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貴州的民間故事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梵淨山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梵淨山不叫梵淨山,叫什麼呢?叫肅爽峰,因山峰上住著一種叫肅爽的鳥,人們就把山叫肅爽峰。傳說肅爽鳥有一丈多高,翅膀展開來有兩丈多長,凶惡得很,橫行霸道的,哪個都怕它。娃娃魚躲在山腳溪溝裡,再也不敢上山來了,只要一見有大的鳥在天上飛,就嚇得“哇哇”哭起來。金絲猴差點被肅爽吃完,剩下的悄悄躲在老林裡,才倖免一死。現在,金絲猴的膽子很小,只要聽到風吹草動,以為是肅爽來了,嚇得東躲西藏,“吱吱”怪叫。

  肅爽峰的對門山上住著一對善良的鳳凰夫婦,因而叫鳳凰山兩山南北相望,相距不過十里路程。鳳凰夫婦學得一些醫術,常常下山給人看病,他們治一個好一個,治兩個好一雙,從不收錢。

  鳳凰夫婦的名氣越傳越遠,連湖南、湖北的人也老遠地跑來求醫,山下苗王溝的苗家和鳳凰夫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過四月八、端午節時,都要接鳳凰夫婦到家裡作客。美麗的苗家姑娘唱上一支

  優美動聽的歌;熱情的阿媽端出熱氣騰騰的糯米粑;好客的大爹捧出香噴噴的牛角酒,款待鳳凰夫婦。鳳凰夫婦也接苗家人到他們家裡作客,辦上最好的飯菜作招待。鳳凰山附近廠還住著一對巖鷹,鄰居之間經常往來,有一回巖鷹夫婦病了,還是鳳凰夫婦救了它倆的性命哩。巖鷹很感激鳳凰夫婦,鳳凰哥鳳凰姐叫得甜蜜,還想拜鳳凰為師。

  肅爽看到鳳凰夫婦深受人們的愛戴,心裡很不是滋味,它凶狠地吼道:“好啊,怪不得人們冷落了我,原來是你們在這裡作怪, 今天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於是,定下毒計要趕走鳳凰夫婦。肅爽找來九頭鳥、天狗鳥、夫妻鳥幾位惡鳥商量,它們也表示支援。肅爽找到巖鷹,起初巖鷹不答應,經不住肅爽的恐嚇飛誘騙,最後同意了。一天,它們趁鳳凰夫婦出門給人看病的機會,一起跑到鳳凰山,砸爛了鳳凰種下的莊稼和藥草,搗爛了房屋,放火燒了鳳凰山。金絲猴看見了,跑去告訴鳳凰。鳳凰夫婦趕回來,看到到家園被毀,十分氣憤,決心為民除害。他倆展翅騰空,用翅膀一扇,熊熊的山火熄滅了,再扇,天昏地暗,接著就向惡鳥們撲去。肅爽與鳳凰鬥了幾個回合,不是對手,嚇得魂飛天外,兩眼發黑,一頭撞在蘑菇巖上,粉身碎骨,被一陣狂風颳下了山下的

  惡人坑。奸狡的巖鷹見大勢不妙,連忙逃跑,聽得背後傳來鳳凰的怒罵聲:“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看在過去我們是鄰居分上,饒摻不死。”巖鷹覺得對不起鳳凰夫婦,再也不敢見他們的面,就在老金頂一塊高巖上孤零零地築巢安了家。後來人們把那裡叫老鷹巖。九頭鳥、天狗鳥、夫妻鳥一個一個地被消滅了,因為它們做下了惡事情,斷子絕孫,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它們了。肅爽

  峰變得安寧清靜,花草樹木日漸繁茂,飛禽走獸都從峨眉山、黃山跑到這裡來了。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來了個老和尚,到肅爽峰修廟立庵,才將此山改名為“梵淨山”,意思是清靜的佛山。鳳凰夫婦因為除妖有功,奉玉黃大帝的旨意,昇天成仙了。臨走前,鳳凰夫婦把靈丹妙藥撒在家梵淨山的確坡坡嶺嶺。現在,好多人都要到梵淨山去挖藥材。

  為了紀念鳳凰過去棲身的那座山,大家仍叫它鳳凰山。

  梵淨山腳"紅棺材"的故事

  梵淨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梵淨山地區有個姓曹的人.他金榜提名以後,皇帝設宴招待新科狀元.宴間,皇帝問及曹狀元的家庭情況.曹狀元知道要是按實際情況說出自己的家境來,肯定會被人們看不起,但是說了假話又怕有欺君之罪,於是他便運用形象的手法介紹了自己的家裡的情況.

  他說:小民家千柱落腳蓮花墩,萬馬歸槽流轉門,天點燈,風掃地,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飯,三隻鹽船下河,如一隻鹽船不到,就要打淡.在座的文武百官聽了無不為之震驚,紛紛上奏皇帝:當朝新科狀元才學超群,家業巨集隆,且養著千軍萬馬,如起異心,真是禍患無窮,不如早早除掉!這昏君的皇帝聽後便給曹狀元立了個欺君犯上,圖謀不軌的推出午門斬了.後來,皇帝派人查探,才知道冤枉了好人,原來曹狀元家徒四壁,挑水的是八十歲的父親,煮飯的七十歲的母親,所以是"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飯".皇帝知道自己錯斬了棟樑悔恨交加,於是賜曹狀元硃紅棺材,並予以厚葬,同時賜曹狀元的雙老大量金銀,在他們百年歸天后仍以紅棺材送葬.後來印江地區的人民為紀念曹狀元,全部用紅棺材送葬.

  梵淨山奇特景點太子石的傳說

  在梵淨山老金頂南麓,牛尾河源頭處,聳立著一座海拔1748.2米,如劍劈斧砍成的石山,遠遠望去,儼然一巨人正在仰望,相傳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 相傳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的妃子九皇娘到貴州梵淨山修行。小太子見不到母親,不吃不喝,大哭大鬧。一天,他悄悄溜出皇宮,歷經艱難險阻,受盡痛苦磨難,終於去到梵淨山腳的牛尾河邊。太子仰望金頂,呼喊母親,撕裂人心、催人淚下的聲音在山谷裡迴響,在群峰間激盪。神仙為之動情,母親為之痛心。太子正想從絕壁爬上山去見母親,卻被神仙施法定在牛尾河谷裡。太子腳不能動,就每天引頸探望,長得很快。神仙生怕太子長高了見到母親,引起九皇娘思凡,又在太子頭頂栽了一棵菩提,菩提乃梵淨山鎮山之寶,張張葉片都有一尊如來佛像。從此,太子不再長高,遂化為石。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的“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黔西南州布依族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三舉行。據瞭解,傳說古代的查白場有對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兩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告失敗,於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燬山官宅第,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當作歌場。

  對歌是少數民族同胞尋找愛情的一種特有形式,也是無數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夢中期待的場景。在貴州各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方式延續著愛情的傳說。苗族的“四月八”、侗族的“行歌坐月”等在歷史上都產生出過無數動人的愛情故事。而貴州黔西南布依族的“查白歌節”更是以其聲勢浩大和延綿不斷的對歌形式,而成為了歌頌愛情、尋找愛情的大舞臺。

  貴州省黔西南州州府興義市頂效區的查白寨,是一個只有三百來人口的布依族村寨。而每年農曆六月廿一到廿三兩天,從全省各地趕來參加“查白歌節”的各族群眾,可達三四萬人之多。查白寨附近的古驛道旁,有一塊十多畝面積的平地,當地人叫“虎場壩”。民間相傳,早年布依族先輩遷到此間定居,墾荒造屋,生兒育女,生活日益興旺。某年忽從蓮花坡竄來一隻猛虎,不時闖進寨子,噬畜傷人,全寨惶惶不安。布依後生查郎率眾圍獵猛虎。猛虎四處逃匿,猛虎竄到蓮花坡,偶遇入山砍柴的布依少女白妹。猛虎撲向白妹,被尋蹤追來的查郎一箭射中。傷虎負痛逃到壩上,踩上捕獸鐵夾,被查郎追來殺死於今稱虎場壩的地方。查郎與白妹相戀,遭到貪婪好色的山官迫害。查郎慘死,白妹被擄劫。白妹誓死不屈,放火燒燬了山官家,自己也投身火海。後人為紀念查郎為民除害和與白妹的忠貞愛情,改地名為查白。每年當白妹殉情之日***農曆六月廿一日***,男女青年集中到壩上對歌趕表,稱為“趕查白”。查白歌場即起源於此,後來參與者越來越多,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了黔西南地區布依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布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依水而居、崇尚自然,每個村寨大都風光秀美,樹木翠綠。在空曠而美麗的山林生活,唱歌自然就成了布依族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查白歌節也就成了他們一展歌喉的好去處。我早就想一睹查白歌節的盛況,只是一直俗務纏身沒能成行。2006年7月,正趕上“查白歌節”,我與朋友相約一同驅車前往了黔西南去參加慕名已久的“查白歌節”。

  四個多小時的車程之後,我們趕到了黔西南州府興義市30公里外的查白鎮。汽車在查白鎮就像牛車一樣走走停停了,由於,四面八方的人群都趕來參加“查白歌節”,人流已將道路佔了個滿滿當當,我們也正好藉此欣賞這查白歌節外圍的境況。道路兩旁,小販們早搭起了帳篷,將各色小吃擺得整整齊齊。姑娘小夥子們則成群結隊,說說笑笑,不時到小販那裡討一個彩頭,並引起周圍的鬨堂大笑。此時的查白鎮早已是人山人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來回穿梭忙個不停,每個人臉上都顯得激動而興奮。

  來接我們的朋友是在當地做中學教師的布依族朋友班小文,他對我們說,每年歌節時,查白寨及附近村寨各家各戶就開始忙於接待親友食宿等準備工作,歌節期間住宿親友越多越覺光榮。歌節中的主要內容,首為賽歌,次為認親訪友,以及吃湯鍋、“趕表”***即男女青年社交活動***。會期三天。賽歌是歌節中的重頭戲,白天在幾個大歌場中,由歌手逐一登臺獻唱,萬眾聆聽。夜間由歌手們自由組合,在各家堂屋或院中的小歌場賽唱,往往通宵達旦,主人家還要頻頻沏茶送水,請歌手們食用“吊漿杷”、“花米飯”等宵夜點心。

  好不容易我們找才到了一個停車場,下了車我們也匯入了這湧動的人潮之中,這使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觀看這些身著盛裝的布依族同胞。黔西南布依族的服飾在黔西南的各民族當中,的確是獨樹一幟,尤其是布依族女子,特點鮮明的牛角帕和盤帕,配上短上衣與長筒褲,造型優美,體現出布依女子苗條的身材和輕柔的性格。據文獻記載,從唐代到明代布依族服飾還是以樸素的青色為主,但到了清代可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了觀念的改變,布依族的服飾開始製作講究,以精製華麗為時尚,把自己對自然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用色彩和布料傳達給世人。

  班小文介紹說,布依族青年都是自由戀愛,他們通過“浪哨”互相認識,建立感情,然後談婚論嫁。這個“浪哨”呢,就是談戀愛的一種形式。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都是通過“查白場”和“毛杉樹場”等場合互相對歌相識,然後就進入戀愛階段,所以每年的查白歌節這些年輕姑娘小夥是最積極的。

  說話間,查白歌節已經開始,不同的情歌、不同的音調在歌場上空飛揚。

  情歌是追逐愛情最具有浪漫趣味的傳統方式,在張揚著青春光芒和愛**彩的查白歌節,情歌是手段、過程、目的的統一體,參加聚會的人都擁有通過情歌來獲得歡樂的權利。在這裡,情歌的對唱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通過對歌尋找意中人;另一個則完全是為了娛樂,通過歌唱達到身心的愉悅。

  黔西南州的布依村寨四周大都多有芭蕉樹和大榕樹,是青年男女對歌的好場所。的確,好的風景是容易產生情調和愛情的地方,再加上婉轉的情歌,青年男女面對此情此景又有誰的心扉不會敞開呢?

  班小文告訴我們,歌節期間無數青年男女都是以歌傳情成就姻緣。但布依族有一個傳統習俗,同姓同輩者視為同胞兄弟姐妹,相互之間不玩耍、不對歌、不趕表、不通婚。不同姓氏的同輩人則為表兄弟、表姊妹,相互以“老表”稱呼,可玩耍、對歌、趕表通婚。“趕表”意為尋找意中人,查白歌節趕表內容大體可分為:歌場初會、對歌交友、換物定情三個階段。定情物品稱為“把憑”,即信物之義。女方多贈親手繡製表明心跡的鞋墊,男方多贈自己的題詞照片。

  我們還有幸觀看到了布依族的古樂演奏,讓我感受到布依同胞對音樂的深刻理解。他們親近自然,以自然為神,音樂中充滿了黃中大呂之音。據說:布依古樂八音,是長期流傳在貴州黔西南南、北盤江流域布依地區的一種古老音樂。古時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鑼、兜鑼、小汊、小鼓、嗩吶8種樂器組成,8種樂器發出8種不同的聲音,又因布依族崇拜“八仙”而得名“八音”。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樂器由8種增加到10多種,演唱人數由原來的8人增加到10多人,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可惜的是現在懂得布依古樂八音的人越來越少了,如不加以保護,布依族的這個文化瑰寶有面臨失傳的危險。

  夜幕徐徐降臨,主會場的對歌漸漸接近尾聲,然而人們並沒有離去。姑娘小夥兒們成群結隊,散佈在場壩周圍的山樑、坡腳、河邊,組成了大大小小的無數個小歌場。到處是閃爍的燈光,到處是此起彼伏的歌聲,它們是對查郎、白妹的懷念,也是在尋找著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