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人才管理論文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弘揚傳統審美文化,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

  摘要:長期以來,藝術設計領域都是沿用工業社會時代的教育教學理念,文化觀念受西方影響嚴重。課程設定及人才培養目標,與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相脫節,處於嚴重的滯後狀態。因此,我們倡導迴歸精神家園,弘揚傳統審美文化,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

  關鍵詞:傳統;審美文化;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人才

  1 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當前國際社會面對三大危機挑戰―經濟危機、環境危機和人類的精神危機。而其中的精神危機表現在現代人對藝術―這人類“最後的精神家園”的忽視和曲解。把藝術當成商品或包裝來炫耀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消解了藝術的非功利性和精神的作用;淡化了藝術的審美功能及其作用。使人的自身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情感和思維能力趨向鈍化及衰微、制約了創造力的發揮。真正的藝術教育應該擔當起還原藝術真相的責任。彰顯藝術的精神價值和審美作用,使受教育者能夠擺脫物質的羈絆和世俗的偏見,使接近藝術的人們能夠感受到世間萬物中所蘊藏的美,能夠認識到自身內在世界的廣闊空間,從而實現內在潛能的開發和人格價值的肯定,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更高審美文化品位的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因為,藝術可以使人擁有海納百川的開放心理和心態。無論是複合型拔尖人才還是應用型實踐人才都需要具備這種“開放的心態”。 這樣的教育被有的學者稱之為“生態式藝術教育”。所謂“生態式藝術教育”,簡言之就是教育過程的藝術化。與以往的以藝術作為手段、追求結果的教育不同,生態式藝術教育注重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受,以審美的態度和方式,審視自身人格是否完善。以審美的態度和方式,去感知大自然的完美和人類世界的美好。以審美的態度和方式,去融入社會投入生活,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類生活環境。

  2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

  現行的藝術設計教育,仍然停留在工業社會時期的教育教學體系,過分強調設計對機器機械的適應;強調物質對功能的要求。雖然已經從“以物為本”進步到“以人為本”,但是從文化的角度講,忽略了精神層面的開發和建設。

  在人類面對著三大危機挑戰中,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證明: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繁榮。同時也證明,無休止的向外發展、擴張;一味的追求功利和物質財富所遭遇的危機。而精神危機使人類意識到失去精神家園的困苦。人們渴望迴歸,渴望重新審視人類的內在需求。

  無需質疑,任何教育和人才培養目標都與社會需要緊密聯絡在一起。藝術設計教育也不例外。身處當下社會的人們都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多元化和容融性。工業時代與資訊時代從不同的歷史程序中匯聚而來。尤其是高科技資訊的迅猛發展,急速推動著工業社會朝著資訊社會靠攏。伴隨著資訊時代而生的知識經濟、文化產業,以其不同於工業經濟的形態活躍在經濟市場上。

  正如有專家形容的:這個社會已經從一種“硬體形式”轉變為一種“軟體形式”。這也就是被社會學者稱謂的“非物質社會”。這樣的社會所需的人才,無疑是心靈飽滿、情感豐富、思想敏銳、創造力旺盛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具有自我修復、最完善、自我發展的人。我們認為這就是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

  而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正是可以幫助我們向內在發掘,恢復已經失去的感受力;從心體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無限潛能;開放我們的內心世界;實現我們內在與外在和諧,迴歸我們的精神家園。

  3 將傳統審美文化,融入設計教育中

  在藝術設計領域裡,觀念與風格式樣的變化無不與時代變遷有著密切聯絡。就像工業革命後的機械生產方式,直接導致了現代生產方式和現代設計理念。和現代設計風格出現一樣,資訊時代的設計或曰非物質社會的設計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根本變化。它的基本定義從原本指向“一種周密的設想、計劃和划算,目的是獲得一種適合人們需要的固定、有形和美好的產品,所達到的功效也可以經過計算而精確地測定出來。”而變成越來越追求“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和種種“能引起詩意反映的物品”……“這意味著,在這一非物質社會中,設計產品正迅速的與藝術產品靠攏,設計過程與藝術創造接近。”在這裡設計與藝術就像兩個原來各自獨立並置封閉的圓環,受時代發展進步的動力,各自打破封閉的邊界,互相吸引著、開放著、靠攏著,雙方原本清晰的邊界,變成模糊的邊緣,藝術與設計在這邊緣地帶不斷互動重合,生成新質的、既不同於純藝術、又區別於純計算的設計,即我們所理解的藝術設計。

  當下的藝術設計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藝術+設計=藝術設計這樣的公式概念,而是像一個有機的鏈條,將藝術與設計都擁有的文化因子和創造元素攝入自身生成的新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說到底,藝術設計就是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設計。

  然而,人類的生活方式,永遠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任何民族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淵源,傳統文化就像遺傳基因一樣決定著各個不同民族的成長形態,無論在歷史的程序中是怎樣發展、變化,最終都會從對文化的解讀中,找到萬變不離其宗根源。因此,關注人類生活方式、關注社會發展形態的藝術設計,就應該從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入手探討它的發展變化規律。可是我們目前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體系還一直沿用著西方教學的方式。從80年代引進的“三大構成”,至今都作為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課程,而取代了傳統的圖案課程教學。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排斥在基礎教育之外,無疑是狹窄了對人類文化的認知心胸,固化了設計理念,封閉了創造思維,最終導致我們精神分裂性。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包容的、有機的;是運動變化發展的;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創造的,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和諧。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了人與社會的和諧,還有人自身的內在和諧。

  因此,弘揚傳統審美文化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應該是我們所面臨的當務之急。

  4 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我們主張,借鑑“生態式藝術教育”探討設計教育過程的藝術化。從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形態的規律中,比較中西文化觀念在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和教學中的不同。通過中外設計理念的比較,理清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將傳統的裝飾基礎――圖案教學,重新納入藝術設計課程系統,結合傳統工藝美術的教學方式,研究探討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藝術設計理論和教育教學目標。弘揚傳統審美文化,為社會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 滕守堯《公司化社會與審美文化》南京出版社 200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