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總吐奶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

  是嬰兒胃腸首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然後進入胃內。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線的叫賁門,即胃的***,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同時蠕動比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積。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衝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破門而出。

  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可使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因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連續吐幾次,每次餵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常會有溢奶,一般表現為餵奶後的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響生長,嬰兒亦無其它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嬰兒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月至8月時可完全消失。

  調整餵養方式減少吐奶

  餵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餵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餵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

  嘔吐、溢奶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症狀之一。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鬆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新生兒的嘔吐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新生兒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餵奶過快、餵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新增輔食,餵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餵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後豎起拍背或餵奶後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但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道返流、感染、幽門痙攣等,而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要考慮外科情況。

  餵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餵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餵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但嘔吐頻繁,嘔吐物中帶有膽汁、血液或糞便,或同時伴有腹脹、發熱等症狀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中醫食療法及外治法

  1.枸杞陳皮粥:本粥清肝和胃潤肺。

  舊廣陳皮2克、枸杞菜葉20片、蜜棗2個,煲粥。

  2.茨實陳皮粥:本粥化氣健脾和胃。

  舊廣陳皮2克、茨實10克,煲粥。食用時加麥芽糖些許以和胃潤腸。

  3.如見口爛,可用飯湯水加少許真珠粉***真珠層粉易可***調均勻塗口腔。

  4.乳母注意飲食,不可偏寒偏熱。哺乳後適宜輕拍嬰兒背部,千萬不要逗玩太過。

  減少寶寶吐奶的7大守則

  1. 適量餵食,切勿過多。

  2. 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3. 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4. 餵奶時不要太急、太快,中間應暫停片刻,以便寶寶的呼吸更順暢。

  5. 奶瓶開孔要適中,開孔太小則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腔再進入胃中;開孔太大則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6. 在餵食完畢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並輕拍其背部。在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 在餵食之後,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正確區別寶寶的溢奶與嘔吐,吐奶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有一些是嚴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時做手術治療。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嬰兒出生後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後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餵奶後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症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症狀外,常有呻吟、發紺、抽搐等症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敗血症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症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紺等症狀。   病理性嘔奶的原因常見如下幾種:

  由內科疾病引起的嘔吐

  1.胃食道反流:胃食道反流多見於早產兒,主要原因是,食管下端括約肌的短暫鬆弛、胃排空延遲和腹壓增高等。大多表現為溢奶,嚴重者也可表現為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不帶膽汁的奶液或奶凝塊。一般給予促胃動力藥物,如嗎丁啉或西沙必利等,可以減輕和緩解症狀,平時應注意防止嘔吐物反流吸入肺內。

  2.感染:無論腸道內或是腸道外感染,均可引起嘔吐,這類患兒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與外科疾病有關的嘔吐

  1.幽門肥厚性狹窄:常在生後2~3周開始出現嘔吐,逐漸進展為頻繁的噴射性嘔吐,量多,呈不帶膽汁的乳汁或乳塊,嘔吐後,有飢餓感,有進食的慾望,患兒有消瘦、脫水等表現。做腹部B超可診斷本病,需手術治療。

  2.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表現為嘔吐、肚脹,現象越來越重,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這類孩子的腹部明顯膨隆,揉壓腹部即可誘發嬰兒嘔吐,同時,有黃色稀便排出。可通過腹部X線檢查及低壓鋇灌腸造影檢查判定。手術治療是解決問題的惟一辦法。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況,父母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檢查,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