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五仁月餅的做法

  月餅成了一個筐,什麼餡都敢往裡面裝。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資料僅供參考。

  

  無糖五仁月餅的所需材料

  無糖五仁月餅的步驟

  1.先把要用的乾果稱好重量。

  2.不沾鍋裡不要放油,中小火,把瓜子仁炒熟炒香。

  3.接著炒白芝麻,炒到顏色發黃。

  4.把核桃仁炒到微微髮香。

  5.把花生米也炒熟。

  6.倒入糥米粉,中小火炒到微微變黃。

  7.把花生米和核桃仁用刀切碎。

  8.把所有的乾果放到一個容器裡,放入木糖醇,用勺子拌勻。

  9.倒入油,拌勻。

  10.加入涼白開。

  11.加入熟糥米粉拌勻。

  12.拌好的餡可以捏成團即可。

  13.把餡捏成團備用。做好的五仁餡,蓋上保鮮膜,放置半小時,不出油不出水即做成。

  14.接下來做餅皮。先倒入梘水。

  15.再加入無糖轉化糖漿,拌勻。

  16.加入油,拌勻。

  17.加入奶粉,拌勻。

  18.加入過篩後的低粉。

  19.和成如耳垂般柔軟的面,蓋上保鮮膜靜置一小時。

  20.取25克面,壓成薄片。

  21.把五仁餡取25克揉成團,放到麵皮上面。

  22.用虎口把麵皮慢慢推上去,把餡全部包進去。

  23.烤盤裡撒些麵粉,把多餘的面倒掉,月餅模裡也倒些麵粉搖勻,再把多餘的倒掉。

  24.把月餅模蓋在揉成團的月餅胚子上面,慢慢壓下去,壓出形狀。烤箱200預熱5分鐘。

  25.把壓好的月餅噴一層水。

  26.烤5分鐘後,拿出刷一層蛋黃水,繼續再烤15分鐘。

  27.烤好後放涼再儲存,放置兩天,回油後餅皮會變軟一些。

  中華傳統月餅的由來

  漢族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