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評職稱論文發表

  小學教師是兒童的啟蒙老師,對兒童今後的成長和人生道路選擇有重要的影響。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小學教師更要慎言慎行

  摘要: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務就是為人師表。” 教師的言行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一生。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謹慎,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要慎言慎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為下一代做好道德典範!

  關鍵詞:小學教師;影響學生;慎言慎行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6-0094-01

  十年中學教育教學、十多年的小學教育教學的輪換工作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小學教師之偉大、小學教育更重要,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要慎言慎行。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務就是為人師表。” 小學教師言行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一生。

  案例一、兩個一年級的小男生的課間對話。生甲:“我比你帥。”生乙:“我更比你帥。”生甲:“***因為***我比你高。”生乙:“***因為***我比你白。”生甲想了想說:“我們王老師都說我是帥哥呢。”生乙不說話了。我的心一緊,我說過他是帥哥嗎?我在記憶裡搜尋著。原話是這樣的,一次我給生甲改完課堂作業後,對他說:“帥哥,你要是把字也寫得跟你人一樣‘帥’,那該多好呀。”沒想到一句平常的話卻給了學生自信,更沒想到的是他居然記在心裡了。

  案例二、有一節數學課,課堂紀律很不理想,剛組織好,沒做兩道題,紀律又亂了。我當時很是生氣,就說:你們再這麼不乖,我下學期就不教你們班了***因為我們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是教兩個班***,我教另外一個班去了。這句話還很奏效,紀律好了,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還很好。課後我很為我這個組織教學的主意而得意。第二天,一位同事***她女兒就在我班上***告訴我,她女兒回去就哭了,說是王老師不教她們了。天啊,這僅僅是一時的氣話,用來嚇唬嚇唬學生;最多算是一句善意的謊言,它居然讓學生傷心得哭了。我後悔極了。

  由此兩件小事,我又一次反思我的言行,再度審視我的師德,再重新思量我教育的物件。如果面對的是中學生或大學生,他們或許根本不在意老師的這兩句隨意出口的話。自己帥不帥,他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你不教我們了,也許還有更好的老師來教我呢。

  可是小學生由於年齡小,沒有獨立的生活經歷,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他們對外界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在他們心目中老師是神聖的,在他們眼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確的,老師說的都是絕對真的,老師做的都是絕對正確的。他們一旦面對老師就是毫無選擇的一味模仿、聽從。還有,低年級小學生依賴性極強,他們的自我評價意識完全依賴他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優缺點,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態,都清晰而準確地印在學生的視網膜裡、心光屏上,成為學生的無聲路標。所以,教師的言行對小學生就具有強烈的示範性。這種示範性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一股內化力,促成學生思想品德、人生觀的形成。再加之小學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自控力比較差,特別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許多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個性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影響最大的是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行為方式、人格品質、意志品質、處事態度,學生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模仿。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言行不當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小學生的注意力差,其學習興趣的產生和維持往往取決於老師的引導,如果教師言行不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受挫傷。教師如果常用消極的詞語來評價學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經常受到老師不當言行影響的學生,往往難以建立良好的自尊感,教師的諷刺挖苦,學生聽多了會產生心理暗示:認為自己不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形成錯誤的自我概念,自暴自棄。喪失自信心,會逐漸失去主動發展的動力。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言行不當會造成師生關係緊張對立。學生的向師性使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喜愛,教師如果不注意教育的方式,不僅會傷害學生的情感,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排斥和厭惡心理,會處處與老師作對,導致師生關係緊張對立。受罰學生可能會對教師產生敵視和仇恨的態度,產生逆反心理。這種緊張和對立不利於教師工作的開展,也不利於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言行不當會導致學生人格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如果教師的言行不當,經常使用了暴力語言或體罰學生,會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不安全的心理氣氛和緊張的情緒狀態之中,這會對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長久的負面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的語言傷害和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學生產生一種退縮人格,即孩子在高壓下往往回避問題,逃避現實,不敢與人正常交流和交往,容易出現內向、封閉、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徵。還因為教師的榜樣作用,容易引起學生模仿,出現一些侵犯性的行為,這也導致學生間人際關係的緊張。另外,很多學生在選擇玩伴時,常常按照老師的評價標準,不願意跟受過老師體罰的學生一起玩耍,甚至遠離這些人。這就導致受罰學生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冷落,在群體中處於一種孤立、封閉和冷漠的狀態,他們為了保護自我,不願與別人溝通交流,獨來獨往,進而形成人際關係的逃避心理,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的人際交往。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言行不當,還不利於學生道德的發展。師生交往中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影響學生道德發展,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是通過簡單的道德說教形成的,是在具體情境中激發情感產生體語,孕育情感經驗,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學生道德觀的主要來源。教師在學生的道德發展中具有榜樣的作用,教師在學生面前經常出現不當的言行,會引起學生的模仿,不利於學生道德發展。大量的教師不當言行會嚴重傷害學生心靈,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造成學校的德育無效。

  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言行不當,不利於學生個體社會化發展。體罰行為容易使受罰的學生對社會和他人充滿敵意和排斥,還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阻礙學生個體的社會發展。而心罰,直接指向學生的心靈,是一種精神的懲罰。對學生的傷害是比較隱蔽的、持久的,其惡果通常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出來,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國外研究者稱之為“看不見的災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的許多心理問題,絕大多數都是與幼年時期所遭受的心理創傷有關。教師對學生不尊重,動輒惡語傷人,學生日後也不會以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去對別人、對待社會。學生長期受到老師的責罵,所受消極心理暗示增多,可能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從而導致厭學逃學,自暴自棄,有的開始對生活也感到失望,變得消極頹廢喪失生活的勇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和自殘自殺的道路。

  前蘇聯教育家加裡寧曾說過:“教師每天都彷彿站在一面鏡子裡,外面有上百雙單純而敏感、善於窺視教師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時時盯著你。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受到這樣的監督,也沒有任何人能對孩子有如此深遠的影響。”教師個性的表現及言行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的日常言行對學生人格、情商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深遠的,有時甚至是終身的。因此說教師的言行影響了學生的一生,而小學生更是毫不遲疑地選擇完全信賴老師,所以小學教師的言行更是影響學生的一生。

  回想我們的成長求學經歷,老師教的知識我們不一定都能記得,但老師的很多言行舉止卻會給我們留下一輩子的深刻記憶。小學生不一定會特別在意我們老師的學識和能力,但他們一定會十分在意我們言行。由此告誡自己和所有的同行:作為教師言行一定要謹慎,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要慎言慎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為下一代做好道德典範!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