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職稱論文怎麼寫

  小學教師是一艘小船,引領學生遊向知識的彼岸;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小學教師職稱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小學教師職稱論文篇一

  淺談小學教師教學“四步曲”

  摘要:

  教學是一門藝術,在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更要注重這門藝術。也就是演好各種角色------小學生的引導者;課堂的參與者;教材的創新者;知識的傳授者。那麼,要演好以上角色,小學教師必須譜好“四步曲”。小學教師的“四步曲”是什麼?要怎樣去譜寫這“四步曲”呢?

  第一“曲”---制定學生基本資訊表。學生的基本資訊:住址、家庭情況、身體狀況、學習表現、成績現狀等。這是教師的第一手資料,它事關學生的整體,只有掌握了它,才能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所以,作為小學教師“四步曲”中的第一“曲”,一定落到實處,這樣,才能為下一“曲”的精彩綻放光茫。如果這一“曲”節奏沒掌握好,就只有照本喧唱,不會去創新,造成眉毛鬍子一把抓,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教學方法。學生的知識未把握好,固然總體素質就提不高。由此可見,這一“曲”一定要譜好,為下一“曲”定奠基礎。

  第二“曲”---備課。怎樣備課呢?一是備學生:根據學生的知識差異,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因素,確定備課目標,教學重難點,既能讓優生提高,又能讓問題學生有所進步。二是備教材: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的確定,有利於優生和問題學生,讓他們都樂於去學。三是備教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師的教法。教學的方法很多,如講授法、談話法、實驗法、閱讀指導法、自學輔導法、程式教學法、範例教學法、討論法、發現法、欣賞法、角色扮演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都有著自身的特點、使用條件及範圍。例如講授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大量的資訊,知識的系統性強,是教師使用最為廣泛和基礎的教學方法 ……由於不同教學方法總有其適用範圍和自身的侷限,而一節課中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通過單一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只有教師真正掌握了多種教學方法,才能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利於發揮自身特長的教學方法。四是要備學法:學法是在教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體現,就是引導學生怎樣去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愛學”“會學”,這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某種程度上講,方法比過程更重要。好的教法學法,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那麼如何去上好課呢?

  第三“曲”---上課。課堂是學生的,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快樂地學,這是課堂效率的重要體現。學生對這堂課沒興趣,不管是優生,還是問題生,他們都不能很好地汲取本堂課的知識。因此,要想上好課,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走進課堂。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其次是課堂問題。課堂問題是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設計,要讓學生有的放矢,既要讓優生提高,也要讓問題生進步,這才是有效問題,起推動作用的問題。正如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對我們籌劃課堂提問是有現實意義的。當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和適時點撥,能促使學生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反之,學生會對教師的提問無以為答,教師本人也會索然無味。

  上課中也有板書。板書是教學中所應用的一種主要的教學媒體,板書藝術則是教學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蘇聯著名教育家加裡寧有一句話“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成功的教學是高度的科學性和精湛的藝術性的有機結合的結果。因此,板書要形象直觀,能反映課堂教學內容,能讓學生理解,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影像,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呈現出來,這就是藝術。課堂效率不光在課堂上有體現,也體現在課堂外。那麼,課堂外要體現,從哪兒著手呢?無外乎就是作業的批改,的確如此。

  第四“曲”--- 批改作業。這是小學教師“四步曲”中最後一“曲”。作為小學教師,對這一“曲”一定要譜好。只有通過作業的批改,才會發現學生缺陷的源泉,才會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去堵塞缺陷源泉。這"缺陷源泉”好比是“病根”,那麼,教師針對學生的“病根”,就必須採取對症下藥,開好藥方,讓學生一吃見效。不過,這見效還需要“醫生”不斷地對“病人”進行調理。調理包括生理調理和心理調理。首先,“醫生”對“病人”進行心理調理,讓“病人”知道有怎樣的“病情”,這樣的病情有怎樣的影響,會造成怎樣的後果。“病人”明白後會主動吃“藥”。此時,對“病人”進行生理調理,首先以“重症”下“藥”,使其身體歸正,慢慢“溫補”,讓其感到溫暖,感到“藥”的作用。通過這一療程的治療,“病人”的身心都得到調理了,起到了“藥”到“病”除的作用。

  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小學教師,深深地體會到小學教師“四步曲”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好比醫院裡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你是不是好教師,關鍵是態度,當然也離不開“一碗水與一桶水”的知識體系。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碗水”,而且要給學生一碗高質量的“水”,應該是新鮮的“水”,環保的“水”,營養豐富的“水”,功能多樣的“水”,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具有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具有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具有更新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教育和教學的研究能力,具有感染的人格魅力,具有穩定健康的身心素質,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成功,我們的學生才會成才,我們的學校才會成名,社會發展的速度才會成倍,才能取得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雙豐收。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培養好學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小學教師“四步曲”是教肓戰線上的每一位小學教師必須譜寫的,在譜寫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精”。通過教師精譜、細唱,相信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變為“金子,閃爍的光輝映照著教師的每一段“曲子”,讓教師欣慰地譜完這“四步曲”。這“四步曲”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願所有教肓戰線上的小學教師都將每一段“曲子”譜出精彩!譜出未來!    ? ? ? ?? ?? ?動,就會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其實這些都只是對實踐活動的一種片面理解,實踐活動不等於動手活動。

  現象二: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更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素質,但仍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很多老師都捨不得把寶貴的時間花費在“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種對提高考試成績幫助不大的實踐活動中去。例如:“三角形面積=底×高÷2”結論得出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就被大量的鞏固練習、變式練習、提升練習給佔用了,大部分老師覺得這樣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然後強化練習後成績比動手好多了,有些認為即使動手了也是沒多大效果,還不如不做了;還有些老師算是跟上《新課標》的步伐了,在課堂上開展著熱熱鬧鬧的實踐活動,但活動完了學生依舊沒有從中獲取到什麼有價值的數學經驗。

  現象三: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區別於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徵之一便是嚴謹的思維邏輯,數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有些教師因沒有好好地研讀教材,把一節數學節上成了生活常識課或是手工課。

  二、探其原因

  ①教師本身沒有把編寫者的意圖吃透,不能及時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得學生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得不到積累。②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探究、交流等活動做出適時、富有針對性的指導;③對於數學教學中出現的非數學活動傾向,教師沒有迅速整合這些資訊做出決策。

  另一方面,教師對新課標中提到的要求也沒完全地吸收落實好,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比直接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等等,其實都在強調著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而且要紮紮實實地落實好每次的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

  三、解決的策略

  重視日常的數學實踐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1、建構生活情景的實踐 積累活動經驗。數學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並且融合於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之中,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其中模擬生活情境的實踐活動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在上這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數學實踐活動:上課之前先讓學生收集不同的商品,在課堂上與同學之間模擬進行買賣東西的情景,這個活動使得學生學習人民幣的激情大漲。這個活動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買、賣東西對人民幣幣值有一個更深的認識,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絡,從而激發興趣,增加體驗,培養能力,形成良性迴圈的主動學習的狀態。

  2、提升思維含量的實踐,積累數學經驗。在課標中提到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高度的思維含量,動手實踐,需要一定的思維空間與思維坡度,需要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

  3、激發學生靈感的實踐,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數學的本質是一種抽象,一種模型。正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一樣,數學也是極具個性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牢記數學的這一特性,在課堂中創設出各種具有問題和故事情景實踐活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裡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紮實有效地開展教材提供的實踐活動課,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1、趣味性實踐,積累經驗。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開發活動巧妙聯絡,使之符合小學生好動和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對比一年級人教實驗版和新人教版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發現原來的每冊都有安排兩次的實踐活動課,而現在每冊卻只安排了一次,難道實踐活動課不再是那麼重要了?!於是乎仔細地把新舊實踐活動課進行比較了下,發現現在所編的活動材料越來越有趣味性,如一年級上冊《數學樂園》,這部分教材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採用“剪子石頭布”跳格子的方式進行活動,將本單元的所學的知識寓於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使學生在理解、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規律性實踐,積累經驗。《課標》指出,要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祕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於他們的實踐活動。

  總之,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數學各部分知識與表達方式之間的綜合,促進學生知識的整合、方法的優化及智慧的開發。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既要幫助學生獲得顯性的數學知識,也要幫助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取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使學生親身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3]曹培英《小學數學操作活動的教學模式》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小學教師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