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微信群營銷案例

微信,在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極大的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給創業者帶來了機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1

  在縣城做微商,你以為只是賣東西嗎?

  2月5日,臘月二十七,距離猴年春節還有兩天,小於在同學聚會現場忙碌著。聚會地點是一個縣城的一箇中檔餐廳,餐廳的大堂已被整體租下用於聚會。

  小於是本次同學聚會組織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她一邊招呼前來參加的老同學,聊天、合影,一邊隨時用手機解答使用者微信群的問題,還要時刻留網店傳來的諮詢。雖然忙的團團轉,小於依舊有條不紊,“我熱愛微商,我喜歡這個工作”。不錯,小於是個微商,而且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微商,至少在八小時工作之外是這樣的。

  她銷售的商品主要是食品、服裝等,並根據時令需求和變化提供熱門商品。例如,中秋的月餅、春節的年貨,甚至霧霾天的口罩等等,而貨源則多是當地商家供給,或者直接在銷售門店拿貨。因此,小於的網店也沒有什麼庫存壓力的說法,更像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上的代銷形式,只是渠道是在網上,沒有了實體租金的成本支出。

  不過,與只在線上銷售聯絡、買賣雙方線下絕不見面的微商不同,小於很注重線下的使用者的培育和拓展,因為她的客戶主要在本縣。要知道縣城裡是一個熟人的圈子,大家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大部分人可以通過同事的親戚的家屬的鄰居的等關係等串聯起來。所以,既然做“熟客”生意,就很重視自我品牌的塑造。

  比如,小於建立自己網店的使用者粉絲群,實時與群內使用者互動,幫助使用者解決各種非銷售上的生活問題;進行跨界合作,在當地一家主題餐廳裡建立了一個以自己品牌命名的包間,只要在子木網店購買過商品,就可以優先享受包間預訂的服務,“甚至餐客爆滿,但是隻要提及是子木的客戶就能夠直接進這個包間就餐”小於不無驕傲的說。並且 小於還與一群熱愛公益活動的人建立了一個公益組織,定期去當地的敬老院、福利院做公益活動等,這反而在無形中也提升了小於的號召力。

  其實,小於的網店是一個人員交際和價值溝通的小平臺,通過商品、服務以及活動、互動來完成平臺品牌的塑造,這是很多經營者和微商所不具備的。要知道在這個社交的時代,個人品牌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不只是能夠產生龐大社群效應,更有粉絲經濟。當然了,她的使用者群範圍沒有走出縣城,這就決定了的使用者規模不會很大,這也是弊端所在。

  2

  在六線城鎮做自媒體,不要談模式

  猴年,小萌決定要第二個孩子。

  這個27歲的年輕人已經工作10年了,在北京中關村賣過電腦,做過個人網站,甚至還炒過域名。炒域名是個比較考驗運氣和眼光的生意,除了早期的第一批個人站長,很少有人能夠藉此實現大收益。

  2011年,作為家中獨子的小萌回到了老家,回來的目的很簡單——結婚。這是中國人一生三件大事之一,另外兩個是生子、買房***建房***,他在2年內也完成了。按照北方的習俗,這一切完成後就是自己的小日子。

  生活當然是美好的,養家卻需要真金白銀。結婚後,小萌拿出家中所有積蓄,加上貸款,承包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綠化苗木。抱著做老闆賺大錢的夢想,小萌迎來了綠化苗木行情大跌的行業,所有投入幾乎血本無歸。休養了數月的小萌也找過很多工作,最後發現自己做是最適合的,於是決定做心中籌劃許久的網際網路。

  憑藉在北京工作時的資源和經驗,小萌很快組建了針對本地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當時整個縣城內還沒有出現比較有號召力的微信公眾號,有一些機構媒體的新媒體還處於試水階段,而且比較保守,而小萌的公眾號沒有太多約束,完全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建立,所以很快聚攏了數萬粉絲。這個數字在自媒體行業中其實一般,但是對於一個只面向不足70萬人口的縣城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有一次,我們在鎮上的餐館吃飯,聽到相鄰商家在說:你看咱們縣公眾號了嗎?昨天怎麼樣怎麼樣?”,小萌興奮地的說,這件事讓他非常有成就感和自豪,自己的公眾要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訊息渠道,“這就是價值啊”。他說,沒有想過這個公眾號的模式和定位,就是想做點事情賺錢養家。

  是的,小萌做的是一個地方自媒體,而且是在一個五、六線的縣城裡。而且他的方向是大環境下的新趨勢,因為內容創業者的又一個春天來了。

  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移動網際網路社交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創業一員。但是要想出類拔萃,就必須與眾不同,否則很容易被扔進同質化嚴重的各類公眾號中。所以專業與細分很重要,越垂直使用者粘性和權威度就越高。

  當然夢想是好的,發展也是可以預期的,小萌的困難也很直白擺在面前——精細的定位是優勢卻也是劣勢:由於目標客戶接觸公眾號的時間較晚,當地缺乏可參照的樣本,在客戶培育上耗費的精力非常大。比如,當地客戶的投入預算很低,而且要求特別多。“錢太少,頭條發個廣告才幾百塊,還老是希望做一次帶來多少客戶或訂單,那咋可能呢?”他嘟囔著說。

  據說,小萌的團隊已經擴充到五個人,2015年實現了“微盈利”。

 

  90後3

  90後張冬豔:微信換群成就創業夢,月收入上10萬元

  她叫張冬豔,91年出生的她做夢也沒想到,天天同別人換群,五個月下來累計加入了36000個微信群,共有上千萬的微信粉絲,現在每天來找她幫助推廣立產品的、付費來換群買資源的絡繹不絕,請了7個人還忙不過來了。

  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張冬豔自己都沒有想到最初的一個好奇成就了她如今的財富夢想,2014年9月開始玩微信,因上班是做文員接電話,沒多少事情做時就玩微信,只是加一些親人朋友,微信裡的好友不到100人。起初是為了幫一個做微商的閨蜜“拉粉絲”,每天也只能是加到幾十個人,想別人換微信群也很難,因好友裡面的微信群都不多,想換群也沒門啊,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啟通訊錄,點右上角“新增朋友”,再輸入 “換群” ,關注一個叫微商換群加粉平臺,她按說明回覆一個“2”,讓她想不到的是對方馬上就送了5個群二維碼過來,她再按要求建了一個群,並將二維碼發給加粉平臺,並說明要當群主,再次讓她想不到的是,三個小時後她的群裡面人數卻出現了讓人看不懂的一幕了,居然她的群加滿了。她相信自己找到“群窩”了,又詳細下換群規則,每天可以與客服或粉絲換400個群,這個公眾號是微商快車的,有5萬個微信群的資料庫,多數是100至500的大群,有普通群,也有老闆群。

  看到一天天自己的群資源不斷增長,就將公司主推廣的移動電源也放到群裡來賣,真的是廠價直銷了,張冬豔利用她的微信群資源在群裡面發了一些軟文,效果立馬就出來了,這個月讓她的工資翻了三倍,看到能出效果,群越來越多,她就決定辭職單幹,就在自己租的房間裡面創業,還借錢買了多臺二手的蘋果手機用來換群,經過一個月沒日沒夜的努力,這一個多月後就換足了10000個微信群了。

  加個人粉絲不如加群快,這是張冬豔總結出來的,因在群裡面不動,每天也會有幾百人在加她,但現在問題出出來了,每天這麼多的人在找她換群,要加她為好友,二個人根本就忙不過來了,很想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後來經打聽了解到,有家全國最大的微商服務平臺,叫加粉網的,裡面不但可以大量換群互粉,還可以找到最好用的微營銷方法和工具,這讓她加群加好友的速度更快了,三個月後,群成員和個人粉絲總共超過了400萬人。

  桃花朵朵開,好事連連到。用這句話來形容小天的跡遇一點也不為過。小天手上的資源越積越廣,現在已經有36000個微信群,客戶也越來越多,就有群裡的朋友或客戶找她幫忙推廣產品的,按最低折扣價給她鋪貨,也有客戶付費同她換群,拉進1000個大群,只收1000元,由於服務周到並且有效果,現在增加到8個人的團隊整天都忙不過來,月收入也從一萬多元上升到十萬以上了。

  皇天不負有心人,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堅持做你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