼。因此,油炸食品耐儲存,於是成為了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 僅一雙筷子、一個漏勺,三五個員工用嫻熟的油炸技術為炸品造型,一個個形狀滾圓、香脆可口的煎圓、芋圓、南瓜圓等在顧客眼前新鮮出爐,讓人不禁垂涎欲滴。

  3、梅州過年的習俗

  梅州是客家人,在過年這個“大節”中,首先的節日是“送灶君”。年二十五的當天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婦在灶臺上擺上清茶、果品,焚香點燭,叩首祈禱,祈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在此之後,客家人要做的事就開始多了,當然不是田地農活之類的重活,而是大掃除,辦年貨之類的活兒。做糕米果是客家人辦年貨的一件事,客家人過年不能沒有糕米果。糕米果也稱糖糕、年糕,客家人大都是自己動手蒸,這裡面的寓意就很深。除做糕外,客家人普遍還自己做香腸、臘肉、豆腐等,可以說客家人過年的年貨絕大部分是自己動手做的,這些食物通過客家人的製作,成為具有濃厚客家色彩的食物。過年期間,客家人也有忌諱的食物,如酸菜、黴豆腐等,這些食物在平時的確是很受歡迎的“家常菜”,但過年期間,為討吉利,只好暫時“迴避”。

  過年的起源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節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晒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過年的禁忌

  正月是一年之初始,也是新的一年裡運勢好壞的關鍵時期。因此每當過年的時候,各種禁忌充斥在你的行為和語言中。但凡具有衰敗不吉的東西,都不能出現在喜氣洋洋的新春佳節中。

  畜生的輪迴道在正月停止,古代傳聞說掌過畜生輪迴道的‘司祭神’的母親生日是在正月初八,因此‘司祭神’在正月會關閉輪迴道給母親過壽,因此被你殺死的畜生的亡靈無法進入六道輪迴,會跟在你的身邊,直到下個月的第三日。

  正月忌揭倒有,這裡說的揭,是人為的揭,古歷陰曆三十是全年最陰的一天,而倒有***吊錢***是古代的一種刑具,是鎮邪聖物,如果被風吹走,說明你家已經有神看管了,如果是人為的揭掉,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一定要到了規定的日子,才能揭掉。月忌關紅喜事,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結婚的,古代有‘抬頭紅’一說,即男女正月結婚,乃月太歲壓頭,不利兒孫,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結婚。


看過梅州過年的習俗的人還:

1.客家人過年風俗有什麼

2.梅州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3.客家人的除夕洗身的習俗是什麼

4.廣東各地冬至習俗吃什麼

5.客家人元宵節的習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