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勵志軼事精選

  每一個名人在成功的背後都肯定經歷過一些不為人知的勵志故事,那麼名人成功勵志軼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勵志軼事:成也理念,敗也理念

  馬雲是杭州人,曾在杭州上學與教書,與杭州的許多企業、單位還有許多有意思的人有過交集。

  前幾天,在飯桌上就碰到一位。此人在一家網站工作,當年建立支付寶業務時,馬雲曾讓人帶口信請他去支付寶發展,他考慮到網站是國企,收入穩定,而阿里巴巴是私營企業,什麼保障也沒有,於是一口回絕了。幾杯酒下肚,他的酒話就從“如果當年去了支付寶業務部”開始,越扯越遠,越扯越深,也越來越後悔不迭。我們只能呵呵。

  再往前一段日子,我在一所職校,曾聽一位副校長講的一件事。說有個講課的人是個小個子,更重要的一點抹不去的印象是“醜”,像是外星人。他說以後要建網站,然後可以在網上賣東西。聽課的都是機關事業單位的年輕幹部。小個子把課講完,就走了。一幫人在下面議論:“這人天馬行空,太浮了,是不是一個騙子?”副校長說:“但真的沒有想到,這傢伙後來闖出了大事業,全球的人都知道他叫馬雲。”我非常感興趣,問副校長當年馬雲授課的照片有沒有?副校長說:“那時候照相機也沒有幾個,再說他又不是重要人物,誰會給他拍照片啊!”

  站在今天看昨天,真的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極具戲劇性。但問題來了,截至目前,我的圈子裡有不少人與未創業成功前的馬雲有過交集,但他們最終與馬雲擦肩而過,這又是為什麼呢?也許就是這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理念不同,進而不認同人家的理念和言行。而為何不認同甚至嗤之以鼻,那就是理念跟不上,用俗話說就是“落伍了”,可怕的是落伍了還不自知。而馬雲“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大致類似於教皇和哥白尼的“日心說”,因為教皇對自然科學沒有積累和認知,或出於其他目的,反而對真理進行無情的扼殺。

  我太祖爺不是杭州城裡人,而是出生在杭州北部一個偏僻的山村。因為從小讀過一些書,見識廣,長大後他與朋友承包了一個礦山,生意一直做到上海。在清末民初,他就往來於杭州與上海之間,是山村的風雲人物。賺了錢後,他請來上海的工匠,按照上海的西洋風格,在村裡建造了一幢洋房,屋內的陳設全按城裡的歐式住房標準配置。這樣的建築風格在當年是驚世駭俗的。中國建築講究風水格局,一磚一瓦都有講究,太祖爺一反常規,在農村裡建了西洋風格的建築,實在讓村裡人難以理解。族裡人規勸者甚從,甚至長輩們還請來風水師進行“破解”。這就是理念的衝突和斷層。而理念的狹隘和自鎖,又源於人生的閱歷、知識、經歷和眼光的多寡高低。

  一個人一旦與別人的理念對接不上,那幾乎就成了陌路甚至是敵人。這世上的許多錯過、遺憾、後悔,甚至爭鬥,都因理念不同而起,又因理念趨同而握手言歡。

  名人成功勵志軼事:黑氣球的哲理

  黑人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小手一鬆,黑色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人一邊眯著眼睛看氣球上升,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黑人小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他的顏色、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那個黑人小孩便是基恩。

  名人成功勵志軼事:默克爾

  2007年8月,德國女默克爾訪華。按照當時行程安排,她要對南京進行為期一天的考察。為盡地主之誼,中方陪同人員早早就在南京最豪華的索菲特銀河大酒店為她預訂好了總統套間,該套間處於大酒店的最頂層,面積不僅有400平方米,而且可以看到南京城的全景。在中方陪同人員看來,總統套間由政府首腦入住理所當然。

  但是,當晚入住酒店時,聽說中方為自己安排了總統套間,默克爾顯得很吃驚,連連說:“不可以,不可以。”在拒絕入住總統套間後,她又讓身邊工作人員選擇了一間面積為70平方米的普通套房,而普通套房連服務費加起來一晚還不到1800元,也只有總統套間費用的1/20。

  默克爾的做法,讓中方人員很不解。對此,默克爾解釋說:“我是公職人員,按條例規定,我沒有資格享受總統套間的待遇。再說,費用從哪裡出呢?是讓國家為我出嗎?我以前可沒這樣做過,也沒有膽量這樣做!”在她的堅持下,最終住進了普通商務客房。

  在德國,對公務消費奉行“零容忍原則”,任何鋪張浪費都被視為腐敗。如默克爾所說:“德國公務消費有著嚴格的限制和監督,我作為,自然也不例外。這是因為,每筆公費開支清單都是公開的資料,公眾隨時可以查詢得到。如果有官員大肆揮霍公款,將不僅面臨輿論的質疑,還極有可能因此而丟掉烏紗帽。我可不敢用納稅人的錢貪圖享受而以身試法。”

  名人成功勵志軼事:汪涵滾雪球

  中專畢業,他在電視臺做了雜工,每天搬攝影器材、做簡單的木工,有時候爬到很高的天花板上,往下撒碎紙片,24小時都木木地被人使來喚去。而他,很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沒有告訴過別人,他恐高,只是為了讓別人能夠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

  但是在節目中,唯獨有一個環節是他可以指揮別人。在節目正式錄製前,導演一定要先拍好觀眾大笑或鼓掌的場面。他就在這個時候出場,站在一群人前面,帶頭大笑。他說:“一場秀下來,我就好似一個傻瓜一樣需要笑幾十次。”鏡頭很好的時候,編導會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很好,笑得很傻,再努力。”

  1998年,他跑去參加一檔節目的試鏡。他穿上西裝,架著黑框眼鏡,樣子憨厚,往那一坐,慢吞吞地念完了稿子。他竟然脫穎而出,成了節目的當家主持。可就在試鏡的前一夜,他在狹窄的洗手間裡對著鏡子練了一個通宵的表情。

  那年他24歲,漸漸開始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在每週固定的時間收看他的節目。當然也有人看他不爽,一個同行咬住他的學歷很鄙夷地說:“一箇中專生,憑什麼做熱播節目的主持人,他連英語都不會講。”他聽了不說一句話。第二天錄製節目的時候,他分別用長沙話、湘潭話、株洲話、廣東話、武漢話、四川話、東北話、湘鄉話、常德話混雜在一起念稿子。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拿他的學歷說事,因為沒有哪個主持人可以像他那樣把9種方言混雜起來還講得那麼地道。

  他就是湖南衛視的汪涵有記者問他成功的祕訣,他說:“人生像是滾雪球,後面的機會取決於前面的積累。人做事應儘早定下目標,然後集中精力,不要總改,否則時間就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