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評職稱論文

  教師是一朵無論插在哪裡,就會飛翔的蒲公英。下面是小編整理了小學語文教師評職稱論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聽課

  【摘要】新課程強調教師要互相聽課,目的是讓教師通過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聽課對教師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聽課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借鑑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新課程強調教師要互相聽課,目的是讓教師通過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聽課對教師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聽課不是目的,聽課是獲取和借鑑先進教育思想、經驗、課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那麼如何才能聽好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聽課前的課前準備

  聽課前的準備工作是聽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聽課活動實效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課前準備可以提高課堂觀察與課後評析的針對性,同時做好了聽課之前的準備,聽課者就不再是純粹的學習者或評判者,僅僅以他者的眼光來衡量授課教師課堂教學的得與失,而是兼做一個“操作者”,試著站在授課者的立場去打量課堂中發生的一切。充分的課前準備,能讓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都事先認真地做好業務上的準備,上課者與聽課者在課前與課後的交流、討論,會把教研的氣氛推向高潮,真正實現聽課的目的,使聽課者有備而來,滿載而歸。在聽課前,聽課者要了解教材結構和學科教改資訊,還要制定客觀合理的聽課標準或指標,瞭解上課教師的有關情況以及瞭解學生的現有狀況。聽課者除了熟悉教材與教案,瞭解師生、班級的情況外,還要做好物質、心理和輿論上的準備。進入課堂之前,聽課教師需要做好物質資料方面的準備:要攜帶聽課專用的筆記本和筆,並填好聽課需要記錄的基本資訊,以便在聽課時專心聽課。貌似簡單的課前準備,卻包含著不少內容。

  2、教師聽課聽什麼?

  聽課一方面要聽教師的教學過程,瞭解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看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實際的教學效果。包括以下幾個具體內容:

  2.1聽教師的基本功

  教師的基本功包括:教師的教態是否自然親切,運用教具是否熟練,實驗操作是否規範,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流暢,講解是否清楚明白,問題設計是否得當,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課堂應變是否及時,對學生的表現評價是否到位……這些內容無一不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這些內容無論是好的表現,還是需要提高的地方,都是有心的聽課教師研究教學基本功的好素材。尤其是聽一些基本功突出的教師講課,對聽課教師幫助極大。

  2.2聽教學理念及教材處理能力

  通過聽課,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可以知道教學目標是否達到,重難點是否到位,教師對教材的選擇、處理是否到位,瞭解教師的教材處理能力。此外,教師的創新能力,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都會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這些內容在評課階段再進行相互交流,就能夠很好地瞭解教課教師的備課思路,實質上就是在參與評課的教師之間以該課為範例進行了如何進行備課的研討。

  2.3聽學生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是否設計學生活動,學生活動是流於形式還是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能力。而學生活動是否流暢,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觀察、指導,意外情況的處理體現了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

  2.4 記什麼?怎樣記?

  一是記教學實錄。聽課者除了記錄班級、學科、課題、執教教師和日期外,還要記錄教學過程與聽課隨感。要邊聽邊記,隨時分析執教者設計的每一教學環節的優缺點,可用符號標記,如優點打“對”,缺點打“O”,疑點打“?”。要記下課堂上重要的情況***可用“……”表示***和自己的意見***可用“△”表示***。

  二是記教學點評。對於教學的某一環節、教師設計的某一問題,或某一學生的發言交流等,要隨聽隨記,隨記隨悟,隨分析隨評議。

  2.5 思什麼?怎樣思?

  聽課者要思考執教者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換個角度行不行;思考本節課的亮點與不足之處,甚至出現錯誤的原因,並能預測對學生能產生的相關性影響;思考本節課是否反映了教師正常的教學水平,如果沒有聽課者,教師是否會這樣上;換位思考,若我是學生,我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學習內容,若我來上這節課,應該如何改進等。

  課堂上聽課者的看與思要相互兼顧,如教師講解和學生演練時,應以聽、看為主,學生做練習題時就應思為主。

  3、課後反思

  聽罷一節課,不能一聽了之。要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來個透徹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有牽連”的課進行比較,或寫一篇“聽課一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一試……將他人的課堂當作“教材”,細細咀嚼回味,常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益。反思中,設身處地地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假如學生向我這樣質疑”、“為什麼她的學生聽課興趣這麼濃”、“為什麼他的課文朗讀這麼動人”、“為什麼他的作文講評這麼有特色”……立足課堂,將探尋、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別人備教的整個過程,羨慕和遺憾之餘,我們便能明白“我這一輩子在備這節課”的內涵。

  4、跨越侷限

  儘管學科分門別類,各有個性,但畢竟統一於教學,受共同規律的制約。聽課,倘若跨入多門學科,我們就能從多角度來審視課堂,領悟教學的普遍規律。語文老師,不妨聽聽其他科任老師在本班的執教情況,那時,就有可能發現語文課上的“後進生”在數學課上有積極態度,在音樂課上有出色表演,在體育課上輕鬆活躍。這不但能為我們轉變語文“後進生”找到突破口,還可促使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跨學科聽課,還能從其他學科的教學中,獲取改進自己學科的啟迪。美術課上學生對“色”與“形”的濃厚興趣,提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採取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數學課上的十分鐘作業啟發我們作“語文文字堂堂練”的嘗試。只有以謙虛的態度、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和分享的神情,去聽、去品、去悟,堅持經常去品悟不同型別、不同科目、不同階段和不同老師的課,及時向授課老師討教授課感悟,聆聽評課老師的意見,並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讓其他老師評議,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課水平產生大的飛躍。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