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種植怎樣繁育

  大麥良種的繁育措施是種植大麥的種植技術,你知道怎樣繁育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大麥良種繁育措施,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麥良種繁育措施

  1 建立種子繁殖基地和合理的良種繁育體系

  採用由科研育種單位或良種場建立的“三圃田”,原種田繁育原原種、原種,或由育種家種子直接繁育原種,由種子專業農場或專業承包戶生產良種,種子部門進行良種生產安排、種子檢驗、收購,擴繁提供優質種子給農戶;各級種子部門要加快種子繁殖基地建設,抓好基地技術培訓,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隔離區域的設定等工作,建立相對穩定的繁殖基地。

  2 強化大麥種子田間去雜

  影響大麥種子純度主要是種子中混有異品種大麥、小麥和燕麥。首先嚴格檢驗幼苗,去掉雜株,以幼苗長勢、葉形、葉色、葉鞘為形態指標將雜株苗去掉;其次去雜應以田間花期和收穫前期為主,去雜主要根據株型、穗型、穎殼顏色、子粒性狀、芒的性狀、葉色、葉形等性狀進行,凡與原品種標準不一致的植株都要徹底拔除。收穫後將雜株、不典型株和劣株全部清除。對品種特徵特性不是很清楚的也可以進行種植鑑定,即將樣品在田間播種,在整個生育期進行比較去雜去劣。

  3 要防止機械混雜,做好室內檢驗

  機械混雜是促使大麥品種產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止機械混雜極為重要。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嚴格的良種繁育制度,從種子的播種,收穫,晒種到入庫貯藏等各個種子生產環節都要嚴格實行不同的品種分別分藏。貯藏時,對不同的品種分別掛上標籤,註明品種名稱,防止混雜錯亂;在接收和發放大麥品種時,包裝上都應有不易毀損的標籤;在安排良種生產田時應注意連片種植;對種子繁育田去雜去劣。混雜嚴重的種子田成片淘汰,杜絕機械混雜的發生;加強大麥種子室內檢驗,對達不到良種繁育標準的,一律不得擴繁與銷售。

  4 設定隔離,防止生物學混雜

  大麥雖系自花授粉作物,不易發生異花授粉,但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變異。防止生物學混雜的主要措施是在繁育時實行嚴格的隔離。在大麥良種繁育時,儘量一個繁育單位繁殖一個品種。如繁殖不同品種時,不同品種應間隔5m,或不同品種靠近種植時,應去除邊行,以防天然雜交。

  5 綜合治理病蟲草鼠害

  以大麥生育期為依據,結合主要病蟲草害的發生動態,制訂綜合治理技術實施原則和對策,將防治技術措施如選用多抗品種、調整播種期、中耕除草、實行合理輪作等控害栽培措施與施用農藥及生物防治結合起來進行協調綜合防治。

  大麥黃花葉病的發生與防治

  大麥黃花葉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下游流域的鄂、浙、蘇、滬、皖等省市,其中以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發病較重。病株提前枯死,導致大麥成穗率降低、結實率明顯減少、千粒重降低、出粉率降低以及品質下降。

  大麥發生黃花葉病,植株矮化、株型鬆散、分櫱減少、根系發育不良、褐根增多。病苗分櫱初期在未平展的心葉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短條狀褪綠斑,褪綠斑逐漸發展和聯接,導致葉片呈花葉狀。輕病株抽穗後,上部葉片症狀隱退,重病株有的不能抽穗,有的雖能抽穗,但穗小、空秕粒多,劍葉及葉鞘甚至穎殼上仍有褪綠花葉症狀。條件適宜時,大麥在播種後1~2個月即可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該病病原為大麥黃花葉病毒,病毒可以通過土壤中的禾穀多黏菌及汁液摩擦傳播,目前還沒有發現種子和昆蟲能傳毒。

  大麥黃花葉病發生,在不同品種間差異較大,一般六稜大麥比較抗病,二稜大麥高度感病。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傳毒媒介和毒源數量逐年積累,是該病發生面積不斷擴大、發生程度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由於禾穀多黏菌釋放遊動孢子侵染傳毒需要較高的土壤溼度和15℃左右的溫度,秋冬季節適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發生。反之,播種季節乾燥少雨、溫度偏低,發病輕或發病遲。江浙滬一帶秋播多在10—11月,這時的土溫與禾穀多黏菌遊動孢子侵入傳毒的適宜土溫相吻合,播種愈早,發病愈早、愈重,適當遲播可以避過禾穀多黏菌侵染傳毒的高峰期,因而推遲播種可以減輕病害發生。大麥發病重時,應實行輪作,提倡水旱輪作。嚴格控制病土的擴散,深翻病田土或在重病田壓無病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發生。對病田增施肥料能延緩病情的發展,促進病株恢復生理機能。

  大麥黃花葉病的發生與防治

  大麥黃花葉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下游流域的鄂、浙、蘇、滬、皖等省市,其中以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發病較重。病株提前枯死,導致大麥成穗率降低、結實率明顯減少、千粒重降低、出粉率降低以及品質下降。

  大麥發生黃花葉病,植株矮化、株型鬆散、分櫱減少、根系發育不良、褐根增多。病苗分櫱初期在未平展的心葉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短條狀褪綠斑,褪綠斑逐漸發展和聯接,導致葉片呈花葉狀。輕病株抽穗後,上部葉片症狀隱退,重病株有的不能抽穗,有的雖能抽穗,但穗小、空秕粒多,劍葉及葉鞘甚至穎殼上仍有褪綠花葉症狀。條件適宜時,大麥在播種後1~2個月即可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該病病原為大麥黃花葉病毒,病毒可以通過土壤中的禾穀多黏菌及汁液摩擦傳播,目前還沒有發現種子和昆蟲能傳毒。

  大麥黃花葉病發生,在不同品種間差異較大,一般六稜大麥比較抗病,二稜大麥高度感病。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傳毒媒介和毒源數量逐年積累,是該病發生面積不斷擴大、發生程度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由於禾穀多黏菌釋放遊動孢子侵染傳毒需要較高的土壤溼度和15℃左右的溫度,秋冬季節適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發生。反之,播種季節乾燥少雨、溫度偏低,發病輕或發病遲。江浙滬一帶秋播多在10—11月,這時的土溫與禾穀多黏菌遊動孢子侵入傳毒的適宜土溫相吻合,播種愈早,發病愈早、愈重,適當遲播可以避過禾穀多黏菌侵染傳毒的高峰期,因而推遲播種可以減輕病害發生。大麥發病重時,應實行輪作,提倡水旱輪作。嚴格控制病土的擴散,深翻病田土或在重病田壓無病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發生。對病田增施肥料能延緩病情的發展,促進病株恢復生理機能。

  大麥的生產技術要點

  一、種子準備及播種量

  大麥種子應選用優質高產的品種S—4,可以S500號品種作為搭配品種。谷茬田畝播種量10—11公斤,烤煙、包穀田畝播種量8—9公斤。

  二、適時播種

  大麥對播種期的要求不如小麥嚴格,可適當早播或遲播。但要獲得高產,就要適時播種,我縣一般在11月上旬到中旬播種為宜,實行人工拉線條播。

  三、合理施肥

  要使大麥高產,要施好基肥和追肥。基肥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種肥施尿素15公斤,磷肥40公斤,鉀肥5公斤,磷肥全部作種肥一次施下。大麥的追肥有苗肥***分櫱肥***、拔節孕穗肥,根據大麥長勢和土壤肥力情況適當施用。

  四、水分管理

  大麥是喜溼、忌漬、怕旱的作物,在大麥的生長期要灌好出苗水、分櫱水、拔節孕穗水、灌漿麥黃水。麥田灌透後,要及時排除積水。

  五、防止倒伏,適時收穫

  大麥倒伏一般發生在抽穗之後,預防倒伏,要合理密植,播種量不宜過大,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氮肥施用量不宜過多,追肥要掌握好時期。大麥的蠟熟末期即為收穫適期,需選擇晴天適時收穫,才能保證子粒飽滿,田間落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