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當今社會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容樂觀,引起了家長和老師的廣泛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小學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在人才強國戰略意識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學工作者不再將工作內容侷限於保障日常的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其教學的範圍逐漸的擴充套件到了心理教育、素質教育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大量的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運用對於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學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重點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級管理;作用;應用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學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確保各項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是班級管理的初級階段,班主任則需要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進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級管理的重心應該在學生身上,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與人相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觀察,站在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對於部分出現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觀等不良心態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2.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及生活中出現摩擦、爭執等現象無法避免,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協調,幫助學生明白爭執並不能解決問題,可以通過教師協調或者溝通來進行問題的處理。教師自身也要做好觀察,發現問題及時的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將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

  3.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客觀的進行問題的分析,這對於發育中的小學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下,學生可以明確地瞭解自身的問題與優勢,教師也可以更加科學的進行班級的管理,通過細節的處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自信、樂觀、誠實的優良品德。同時,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也會有意識的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回饋社會儲備力量。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從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2.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健康的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在差異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觀察逐步的強化學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這些對於學生後期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3.幫助學生學會與人相處、與人溝通。任何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需要面對的群體也各不相同。現階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愛會讓學生非常的自我、自私,這些性格極易給孩子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溝通、相處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

  4.幫助學生學會表達情感、宣洩情感。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認知能力上稍顯不足,但是基礎性的感恩教育是學生必須學會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領悟社會、家庭、學校給予自己的歷練和愛護。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1.明確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形式

  一般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單獨教育和集體教育兩組形式來進行。單獨教育可以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科學的引導,如學生在出現較大心理問題的時候,單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學生的隱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集體教育則可極大的減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在班級範圍內營造良好的氛圍。這兩種方法在具體的班級管理中都運用的較為普遍,教師可以依據班級管理的需求進行合理的選擇。

  2.具體的實施方法

  ***1***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多方面進行引導。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及領悟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按照學齡段的不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填充,以此來提高心理教育的預見性。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必須予以重視,適時的幫助學生減壓可以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明確作為一個學生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有目的的進行個人能力的提升。

  ***2***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在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滲透的,德育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內容和措施落實奠定基礎,二者是互補的,德育過程中,採用榜樣示範,典型引路、批評和表揚有助於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的各種有趣的活動有助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3***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個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紀班風,需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個班的小學班主任,至少擔任著這個班的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那麼就需要教師充分挖取學科知識結構中有利於小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驛站。心理驛站中受教育的學生是學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壓力時主動尋找教師,希望得到幫助。作為一個班級的管理者,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平臺,不僅有助於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合理佈置工作,也幫助了由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的學生,使他們走出不良心理的陰影,在集體中快樂地成長。

  ***5***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觀意識都會通過行為表達出來,小學生更是如此,教師需要時時留意,對於一些表現較為特立獨行的學生必須予以關注和引導,讓其步入正軌。在日常班級的管理中,給予學生充分的鍛鍊機會,如“一週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動都非常可行,學生在體驗過班級管理的角色之後會一改之前的不足,學會為他人著想,並鍛鍊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總結

  對於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專業課程之外,還需要通過科學的班級管理確保所在班級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班級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必須在遵循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抓住核心,並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現有方法的科學運用。班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健康的成長,從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非常有限,且在資訊化的背景下,學生接觸到的資訊非常的繁雜,因此,必須對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郭強.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的嚴與愛[J].中國校外教育,2013,***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為佳———談談我眼中的小學班級管理[J].學週刊,2013,***15***.

  範文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橫向與縱向研究

  摘要:橫向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生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幾乎是差不多的,很難說誰比誰好,誰比誰差,但是各自還是有不同的特點的。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

  研究生是整個教育鏈中一個較高層次的群體,是教育強國和科教興國戰略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數量上的增加帶來了人們對質量上的擔憂。多數學者指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不容樂觀[1-4],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喜憂參半,總體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部分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5]。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對於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多以橫向比較研究為主,縱向研究相對缺乏,往往不能全面系統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成長過程。因此,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一次橫向與縱向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探索。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某高校心理學專業研究生51人,其中男12人,女39人,平均年齡***24.2±1.5***歲,此樣本簡稱A群,代表研究生。另外,在江蘇、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寧夏、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個省市按方便取樣的方法抽取成人樣本951人,男467人,女478人,受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博士,年齡16~77歲,平均34歲,此樣本簡稱B群,代表成人。對不同型別***國家重點綜合大學,如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其它型別大學如河海大學、南京郵電學院;省屬大學,如南京師大、蘇州大學***10所高校按文理科、年級分層整群取樣,獲得樣本2645人,男1325人,女1320人;年齡最低16歲,最高26歲,平均20歲。文理科及年級比例基本均衡。此樣本簡稱C群,代表大學生。

  1.2方法

  A、B、C3個群體使用自編心理健康評定量表***PHS***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該量表有354道題,包括以下6方面:①校正量表:廢卷指數、自相矛盾、非穩定性、社會期望;②基本臨床量表:抑鬱、躁狂、驚恐障礙、恐懼、社交恐怖、強迫障礙、焦慮、創傷後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形式;③其它臨床量表:性別障礙、衝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路成癮;④人格障礙量表:人格障礙***總分***、偏執型、分裂樣、反社會、邊緣型、表演型、自戀型、迴避型、依賴型、強迫型;⑤風險評估:自殺風險、暴力風險;⑥效能分析:健康效能、應付效能。基本臨床量表、其他臨床量表和人格障礙量表的總分越低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效能分析的總分越高,說明心理越健康。該量表不僅能從負面***障礙方面***評估學生的狀況,也能從正面***健康方面***評估學生是否更健康,各分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重測信度平均0.70;α係數平均0.78;分半信度平均0.74。各分量表的聚合效度與區分效度複雜而又清晰合理。實證效度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應用潛力與價值[6-7]。

  1.3統計處理

  採用SPSS19.0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

  2結果

  2.1研究生與成人及大學生的比較將研究生與成人及大學生在PHS量表各分量表的原始分進行比較。由表1可見,研究生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幾乎是一半對一半,不相上下的。①研究生組的躁狂、恐怖、性別障礙、衝動障礙、網路成癮、人格障礙總分、邊緣型、表演型、依賴型、強迫型、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另外健康效能和應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組高;②然而抑鬱、社交恐怖、焦慮、創後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化、物質濫用、睡眠障礙則是成人比研究生高;③只有驚恐障礙、暴力風險兩項二者沒有差異。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的差異相對要小。呈現3種情況:①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相比,強迫障礙、性別障礙、衝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路成癮、健康效能沒有顯著差異;②然而,抑鬱、社交恐怖、焦慮、精神病性、軀體化、自殺風險、暴力風險大學生更高;③只有人格障礙與應付效能研究生高。

  2.2研究生

  1年前後心理障礙監測追蹤資料分析為更全面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變化,我們對一個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班25名研究生進行了1年的初步追蹤,對兩次測驗的資料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2。結果顯示,與1年前相比,1年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躁狂,強迫障礙,衝動障礙,睡眠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5個變數上有顯著差異,顯示這些障礙顯著降低。其它所有變數則無顯著差異。表明1年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在這五個方面顯著好於1年前。

  3討論

  橫向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生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幾乎是差不多的,很難說誰比誰好,誰比誰差,但是各自還是有不同的特點的。例如:研究生組的躁狂、恐怖、性別障礙、衝動障礙、睡眠障礙、網路成癮、人格障礙總分、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性別障礙、睡眠障礙、網路成癮、人格障礙、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這反映出研究生人群的特點,同時也應該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夠重視。另外健康效能和應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組高,這又說明這個人群的心理資源與潛能比一般成人更大。成人也有不少障礙是比研究生高的,如抑鬱、社交恐怖、焦慮、創後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化、物質濫用。二者只有驚恐障礙、暴力風險兩項二者沒有差異。說明研究生與一般成人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這與李梅[2]、趙殿軍[8]、杜婷[9]、張莉[10]等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報道是一致的,但與畢愛紅[11]、徐洪呂[12]等人的結果不同。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的差異相對要小。這可能與研究生剛剛從大學生中來有關。研究生與大學生很多變數上是沒有差異的,如強迫障礙、性別障礙、衝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路成癮、健康效能,二者沒有顯著差異。然而,抑鬱、社交恐怖、焦慮、精神病性、軀體化、自殺風險、暴力風險大學生更高。說明研究生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對研究生來說,只有人格障礙更高。另外,研究生應付效能更高,說明應對挫折的資源與潛能比大學生更大。縱向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愈來愈好的趨勢。這一結果與杜婷[13]、杜豔麗[14]等的結論不一致,他們認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隨年級升高而呈“”型變化,二年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至於是不是如史清敏[3],趙殿軍[10]等的研究結果那樣隨年級升高呈“U”型或直線成長,還需要進一步的監測追蹤。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大學生要好,但是與成人相比,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另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愈來愈好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我國社會資本與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系統評價王輝; 馬穎; 孟燦;韋曉岑; 趙燁; 陳任; 唐曉靜; 胡志;秦俠中華疾病控制雜誌2013-04-10

  2、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寧夏固原市實證研究趙苗苗山東大學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