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食文化典故

  在古代,飲食文化非常繁多,你知道關於這類典故的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1 舉案齊眉

  出處:《後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釋義: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多指夫妻互相尊敬,禮貌互待,相敬如賓。又作“比案齊眉”

  近義詞:比案齊眉、心心相印、相敬如賓、夫唱婦隨 、琴瑟和諧

  反義詞:琴瑟不調

  古文: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勢家慕其高節,多***之,鴻並絕不娶。同縣孟氏有女,狀肥醜而黑,力舉石

  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樑伯鸞者。”鴻聞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

  屨,織作筐緝績之具。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妻乃跪床下,請曰:“竊聞夫子高義,簡斥

  數婦。妾亦偃蹇數夫矣,今而見擇,敢不請罪。”鴻曰:“吾欲裘褐之人,可與俱隱深山者爾,今乃衣綺

  縞,傅粉墨,豈鴻所願哉!”妻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隱居之服。”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

  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

  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翻譯:

  梁鴻字伯鸞,是扶風平陵人。由於梁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

  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醜,而且力氣極大,能把石臼輕易舉起來。每

  次為她擇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樑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樑

  鴻聽說後,就下娉禮,準備娶她。

  孟女高高興興的準備著嫁妝。等到過門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後一連七日,梁鴻一言

  不發。孟家女就來到梁鴻面前跪下,說:“妾早聞夫君賢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絕了許多家的提

  親,最後選定了妾為妻。可不知為什麼,婚後,夫君默默無語,不知妾犯了什麼過失?” 梁鴻答道: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並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在你卻穿著綺縞等

  名貴的絲織品縫製的衣服,塗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裡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聽了,對梁鴻

  說:“我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準備有勞作的

  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髮捲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梁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

  去,對妻子說:“你才是我梁鴻的妻子!”他為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閃

  耀。後來他們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霸陵山深處,他們以耕織為業,

  或詠詩書,或彈琴自娛。

  不久,梁鴻為避徵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離開了齊魯,到了吳地***今蘇州***。梁鴻一家住在大族

  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過活。每次歸家時,孟光備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

  故事內容: 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今陝西咸陽西北***。他博學多才,家裡雖

  窮,可是崇尚氣節。東漢初,他曾進太學學習。結束在太學的學業後,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豬。

  有一次,梁鴻因不小心,使得房子著火,延及周圍的人家。梁鴻就一家家的去查問每家所遭受的損失,並

  以豬來作為賠償。有一家人嫌賠得太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物,願意為你做一段時間的工來補

  償。”那家主人答應了梁鴻的要求。梁鴻在這家幹活時不懈朝夕,勤勤懇懇,絕無怨言。鄰家的一些老人

  見梁鴻的行為非同一般,就聯合起來責怪那家主人,不該如此對待梁鴻。那家主人也開始尊敬他,並將豬

  悉數歸還給梁鴻,梁鴻堅辭不受,後來回鄉去了。

  由於梁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

  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醜,而且力氣極大,能把石臼輕易舉起來。每次為她擇婆家,就是不嫁,

  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樑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梁鴻聽說後,就下娉禮,準備

  娶她。

  孟女高高興興的準備著嫁妝。等到過門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後一連七日,梁鴻一

  言不發。孟家女就來到梁鴻面前跪下,說:“妾早聞夫君賢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絕了許多家的提

  親,最後選定了妾為妻。可不知為甚麼,婚後,夫君默默無語,不知妾犯了甚麼過失?” 梁鴻答道: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並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在你卻穿著綺縞等

  名貴的絲織品縫製的衣服,塗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裡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聽了,對梁鴻

  說:“我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準備有勞作的

  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髮捲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梁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

  去,對妻子說:“你才是我梁鴻的妻子!”他為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閃

  耀。

  後來他們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霸陵山深處,他們以耕織為業,或詠詩書,或彈琴自娛。

  不久,梁鴻為避徵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離開了齊魯,到了吳地***今江蘇境內***。梁鴻一家住在大

  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過活。每次歸家時,孟光備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請

  梁鴻進食。皋伯通見此情形,大吃一驚,心想:一個僱工能讓他的妻子對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於

  是他立即把梁鴻全家遷入他的家宅中居住,並供給他們衣食。梁鴻因此有了機會著書立說。

  2 蓴羹鱸膾

  發 音 chún gēng lú kuài

  釋 義 蓴:蓴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指家鄉風味。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出 處 《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 劉義慶《世說新語•

  識鑑》:“***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

  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gū***菜羹:菰菜、蓴***chún***羹。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

  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

  鱸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蓴鱸鄉思。

  3 五味調和

  “和”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烹飪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具有和諧、和平與調和等多種概念。中國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概念,即是對最佳平衡與和諧的不懈追求。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在感官意識方面,也是追求“和”的境界。例如在聽覺方面,《周語·鄭》就說:“和六律以聰耳”。在烹飪方面,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可追溯到周代。如《周禮》“內饔,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隔烹煎和之事”,《左傳·昭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和”就像烹製羹湯一樣,用水、火和各種佐料來烹製魚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調和,再努力去達到適口的味道。味道淡了,或味濃了,隨時調和,君子吃了就會感到滿意,大到君臣治國,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常常用“調和鼎鼐”一詞來形容治國,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這裡且不去管他引申的含義,起碼在烹飪方面,遠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和”的道理。

  “和”的概念在飲食文化上,又是對和諧與完美的追求。甘、苦、酸、辛、鹹各有其味,單一的味道給人的感受並不盡善盡美,五味要經過調和,才能取長補短,相互作用,達到適口和芳香,魚肉蔬菜也要通過適當的搭配,去其有餘,補其不足,才能葷素和諧,令人回味無窮。在烹飪過程中,水、火的運用也要追求和的境界。例如我們今天烹調中講究的火候,就是對不同菜餚、不同原料做到適宜的處理,既不欠火,也不過火,追求一種最佳狀態,這也是對“和”的追求。

  在烹飪藝術中,對色彩視覺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講“色、香、味”,“色”是第一印象,是最初的感官直覺,但是,無論哪種色澤,都要給人以美感。這種美感要因材制宜,例如新鮮蔬菜的烹調,要追求一種有光澤的翠綠。綠有多種,如同色標,可以展示二十餘種不同的深淺色澤,而給人最佳感受的綠色,完全要看廚師的水平。

  一個菜餚在視覺、嗅覺和味覺三個方面達到了“色、香、味”的最佳境界,就是“和”在多方面的運用,包括了選材、刀功、調味、火候等各個方面。《尚書·顧命》曾稱巧匠為“和”,廚師也可以說是巧匠,“和”的實踐即是技巧,而烹調藝術本身就是這種實踐過程。

  “和”不僅反映在一個菜餚的烹製上,也可以延伸到一桌宴席的調配上。一桌好的宴席並不是多種美味珍饈的堆砌,而是要做到海陸雜陳,葷素得當,五味調和,濃淡有致。即使在上菜的程式上,也要做到起伏錯落,主次分明;時而奇峰突兀,時而小橋流水。這不但要在原材、烹製方法方面來精心安排,還要有色彩意識和美學意識,實際上,也是對最佳平衡與和諧的追求,對於相對完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