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經典勵志故事精選

  有相當多的朋友都會在自己空閒的時候,找一些名人經典勵志故事來看,那麼名人經典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黑澤明的餐桌

  作者:蔡瀾

  最近重看黑澤明在四十年前導演的《用心捧》和《椿三十郎》,每件小道具都能細嚼欣賞,打鬥場面又那麼精彩,藝術性和商業性竟然能夠如此糅合,實在令人佩服。若對黑澤明的生平想知道更多,在一本叫SARAI的雙週刊中有一篇講他的飲食習慣的,值得一讀。

  黑澤明的食桌,像他的戰爭場面一樣,非常壯觀,什麼都吃。他自認為不是美食家,是個大食漢。與其人家叫他美食家,他說不如稱他為健啖者。

  導演《椿三十郎》時,在外景地拍了一張黑白照片,休息時啃飯糰。這飯糰是他自己做的,把飯捏圓後炸了淋點醬油,加幾片蘿蔔泡菜,是他的典型中餐。

  黑澤明是一日四食主義者,過了八十歲,他還說:“早餐,是身體的營養;夜宵,是精神上的營養。”

  黑澤明有牛油癮,麥片中也加牛油。其他的有蔬菜汁和咖啡加奶。

  黑澤明不喜歡吃蔬菜,說怎麼咬都咬不爛,要家人用攪拌機把紅蘿蔔、芹菜、高麗菜打成汁才肯喝。

  黑澤明喜歡吃牛肉,是出了名的。傳說中,整組工作人員都有牛肉吃,每天的牛肉費用要一百萬日元,黑澤明愛吃淌著血的牛肉,而且一天要吃一公斤以上的牛肉。

  也不是每天讓工作人員吃掉價值一百萬日元的肉,不過黑澤明組的確是吃得好。他說過:“儘量讓大家酒足飯飽,不然怎麼有精神拍戲?”

  時常在家裡請朋友和同事,每次他都親自下廚。他不動手,但指揮老婆和女兒怎麼做,像拍戲一樣。

  “我做燴牛尾最拿手,燴牛舌也不錯,薯仔和紅蘿蔔不切塊,整個放進鍋煮,加點兒鹽就是。我的煮法,單靠一個勇字。”黑澤明說。

  親朋好友回家了,黑澤明一個人看書、繪畫、寫作,深夜是他學習的時間,肚子餓了,當然要吃東西,所以消夜是精神的營養那句話由此得來。這時他不吵醒家人,自己進廚房炮製炒飯、炸飯糰、茶泡飯等。最愛吃的還是鹹肉三明治,用猶太人的鹹肉,一片又一片疊起來,加生菜和芝士,厚得像一本字典,夾著多士面吃。再喝酒,一生愛的威士忌,黑白牌,但不是普通的,喝該公司最高階的RoyalHousehold。

  作曲家池邊晉一郎到他家裡,黑澤明問他要喝什麼。他回答說喝啤酒好了,黑澤明生氣地說:“喝什麼啤酒?啤酒根本不是酒!”

  至於在餐廳吃飯,黑澤明喜歡的一家,是京都的山瑞開了百多年的老店“大市”,用個砂鍋燒紅了,下山瑞和清酒煮,分量不多,一客要兩萬兩千日元,黑澤每次要吃幾鍋才過癮。我也常到這家人去,味道的確好得出奇,介紹了多位友人,都讚美不已。地址是京都上京區長者町通千本西入六番町。

  另一家是在橫濱元町的“默林”,刺身非用當天釣到的魚做不可,烤的一大塊牛肉也是絕品,門牌是黑澤寫的,他的葬禮那天,老闆還親自送了一尾魚到靈前拜祭。

  1995年,黑澤跌倒,腰椎折斷,但照樣吃得多。1998年去世,最後那餐吃的是金槍魚腩、貝柱和海膽刺身、白飯,當然少不了他最喜歡的牛肉佃煮。

  對於雞蛋,還有些趣事。六十年代中,黑澤明還是不太愛吃雞蛋,但身體檢查之後,醫生勸他別多吃,他忽然愛吃起來,一天幾個,照吃不誤。黑澤明說:“擔心更是身體的毒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長壽之道也。”

  黑澤活到八十八歲,由此證明他說得沒錯。

  :一條路走到底

  作者:金星

  我在皮包店當過售貨員,給別人當過保姆,批發過運動服,在餐廳裡洗過盤子……我都做過。

  捱打受罰,飢寒交迫,背井離鄉,半身不遂,被人誤解,被人羞辱,被人中傷……我都經歷過。

  然後又從底層,慢慢站起來。不帶一點陰影。腳底帶的泥,都沾著力。

  自從十九歲那年被國家派到美國去學現代舞起,我就樹立了一種生活態度:不被動地活。從十九歲到現在做的每一件事,無論錯誤正確,成功與否,我都買單了,金星就是金星。

  一路走來,我只是踏實地做我自己,我沒有改變世界的野心,也不想被世界改變。這個信念,讓我把“金星”這條路走到了底。

  我帶著一身技術被派到了美國。到了美國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改行。十九歲的年紀,第一次從部隊生活逃離出來看到花花世界,搖擺得一塌糊塗。只想著快點學外語,學完趕緊改行,然後拿綠卡辦移民,留在美國之後就再也不回中國了。

  想得美。事實證明,當你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一個人都不認識的時候,你能幹什麼?你只能跳舞、練功。我還記得我第一次進到美國學校的排練廳時,周圍全都是俊男靚女,全世界好的舞蹈演員都在那兒。我那時候穿著最簡單的衣服,上課一開始不自覺地就往最後一排站,跳了十分鐘以後,我發現我忽然在第一排了——外國的舞蹈演員一臉驚異地退到後面看我跳舞。那一瞬間我才感到,舞蹈是我最擅長的。當整個教室以我為中心的時候,我才驚覺我手裡只有一個東西,就是舞蹈。哪怕我不會說英語,我什麼都沒有,我還可以憑舞蹈征服所有人。回家路上,改行的念頭煙消雲散。

  到上海的時候我三十三歲,如今又是十多年過去,我的事業漸漸被大眾認可,金星舞蹈團從一開始只能找世界巡演的機會來支撐維持,到現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自家人願意掏錢來看。

  2006年,我拿到了我的第一個藝術博士學位,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達廷敦藝術學院授予我的,校長對我說:“你是從這兒拿走博士學位的第四個中國人。”徐志摩、胡適、戴愛蓮,然後是我金星。榮幸之至。比那更重要的是,我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十八年前,我不可能做一個賢妻良母。這四個字和我沒緣分,我只是想成為一個女人,單身女人,沒有孩子的女人。我就已經知足。

  十八年後,我很感謝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可能是老天覺得我還值得擁有這份禮物,金星突然變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一個德國男人的妻子。生活對於我來說,落地了,真實了。我也特別享受。

  堅持還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一樣難,不過不再是之前那種咬著牙的“艱難”,而是叫作“難得”。金星還是金星,往下跌的時候能為自己亮著,被人捧的時候也能為自己守著,一如既往。

  “金星紅了!”那是我聽到他們在說。“我還是我”,這是我心裡的聲音。我知道人們喜歡我,不是因為那層光環,而是因為我說的話實在、有用,我做的事靠譜、磊落。人們喜歡我,是因為我是一個真實的女人。

  1967年8月13日,是我爸媽給我的一個生日。

  1995年4月5日,我把我自己又生了一遍。掐指一算今年我正好是十八歲成人,這個女孩長大了,可以見人了。

  堅持把這個女人帶了出來,帶到你面前,和你分享一些她所經歷的,她所看到的,和她所領悟的世界。

  她不想告訴你們,“應該”怎樣去做,而是想為你們提供一個“可以這樣思考”的方向。如果人能學會思考判斷,會主動領悟怎麼面對生活,那他離自己的那個謎底就會越走越近;如果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社會會趨向成熟。

  如果說每個人到這個世上走一遭,總有他的道理和理由,那我的使命就是傳達這些資訊:善良、真實、勇氣和智慧。

  :保持真實自我

  作者:袁姍姍

  我選擇不在網路聲中被倒下,就在網路聲中爬起來。當我被罵得小有名氣的時候,我就暗自思量,反正也是捱罵,不如用最積極的方式迎接罵聲。

  2013年3月3日,我在微博上面發出了一條名為“愛的罵罵”的微博,只要在我這條微博下面留言的,不管是鼓勵我的、罵我的,還是隨便說說的,我都捐五毛,24個小時,有十萬多條留言,捐款金額是50693.5元,作為北京一家殘疾孤兒康復機構的手術費。在這裡我要對每一位留言的人表示感謝,在現實生活中頑強活著的殘疾孤兒,其中有一個孩子在手術後的一年,終於有機會可以站起來了,那時候她還不滿三歲,當晚看到她第一次站起,我很感動,也很驕傲,這個“黑姑娘”幹了一件痛快的事。

  是的,我說出了金額,一定會有人說,“捐那麼少,還好意思報數!”我相信現在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公佈捐款金額,因為捐款已經不再是一件隨心的行為,而是成為大家根據金額的多少來衡量愛心的大小。

  我相信各位也一定有過朋友之間隨份子,該給多少才合適的煩惱。我之所以說出來,不僅僅是因為我不覺得隨心的行為需要躲閃,更因為“愛的罵罵”是每一個留言人的鏡子,當時罵過我的人,也許在兩年後的今天聽到我說這番話會想起曾經不太善意的留言,卻使這些孩子們有機會獲得新生,這同樣值得高興,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階段的新生,不是嗎?

  “愛的罵罵”發出的那一刻,我如重生般釋然了。

  雖然不像很多演員那樣,擁有令人讚歎的表演才華,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善待他人,就可以讓自己的家人和自己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這一切,在2013年的夏天,被一句開演藝界網路暴力先河的“滾出娛樂圈”所動搖,我是第一個被放在主語位置的人,袁姍姍這個名字好像從此和“一無是處”畫上了等號,那個時候不管說什麼、做什麼、演什麼都不對,更有媒體總結了“袁姍姍不被觀眾所喜歡的五大理由”,第一條理由是“沒有理由”,這是得有多深厚的感情基礎,才能達到的境界。

  沒多久,我想明白一個道理,誰都可以說我不好,但是自己必須接納那個心安理得的自己。既然我的演藝生涯要從倒數開始,那我之後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充滿喜悅,從零分到六十分比從滿分到八十分,哪個更讓人開心呢?

  從那個時候,我重拾扔下了多年的小提琴,還有健身,不工作的時候練琴和健身會讓我的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根本沒有過多的時間停留在網上,更顧不上網友的圍觀,我建議那些沉迷於網路的年輕人,每天可以擠出一點時間鍛鍊身體,當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負的時候,至少可以像我一樣,身輕如燕、自由翻滾。

  作為過去、也許將來還會遭到網路暴力的過來人,我不希望有人因為網路暴力而受到傷害,請善用語言,讓人言可敬。

  經歷了這些,並不是想說明自己有多強大,但確實因為這些切身經歷讓我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我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當時真的不堪重負放棄了演員這個職業,是否網路暴力就會消失?答案是當然不會,既然還是要面對,就應該積極面對。

  前不久,我參與了一部公益電影的拍攝,電影的名字叫《有一天》,雖然我只參演了電影的一部分,但也給我帶來很多啟發和感動。這部電影關注了一些特殊兒童群體,我參與拍攝的故事和聾啞兒童有關,跟我一起搭檔演出的也是一名聾啞兒童。

  拍攝之前我還有些顧慮,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跟他交流,我擔心會因為自己的舉動傷害到他。但是見面之後,我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是因為想太多而變得複雜,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的心,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就不會存在特別的障礙。重要的是你怎麼看,而不是他怎麼想。

  拍攝的那幾天,我平靜而快樂。每當完成一個鏡頭,這個小少年都會跟我豎起大拇指示意。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也提醒了我和我們,有人選擇讚美,有人則不!感謝“愛的罵罵”,感謝《有一天》,感謝喝倒彩時刻提醒我的人,感謝一直鼓勵我的家人和朋友,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像我一樣主動地從逆境中走出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的事去做,需要我們的人去愛,保持自己的真實,倔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