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通常是口耳相傳、代代傳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個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風特色和價值觀。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何仙姑得道成仙

  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對八仙的說法不會陌生,所謂八仙是指漢鍾離、張果老、鐵柺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們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積善才修煉成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萬綠叢中僅有的一點紅,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於零陵一戶普通的莊戶人家。當地人說,在何瓊出生那天,一團鮮豔祥瑞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隻碩壯的梅花鹿馱著一個頭扎小辮、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

  提起何瓊的家鄉零陵,可是一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它位於瀟、湘二水匯合的地方,北望南嶽衡山,南依巍巍五嶺,是楚粵之門戶。零陵郡西有一座雲母山,山上盛產五色雲母石,雲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藥;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稱為雲母溪,何瓊家就在秀美的雲母溪畔。

  喝雲母水長大的何瓊,出落得美麗靈秀,她自小就喜歡一人在雲母溪邊嬉戲漫遊。十四歲那年,她在雲母溪畔遇見了一位白髮蒼蒼的長鬍子老翁。老翁向她詢問了一些當地山水的情況,何瓊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興,從自己的背囊裡取出一枚鮮靈靈的蟠桃送給何瓊。何瓊接過,謝了老翁,然後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著她吃完,滿臉笑容地點點頭,轉身就不見了。回家後,何瓊一連幾天都不感飢餓,因而也就不想吃東西,精神卻比以往更旺盛。一個月之後,何瓊又在雲母溪邊遇到了那位老翁,這次老翁把她帶到雲母山上,教她如何採集雲母以及怎樣服食雲母。何瓊按照他的話,每天到雲母山上採食雲母,漸漸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此外,她還能辨識和採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且能預測人事,因此周圍的人都稱她是何仙姑。

  何瓊得道成仙的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後竟傳到京城皇宮武則天耳中。

  當時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卻把持著朝廷實權。武則天自小受母親的影響信仰佛教,及至做了皇后,她又極力在宮內和全國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壓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的勢頭,並利用某些佛經作為她篡位稱帝的理論根據。佛教法相宗宣揚二空,就是說要把自我與萬物都看成是空泛虛無的,這樣才能達到宇宙萬物與我合而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說,就是用心感悟,做到物我兩忘,那麼就能白晝飛昇、騰雲駕霧、長生不老了。武則天對這一點十分信服,當她聽說零陵地方出了一個何仙姑,能夠不食人間煙火,自由往來於山嶽之巔,很感興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視,並賜予何仙姑一襲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興致勃勃地穿戴起來,周圍的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瞻,只見何仙姑身上霞光萬道,光彩奪目,好像神仙下凡;鄉親們見狀大驚,不由自主地齊齊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頂禮膜拜。何仙姑心中頗感自得,然而她母親卻大感恐慌,心想:這樣的女兒,誰家還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歲時,她母親急急地請媒人為她擇婿。雖然何仙姑出落得鮮花一樣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沒有誰家敢娶。何母憂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卻若無其事,整天出沒于山野鄉村,忙著給人採藥治病,過得十分充實。

  :趙州橋頭說張果老

  趙州石橋魯班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一曲民間廣為傳唱的《小放牛》,把當年褡褳裡裝有日月星辰倒騎毛驢行走在趙州橋上,檢驗這座橋工程質量並與魯班鬥法的張果老定格在趙州橋的神話傳說中。

  宋代趙州刺史、詩人杜德源也留下這樣的詩句:隋人選石架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從此,張果老這個怪老頭便與千古名橋結下不解之緣。

  趙州橋公園的八仙大道上,塑有張果老倒騎毛驢的雕像;橋面上,他留下的仙驢仙蹟依然鮮活。如今,凡來趙州橋的遊客無一例外要在大橋上饒有興致地尋覓驢蹄印跡,人們迷戀那段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同樣對故事裡的張果老好奇有加。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張果老其人?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

  張果老本名張果,綴一個老字是對其尊稱。他是傳說中的仙人,是八仙中最年長者。

  相傳他是唐代邢州人,今廣宗縣張固***果***寨是其家鄉。邢臺西部有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張果因得宛丘、鐵柺李諸仙道法,獲長生祕術,隱居恆州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武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佯死不見,後人復見其居恆州山中。

  好神仙的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

  待見到張果老時,卻見此人老態龍鍾,頓生疑惑: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鍾? 張果老說:我是齒落髮稀時得道,只好這副光景。陛下若看著不順眼,我不如把它們盡去了好。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

  過了一會兒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勝似壯年。張果老自稱:生於堯時丙子歲,位侍中。張果老從堯活到了唐玄宗時期,算算他該有好大一把年紀!張果老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裡,有趣的是,到達目的地後,便將這驢摺紙般摺疊起來,藏於巾箱,乘坐時則取出,吹口法氣,便又幻化成真驢。唐玄宗曾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他的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舊唐書》、《新唐書》方技卷等。

  至於張果老是如何成仙得道的,民間有諸多傳說。相傳,張果老系窮趕腳出身,靠趕著毛驢運送貨物餬口。一日,他路過一座小廟,廟內肉香撲鼻,推門進廟,見殿內支著一口鐵鍋咕嘟嘟燉著一鍋白肉。

  張果老飢腸轆轆又見四下無人,就用木棍夾著吃起來,把一鍋鮮香味美的白肉吃了個精光。剩下的湯也餵了驢。張果老哪裡知道,他吃下的是一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的地精娃娃肉,人若吃下可以長生不老,成仙得道!

  這傳說類似偷吃人蔘果的孫猴子。

  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

  傳說,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給張果老,但張果老謝拒了,他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

  張果老懇請還山以後,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至今仍有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揚州道情和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山東漁鼓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