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蜈蚣的養殖方法

  蜈蚣有很大的藥用價值,那麼蜈蚣怎麼飼養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蜈蚣的飼養方法,一起來看看。

  蜈蚣的飼養方法

  蜈蚣養殖池的建造

  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風條件好而又比較陰溼、僻靜的地方。養殖池可建在室內,亦可建在室外。養殖池用磚或石塊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釐米為宜,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貼上,或在池口鑲一圈玻璃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寬15釐米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內靠牆壁四周挖一條寬10釐米深4釐米的水溝,在水溝內側再挖一條寬30釐米深3釐米的料槽供投放飼料用。池內可栽上雜草和樹木,並堆放一些石塊、瓦片等供蜈蚣棲息。放種苗後池上要蓋一層草簾遮光。池內應保持乾淨、潮溼、蔭涼和衛生。

  飼餵方法

  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動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喂水。餵食的時間是每天的16:30~18:00之間。餵食後的次日早晨須將殘餘食物揀掉。蜈蚣投喂飼料可參照下列配方:①各種昆蟲類動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麵包碎片10%;②各種禽畜類或其它動物的肉泥70%,魚粉或蠶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餵食的料槽內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盤,供蜈蚣飲用。

  蜈蚣的繁殖與孵化

  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產卵,每次產卵40-50枚,產卵後蜈蚣將卵抱在懷內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殼,45天后才能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孵化期間應保持安靜和適宜的溫、溼度,一般溫度應控制在25℃~32 ℃之間,溼度應控制在50%~70%之間。

  蜈蚣的捕捉:

  一般在清明節前捕捉為好。蜈蚣屬卵生昆蟲,根據蜈蚣喜陰溼、安靜,怕強光等生活習性,選擇叢林蔽陽或山坡向陰的地方作捕捉場地。在這些地方放置雞毛、雜骨或枯草樹葉等引誘蜈蚣棲息產卵,於清明節前揀卵。揀卵時連土帶樹枝雜草一起拿回,放人飼養池或飼養缸內覆蓋後進行孵化。孵化期間要經常輕輕翻動覆蓋物,防止其他蟲害侵入,以保證幼體順利安全孵出。

  蜈蚣養殖飼料:

  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性較凶猛,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蜈蚣食源廣泛,從野外觀察和試養觀察結果,綜合各地飼養經驗,蜈蚣的飼料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菸蟲、金龜子、稻苞蟲、牛,角蟲、蟬、蚱蜢、蜻蜒、蜘蛛、蠅類和蜂類等的成蟲、蛹、幼蟲和卵。另一類是蠕蟲、蚯蚓、蝸牛、蛤蝓等無脊椎動物及蛙、蛇、蜥蠍、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內臟等。再一類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時,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黃瓜等瓜果以及蛋類、牛奶、麵包等熟製品。此外,浙江人工飼養的蜈蚣主食泥鰍、黃鱔、小魚、小蝦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但對食物要求新鮮,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殖時,必須每隔2~3天就應投一次新鮮飼料。投料前,要徹底清除前次剩餘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飢力強。飢餓時,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食飽後,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同時,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並要定時換水,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蜈蚣產卵與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20~60粒,大多為40~50粒,少數為10粒以下。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產卵時,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在無外界驚擾的情況下,產卵需2~3小時。產完後,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託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蜈蚣產出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3~3.5mm,米黃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彈性。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髮育逐漸變化。一個月後,卵內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cm,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后,幼體體長約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后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在整個孵卵期間,母體早已蓄足養料,不必給食,否則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蟲被食物汙染而被母體食掉,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母體在孵卵期間,一直不離開卵團或幼體,精心孵化和守護。不時用觸角左右擺動軀趕近身的其他小蟲,並常用食爪撥弄或用口吮舔卵團或者幼體。據觀察,這是母體食爪的基節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體在清洗卵團或幼體,以防止卵團或幼體遭細菌和其他汙物的沾染。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並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食卵後,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在蜈蚣產卵和孵卵期間,應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切忌驚擾,這是養殖管理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蛻皮與生長髮育:

  蜈蚣屬甲殼類的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的甲殼,限制了本身的進一步生長髮育。為了擺脫甲殼對進一步生長髮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蛻皮數次。每蛻一次皮,就明顯的長大一次。在胚胎髮育中要蛻皮三次,成體一般每年蛻一次,個別蛻二次。

  蛻皮多在盛夏或產卵後進行。蛻皮前體色改變,行動遲緩,不吃食物,視力和觸角能力減弱。蛻皮時,由前向後逐節進行,最後蛻出尾足。蛻下的舊皮呈皺縮狀,拉直時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軀殼。蛻皮需約2小時左右才能完成。蛻皮時切忌驚擾,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人工養殖的蜈蚣蛻皮時還要防止成群螞蟻等對它趁機攻擊,否則易被螞蟻等咬死咬傷。

  蜈蚣發育的速度較慢,從第一年孵化的幼體到當年冬眠前體長僅約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體長也只約4.9~6.6cm。所以蜈蚣從產出的幼體發育至成體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時間。生長髮育的速度與食料是否充足和進食時間的長短有很大關係。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產出的蜈蚣,室內養殖的比自然放養的生長髮育得快。所以養殖時供給充足的新鮮飼料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蜈蚣的越冬:

  蜈蚣屬變溫動物,外界氣溫升降的變化對其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寒冷的冬季威脅著它的生命。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脅,它就鑽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間不食不動,身體呈“S”形或“L”形。冬眠時鑽入層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直接相關。氣溫、土溫越低,鑽入土層則越深;氣溫、土溫較高,則鑽入土層較淺。在一般氣溫、土溫條件下,多在土層15~40cm處冬眠;氣溫、土溫低時,可在土層80~100cm處冬眠。若土溫升高,不僅可以推遲冬眠時間,而且可在土層淺處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見,土溫的高低是影響蜈蚣冬眠時間長短、潛伏土層深淺的關鍵。因此在養殖中,人為的提高冬眠場所的土溫,不僅可以縮短它冬眠的時間,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對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於提高養殖蜈蚣的產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養殖場開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與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勻,倒入坑內,把坑填平。然後鋪上適量的磚瓦碎塊放人蜈蚣。再蓋一層細土,最後覆蓋樹枝枯草。這樣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環境條件。

  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前,土溫低,早、中、晚土溫升降變化大,改善後土溫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溫差變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溫在同一天內無大的變化,有利於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後的好處很多,主要有:①經過深翻,疏鬆了土壤,土層中空氣流通,因土表蓋有細土枯草,磚瓦碎塊下的土中熱量不易散失,增強了保溫能力;並且土中熱量易在磚瓦碎塊間散發,縮小了一天內早、中、晚的溫差。②磚瓦碎塊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陰溼環境,且磚瓦碎塊間空隙較大,有利於蜈蚣的出入活動和棲息。③垃圾泥灰與土壤拌和後,垃圾迅速腐爛、分解,散發出大量熱能,使土溫升高而較恆定,縮短蜈蚣冬眠的時間。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利於各種小蟲的繁殖,為蜈蚣增加了新鮮的天然食物,起到了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為改善蜈蚣越冬場所的環境條件,是幫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應予推廣。此外,蜈蚣越冬後,恢復了活動能力,要嚴密封閉飼養場所,防止蜈蚣外逃。

  蜈蚣的疾病防治:

  人工飼養蜈蚣的主要問題是疾病防治,現將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 綠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於氣候變化,溫度高;溼度大,使蜈蚣受綠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關節的面板上出現黑色小斑點,繼而體表失去光澤,最終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療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黴素0.25克,氯黴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飼料拌勻喂病蜈蚣,直到病癒。

  ***二*** 胃腸炎:蜈蚣多在秋後陰雨低溫時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頭部呈紫紅色,毒鉤全張,不食或少食,發病5~7後死亡。治療方法是:用磺胺片0.5 克研細後用飼料300克拌勻;另用氯黴素0.25克、飼料300克,拌勻,隔日錯開餵食。

  ***三*** 脫殼病:由於蜈蚣棲息場所過於潮溼,使真菌在軀體寄生引起。初期表現不安,來回爬動;後期表現無力,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飲而死亡。治療方法是:土黴素0.25克,食母生0.6克,鈣片1克,共研成細末同 400克飼料拌勻,連喂10天即可痊癒。

  蜈蚣的生活習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只有少量分佈。每年驚蟄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甦醒,開始出土活動,善居於陰溼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裡。從芒種到夏至,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它又漸漸移到陰涼的壕溝、墳地、田埂或土坎的縫隙之中,避過炎熱的白天。到了晚秋季節,則又多棲於背風向陽的鬆土斜坡之下或樹洞、樹根較暖的地方。總之,蜈蚣畏光羞明,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潮溼、溫暖、通風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就要據其生活習性,盡力創造它要求的生活條件。如在飼養場內栽樹種草,放置磚塊瓦片等都是為滿足蜈蚣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而採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單獨活動。它雖有8只單眼,但視力弱,尤其是白天視力極差。單獨活動時至到觸角相碰才繞道而行,各自迴避。在晴朗無風的夜晚,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其活動的特點是夜間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氣溫高於25℃時活動多,10~150C日活動少;10℃以下活動更少甚至停止活動;天氣悶熱,雨後的夜晚活動多,氣溫低的夜晚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雨後的夜晚活動多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由此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溼度、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都要注意以上氣象因子對它生活的影響。同時蜈蚣鑽縫能力很強,因此蜈蚣能順利鑽過岩石、土坎等的隙穴,並能棲息在這些縫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過大或驚擾較多的情況下,易引起相互殘殺而死亡。但在飼養條件下,隨著生活環境和飼養條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源,不加大對它生活的驚擾,即使養殖密度較大,對其生活也無多大影響。尤其是同一母體所產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長大後就是幾十條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夠新鮮飼料和水源,保持安靜的環境,是人工養殖蜈蚣的必備條件。

  蜈蚣飼養要點

  1、嚴防逃竄:蜈蚣飼養池等容器的內壁,應經常保持清潔、光滑,及時清除雨後池壁所濺附的泥土、汙垢及積水,注意防護網罩的嚴密,以防蜈蚣逃逸。

  2、調溫防漬:夏季高溫乾旱時應注意遮蔭防晒,傍晚時灑水保持環境溼度;暴雨後應及時檢查,注意排水防漬,覆土保巢。冬季應注意防凍,飼養池等容器內的蜈蚣棲息處,應加厚覆土或加蓋草袋、蘆蓆、薄膜等,以維持溫度,防止雨雪侵入,保護蜈蚣冬眠。室內養殖還應注意關閉門窗,保持一定室溫,但不必人工加溫;否則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動,此時若食物供應不足,會過多消耗自身營養,進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監護:***1***隔離保護 在同一飼養池等容器內,雌體產卵時間不一致,未產雌體間、雌雄體間常可發生干擾、破壞其產卵與孵卵環境的寧靜,影響雌體產卵與孵卵的正常進行,甚至發生雄體掠食或雌體自食卵粒現象。因此對懷卵雌體應於產前隔離護養,將其單獨分開飼養或用破璃片、無底玻璃杯、罐頭盒、瓦片等進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護飼養。

  ***2***產前精養 由於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間不進食、不飲水,純靠消耗自身體內儲存的營養來維持活動,所以於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則宜精養,及時供給足量食料,注意調節食物品種,保證雌體需要。

  ***3***監護孵化 雌體孵化期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特別靈敏的反應,要求孵化環境為安靜、陰暗場所,防止意外驚擾。其孵化缸應於產前安置好,一旦開始產卵則絕對不能移動,觀察時要特別小心謹慎,不能移動任何遮護的物體***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電筒直接照射觀察,更不要隨意給正在孵化的母體擲食;但可順著池壁緩緩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圍略顯溼潮,但不可將水直接灑在孵化巢內。

  ***4***適時分離 孵幼結束,當母體離巢時,應及時將母體移出或將幼體單獨分開飼養。若分窩過遲,則易出現母體吃掉幼體現象,造成損失。幼體攝食能力差,應飼餵體軟多汁的小昆蟲,並因小蜈蚣攀緣能力強,要特別注意防止其逃竄。另外,隨著小蜈蚣不斷蛻皮,個體不斷增長,還應及時做好分窩飼養工作。

  4、飼養防護:蜈蚣外形凶惡,毒液毒性強,飼養或捕收時若被螫傷,輕者可出現短時間的灼燒狀痛疼、紅腫,並有發熱症象,有時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區域性壞死,重者可致發熱、頭痛、嘔吐、眩暈等全身症狀。一般雖不致生命危險,但應注意防護。被螫後應立即擠壓傷口,擠出含有蜈蚣毒液的血滴,並可搽塗消毒酒精、氨水或風油精、清涼油或大蒜汁、鮮桑葉汁或香菸絲搗爛拌菜油外敷等,重度的螫傷應立即就醫對症治療。

>>>下一頁更多精彩“蜈蚣飼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