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音樂教師職稱論文

  音樂是培養青少年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淺談音樂教師的責任

  摘 要: 音樂是培養青少年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課堂音樂教育,是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教師是這主陣地上的守衛者,小學音樂教師的責任不是為了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歌唱家,藝術家,而是讓學生熱愛音樂,鼓勵學生時時有新的認識,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的音樂空間,讓音樂真正走近他們的心靈。

  關鍵詞: 音樂; 得志; 責任; 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2-0148-01

  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審美”和“相關文化”觀念在我國音樂教育中越來越引起音樂教師們的重視。我經常觀看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少兒歌手展示節目,小選手們一個個瀟灑自如,聲情並茂,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的音樂綜合素質在不斷提高,我想這與家長和老師們的辛勤培育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同行----音樂教師,想起了音樂教師的責任。

  一、唱遊學習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唱遊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它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形體藝術的表現,泰戈爾說:韻律起著河岸的作用,賦予詩以形式美的特徵,其實,何止是文學,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音律的和諧,節奏的鏗鏘,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如:小學低年級唱遊教材歌表演《小孔雀》和集體舞《東北秧歌》前者音樂旋律抒展優美,節奏相對穩定,其動作、形態顯得平穩、圓滑、輕柔、舒展大方;後者音樂旋律奔放,節奏活潑、興奮,其動作形態則跳躍、頓挫,情緒歡快激昂,呈現出集體性的廣場民間藝術那歡快熱烈的場面,通過不同的活動、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風格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的教學,無疑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像、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學生在參與學與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開發了潛能,豐富了情趣,培養了創新能力,對於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則。進而在唱遊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高尚品格,啟發創新思維,拉近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距離,從唱遊學習活動中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以美塑形。

  二、樂曲欣賞中孕育美,以美揚善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感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具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含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韻味,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嚮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

  如選聽教材民族管絃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細膩的氣魄,為人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好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美寧靜,把月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的細緻入微,從江樓月鼓、月上東山、風洄曲水、花影層疊、水雲深處、漁歌唱晚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樂曲,不同的聲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的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聯翩,猶如一幅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在眼前徐徐展開,令人陶醉,彷彿把你帶入這美麗的春江去暢想,去遨遊,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欣賞今後的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中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直體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養情。

  三、音樂活動中體驗美,以美怡心

  音樂有強烈的愉悅功能,凡樂於欣賞音樂,就能夠傾心賞美,便是樂於接受教育的表現,人的精神愉悅了,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煥發出異彩。如:我在教學課上組織排練《彩雲追月》,首先運用聲勢訓練法,讓學生拍手、拍腿、跺腳,模仿伴奏樂器,其次按聲部分小組練習,讓大家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作品的節奏美、旋律美、意境美,讓學生通過實踐,激起創作的慾望,這種參與--互動--體驗--昇華的教育模式,則是新課標“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體驗和深化,既優化了課堂,又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維空間,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生的心靈,以美怡心產生了相應的效果。

  同時,課外音樂活動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性的一種體現,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集體主義觀念,擴大知識領域,培養音樂的興趣、特長。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使所有適齡的青少年受到必需的教育,這是現代化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現代文明的標誌,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音樂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各種的活動鍛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有效提高音樂素質,從而提升他們在學校音樂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練意志是必不可少的。歷史和事實證明,學生在多次藝術節、音樂會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會成功地塑造創新人格。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它是人們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於人的靈魂,有著其它任何一門學科所無法比擬的特殊魅力。正因為如此,音樂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最直接的、最動人心扉的,並且在實現它的思想教育的作用時,並不需要強制式的灌輸手段,它依靠優美動聽的音樂本身,通過音樂形象所產生的魅力潛移默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啟迪感染。

  雖然學校裡學生每週兩節課的內容很多,但真正讓孩子靜心去聽音樂,細細品味音樂的時間是很有限的。給孩子創造一片音樂天地,放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少兒音樂和歌曲,讓孩子經常在有意識無意識中接受音樂的薰陶,孩子頭腦中儲存的音樂作品就會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等到孩子對音樂有了一定的興趣,在給孩子們欣賞一些中外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會使孩子的心理變得充實,和諧,健康。

  人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老師要學會精心護理,要把愛灑向每一個孩子心田。”記得一位音樂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不能成為教育。”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們必須擁有一顆“愛心”,一顆“責任心”,這樣我們才可以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給予他們信心和力量。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有句名言:“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項工作更高尚的了。”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稱讚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一個活的環節”。我國古代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能在於“傳道、授業、解惑”。這些至理名言,都說明教師職業之偉大和高尚,同時也展示了教師所擔任的社會責任之重大。那麼我們怎樣才無愧於這些光榮稱號呢?我想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使自己鍛鍊成一個名副其實、知識豐富又有多學科綜合能力的優秀音樂教師。這是音樂教師的責任,也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