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職稱論文

  教師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能夠照亮學生前進,努力的方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做智慧型教師

  【摘 要】教師不可能到哪都跟著學生,監督他們的一言一行,講故事的目的是讓他們自己能辨別是非,在班裡形成良好的輿論,讓他們自己監督自己、教育自己。並用故事形式解決學生彼此之間叫外號的現象。

  【關鍵詞】外號 故事 減少

  一次筆者在班中做調查,調查內容:你認為班裡不好的現象?需要老師什麼樣的幫助?筆者做統計時,發現大部分同學羅列的現象是:別人叫自己外號的特別多,希望老師在這點上能幫自己。

  看到這個結果,筆者心理很納悶:這個問題我筆者在全班面前不只講過一次,而且還經常告訴他們: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在尊重自己;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換位思考,別人叫你的外號時,你的心情是什麼?……沒想到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卻沒有什麼效果。

  第一次統計:全班到目前為止在班裡有外號的,且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共有23人,佔全班人數的88%。

  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筆者想起,還是應該用平時自己最拿手的好方法―講故事法。

  一、《耍猴》

  動物園裡一位媽媽將糖果拋的很高,看著老猴飛身一跳,吃了。媽媽又高高地丟擲一顆,老猴還是一個飛躍……

  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把糖果丟的那麼高?丟在地上,它們不是一樣可以吃到嗎?”母親對孩子說:“傻孩子,媽媽要不丟那麼高,猴子能跳嗎?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這叫“耍猴”。

  小猴也在問它的母親:“為什麼叔叔們總是跳得那麼高去接人們的東西?掉到地上不是一樣可以檢到嗎?”

  猴媽媽說:“傻孩子,要我們不跳起來逗人,他們會繼續扔好吃的給我們嗎?這叫“耍人”。

  教師分析:當你在耍別人的時候,實際上也在耍你自己,你不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傷害自己,通過這個故事我只想讓同學明白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真正用意,你叫別人的外號的時候,既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

  一星期後,我做第二次統計:從上次聽過《耍猴》後,還被人叫過外號,且是不能接受的共17人,佔全班人數65%。比上次減少23%個百分點。

  二、《敲門》

  小偉是薩克斯手,最近他碰到讓他很惱火的事,他向朋友大發牢騷:“我隔壁那戶快把我給氣死了!”

  “到底怎麼了?”

  “你不知道!”小偉激動的說,“隔壁小孩每天晚上三更半夜的跑到我房間門口使勁的敲門。等我出來一瞧,跑了,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樣教他的!”

  “是有點太不像話了,你沒到居委會反應去?”

  小偉笑了笑說:“我才不跟他一般見識呢,就當他是神經,我還接著練我的薩克斯呢。”

  教師分析:很多時候自己犯了錯,還不知曉,反而先指責別人。別人再叫自己外號的時候,先反思自己有沒有在無意識的時候也叫了別人。不要總希望別人先別叫自己的外號,先要從自己做起,因為尊重是相互的。

  又一星期,我做第三次統計,從上次聽完《敲們》到今天,還被人叫過外號,且是不能接受的是8人,佔全班30%,比上次減少35%個百分點。

  三、《豪豬取暖》

  豪豬在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刺毛互相刺擊,它們不得不分開。可寒冷又把它們聚在一起,可同樣的事又發生了。它們最後發現,可使彼此相安的距離,用這種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既可滿足,也可不用互刺。

  教師分析:同學們已慢慢長大,彼此之間應該有個適當的距離,尤其是在語言上,更要注意分寸,同學們一定要記住:“要想和朋友天長日久,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先從叫同學的名字開始。

  又一星期,做第四次統計:

  還被人叫過外號,且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共6人,佔全班的23%,又減少7%個百分點。

  四、《樵夫與母熊》

  樵夫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他感激不盡。

  母熊招待他在自家住宿和吃飯。樵夫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不滿意的是你身上的臭味。”母熊雖不高興,卻說:“作為補償,您用斧頭砍我一刀吧。”幾年後,樵夫遇到母熊,問它傷好了嗎?母熊說:“傷口痛了一會兒就不痛了,但那次你說的話,我卻一輩字也忘不了”。

  教師分析:你無意的傷害,可能別人一輩子都忘不了。因為你給別人起的外號,一般都是別人身上的缺點。你跟著再瞎叫,對別人的傷害更重。

  三天後的統計結果,還有5人被人叫過外號,佔全班的19%,減少4%個百分點。

  五、《上帝的鐘愛》

  講故事前,先問同學:誰認為自己長得十全十美,沒有任何缺點的請舉手?沒人舉手、回答。

  教師分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不足,所以有

  同學就拿別人身上的不足,隨便給別人起外號,或是有人根據別人名字的諧音給人起外號。如是那樣的話,那誰都應有外號,因為每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不足。每個人的名字無論怎麼起,你都能找出它們的諧音,因為中國的語言太豐富。但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想要這些外號,因為每人都想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聽一聽有的人是怎樣對待別人缺陷的。

  彼得從小雙目失明。“上帝,為什麼這樣待我?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他的親人和好心人都來關心和照顧他。但他不願讓人這麼對他憐憫和同情。

  直到一天,有人改變了他的命運。萊恩神父對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有缺陷。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為上帝喜歡他的芬芳。”

  “我真的是上帝咬過的蘋果嗎?他問神父。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棄兒。但上帝肯定不喜歡他喜歡的蘋果在悲觀失望中度過一生。”

  “謝謝你,你給了我力量。”從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鍾愛,開始振作起來。幾年後,當地傳誦著一位德藝雙全的盲人推拿師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這件事後,笑著說:“我喜歡這個美麗的比喻,我從沒放棄過任何一個蘋果。”

  課間我無意聽到一個同學對另一個同學說:“你怎麼還叫別人的外號?”

  教師的感悟: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學生們都愛聽,又能讓學生感覺不到說教的成分,可以說起到了教育無痕的作用。

  一個小小的故事不是萬能的,在講的過程中,對學生一定不能操之過急,要給學生反思的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