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小學生

  民間故事講述研究有益於系統建構民間敘事理論,有助於民間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掘,有助於文化多樣性建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蒙古族馬頭琴的來歷

  傳說,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一個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蘇和是由奶奶撫養大的,婆孫倆靠著二十多隻羊過日子。蘇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幫助奶奶做飯。十七歲的蘇和已經長得完全像個大人了。他有著非凡的歌唱天才,鄰近的牧民都很願意聽他歌唱。

  一天,太陽已經落山了,天越來越黑。可是蘇和還沒有回來。不但奶奶心裡著急,連鄰近的牧民們也都有點著慌了。就在人們十分焦急的時候,蘇和抱著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走進蒙古包來。人們一看,原來是匹剛出生的小馬駒。蘇和看著大夥驚異的眼光,對大家說:“在我回來的道上,碰上了這個小傢伙,躺在地上直動彈。我一看沒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來啦。”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長大了。它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見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

  一天夜裡,蘇和從睡夢中被急促的馬嘶聲驚醒。他想起小白馬,便急忙爬起來出門一看,只見一隻大灰狼被小白馬擋在羊圈外面。蘇和趕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馬渾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來了很久了,多虧了小白馬,替他保護了羊群。他輕輕地撫摸著小白馬汗溼的身子對它說:“小白馬呀!多虧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傳來了訊息說,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因為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好的騎手做她的丈夫,誰要得了頭名,王爺就把女兒嫁給誰。蘇和也聽到了這個訊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動他,讓他領著小白馬去參加比賽。於是,蘇和牽著心愛的小白馬出發了。

  賽馬開始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揚起了皮鞭,縱馬狂奔。到終點的時候,蘇和的小白馬跑到最前面。王爺下令:“叫騎白馬的上臺來!”等蘇和走上看臺,王爺一看,跑第一名的原來是個窮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親的事,無理地說:“我給你三個大元寶,把馬給我留下,趕快回去吧!”

  “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呀。”蘇和一聽王爺的話,頓時氣惱起來。我能出賣小白馬嗎?他這樣想著,不加思索地說出了那兩句話。

  “你一個窮牧民竟敢反抗王爺嗎?來人哪,把這個***給我狠狠地打一頓。”不等王爺說完,打手們便動起手來。蘇和被打得昏迷不醒,還被扔在看臺底下。王爺奪去了小白馬威風凜凜地回府去了。

  蘇和被親友們救回家去,在奶奶細心照護下,休養了幾天,身體漸漸恢復過來。一天晚上,蘇和正要睡下,忽然聽見門響。問了一聲:“誰?”但沒有人回答。門還是碰碰地直響。奶奶推門一看:“啊,原來是小白馬!”這一聲驚叫使蘇和忙著跑了出來。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馬回來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蘇和咬緊牙,忍住內心的痛楚,拔掉了馬身上的箭。血從傷口處像噴泉一樣流出來。馬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來,王爺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馬,心裡非常高興,便選了吉日良辰,擺了酒席,邀請親友舉行慶賀。他想在人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好馬,叫武士們把馬牽過來,想表演一番。

  王爺剛跨上馬背,還沒有坐穩,那白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頭摔了下來。白馬用力擺脫了粗繩,衝過人群飛跑而去。王爺爬起來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們的箭像急雨一般飛向白馬。白馬雖然身上中了幾箭,但還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親愛的主人面前了。

  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更大的悲憤,他幾夜不能入睡。一天夜裡,蘇和在夢裡看見白馬活了。他撫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時輕輕地對他說:“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開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它的骨頭、筋、尾做成了一隻琴。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起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從此,馬頭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們一聽到這美妙的琴聲,便會忘掉一天的疲勞,久久不願離去。

  2:砍頭入譜的晁天王

  在《水滸傳》中晁蓋雖不在一百單八將之列,但他是宋江之前的梁山寨主,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後人的心目中,地位都不容忽視。今鄆城縣城以南有晁莊,祖上由城東七裡鋪遷來,據說七裡鋪就是當年的東溪村。今晁莊有二百戶人家姓晁,都說是晁蓋的後代。相傳晁蓋心胸坦蕩,待人誠懇,人緣極好。生辰綱案發之後,在鄉鄰們的幫助下,帶領一夥人上了棘梁山。憑藉天險,殺富濟貧,懲處惡霸。當地老百姓視之如救星,後來隊伍擴大,棘梁山上地狹,才選了梁山為大本營。

  今晁莊晁姓一族藏有《晁氏宗譜》,共32卷,自宋代立譜,以後數次續修。晁氏認漢代的晁錯為其遠祖,這和其他各地各姓的族譜一樣,喜以古代名人為遠祖,並無多少有力的根據。但從宋代的一世祖晁迪開始脈絡卻是清晰的,代代相繼,名字寫得密密麻麻,查宋代的那一片,並不見有“蓋”的名。族中長者對此作出解釋:他們晁姓的一世族晁迪在宋為工部侍郎,算是官宦人家,講究的是忠臣良將,名門望族,按祖規是不能容落草為寇的人的,一旦有了這樣的人,生時要逐出家門,死後也入不得宗譜,連生身父母也不得相認;但對於晁蓋這樣雖是“山賊”,又稱得上一代豪傑的人,不入譜又有些捨不得。最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去掉“蓋”字上邊的兩筆,將一個“盍”字入譜,稱之為“砍頭入譜”,而且在譜書中上不連父母,旁不連兄弟,孤零零地單列在一邊。這在風俗的研究中真是一個特別醒目的例子。

  在宗譜上雖被砍了頭,在村子裡的名聲卻是完美高大,直到今天鄉人仍以純樸的民歌來讚揚他。

  村裡的小孩,都會唱這樣一首童謠:

  聚義廳,淨英雄 晁蓋他是第一名

  打貪官,反朝廷, 分衣分糧救貧窮。

  男子漢們則喜歡聽一段長書:

  託塔晁保正, 自把天王命。

  聚義造了反, 專門轟朝廷。

  奪了梁山生辰綱,梁山聚英雄。

  招兵又買馬, 敢把官兵迎。

  要和宋天子, 分個輸和贏。

  天子發人馬, 來剿晁保正。

  疆場對了陣, 官軍折了兵。

  天王發誓願, 要奪汁京城。

  為民除禍害, 捉拿宋徽宗。

  3:魯班智扶斜寶塔

  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最聰明、最能幹的工匠。他原名公輸般,因為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魯班就成了後人對他的稱謂。

  一次,他來到吳國姑蘇城,人間天堂,果然名不虛傳。古城樓塔,次第排列,茶館酒肆,熱鬧非凡。魯班遊興倍增,揣摸著蘇州建築的特點,迷樂其間。忽然一陣嘈雜的吵鬧聲傳來。魯班循聲望去,只見前面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場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新建的寶塔。塔前圍著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幹什麼。他慢慢走過去,撥開圍觀者,看見一個身穿綢緞、頭戴高冠、腰繫香袋的老人正在發怒,青筋暴綻,瞠目豎眉,大有氣衝斗牛之勢。老人對面蹲著的一箇中年人,雙手抱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魯班好生奇怪,一詢問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翁,為積善行德,準備修建一座寶塔,流傳千古。

  這項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運木起造,精心籌劃,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勞動,寶塔終於建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寶塔雖然建成,可不管橫著看,還是豎著看,總是傾斜的。經過測量,寶塔的確傾斜近十度。人們對此搖頭相視,指點議論。富翁認為造塔反招非議,很是生氣,也有損他的功德圓滿,因此,親自找工匠算帳:要麼推倒重建,要麼把寶塔扶正,否則,要送官府嚴辦。

  這可難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賣兒賣女,傾家蕩產也無法承受經濟壓力;如果把塔扶正,這也辦不到,因為寶塔儘管是木質的,可依然有約百萬斤,只能望塔興嘆!

  魯班繞著寶塔仔細瞧了瞧,又看一籌莫展的工匠,走過去安慰道:“你不要著急,只要你給我找點木料來,我一個人用不著一個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聽,半信半疑,可也沒有別的辦法。於是他扛來木料,帶著一絲希望等待著。而魯班呢,他也不讓人插手幫忙,將扛來的木料砍成許多斜面小木楔,一塊一塊地從塔頂傾斜的一面往裡敲,使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這樣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幹了一個月,寶塔果然直立起來了。

  工匠感激地問魯班:“恩公,你這樣補救為啥能使寶塔直立?”

  魯班答道:“由於斜塔是木質的,屬穿鬥結構,各部件之間的拉扯比較結實,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辦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較容易往裡打,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打進去後又可抬高塔的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傾斜。”

  

的人還:

1.小學民間故事

2.小學生必讀神話故事

3.最適合小學生的勵志小故事5篇

4.有關小學生的名人勵志故事

5.關於教育小學生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