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額信貸動態

  我國的農村小額信貸本質上是一種金融行為,它借鑑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在操作上採用“政府+銀行+扶貧合作社”三線一體的運作模式,政府直接、主動地參與是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一個突出特徵。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劉冬文:謝謝湯老師,也謝謝會議的主辦方,讓我們有機會在這個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扶貧基金會,也就是今天早上劉克崮行長提到的中和農信公司開展農村小額信貸工作的經驗分享。劉克崮行長為什麼要特意提到這個機構呢?確實因為我們這個機構比較特殊,我們最大的一個特殊點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體。做微型金融的同志都清楚微型金融就是要解決金字塔底部群體的金融服務問題。在中國來看,農村金融市場也有一個金字塔底部的概念,中和農信現在瞄準的就是農村金融市場金字塔裡最底端的中低收入農戶。一些大型的專業戶、農村的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等還不是我們機構的目標客戶,當然他們可能是其他從事微型金融業務機構的客戶。

  我非常同意剛才王君老師提到的,在農村最貧困的,赤貧的完全沒有勞動能力的群體不是小額信貸的目標客戶。如果把貸款給他們,可能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我們的客戶群體,基本上是那些有發展意願和勞動能力,也有創收的機會的人,當他需要資金支援的時候,我們提供一些資金支援。這樣的話,我們在每個縣的客戶量基本上是比較有限的。一般來講。我們的目標客戶佔當地農戶數的10%到20%左右。我們現在做得最好的分支機構的有效客戶覆蓋率為10%左右,一般來講覆蓋到5%就非常了不起了。

  扶貧基金會做小額信貸也做了十幾年的時間,當年也是緊隨社科院杜老師他們之後,我們在世界銀行支援之下開展小額信貸扶貧試點。因為我們的客戶目標群體是特定的,所以我們在設計貸款產品的時候,自然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來量身定做貸款產品。我們在設計貸款產品和信貸流程的時候,會堅守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你的貸款產品一定是能夠滿足你的目標客戶的需求,同時你的目標客戶又能夠夠得著,能夠負擔得起的服務。我們在設計貸款產品和信貸流程的時候是堅持簡單化,因為我們面對的群體和工作的區域,以及我們所招聘的隊伍和管理能力等都要求我們做一些簡單化、標準化的運作。我們現在的貸款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農戶,尤其是北方農村,我們用“五戶聯保”的方式,因為北方農村的農戶經濟規模比較類似,而且老百姓之間互相幫助、互相聯保的意識還不錯,比較適合“五戶聯保”的方式。在中和農信公司裡有11萬多客戶,大概96%以上的客戶是做“五戶聯保”的客戶。我們現在在南方的一些專案區,農民需要的貸款額度稍微大一點,我們就採取個人貸款產品。另外在北方農村,如果有一些客戶經過兩三年的服務之後,他們的貸款需求也會增大,我們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個人貸款產品。

  我們的目標是扶貧,而且是扶持那些相對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而且我們扶貧基金會也是一個專業的扶貧機構,但是為了保證小額信貸專案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執行小額信貸的時候,則是完全按照商業化、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來管理。儘管可能看起來我們的管理比較鬆散,但實際上還是比較嚴緊的。我們現在採用的是全國連鎖式的運營模式,這也是借鑑國際上很多成功小額信貸機構的經驗。因為我們服務的是一個特定群體,在某一個地區來講,客戶總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連鎖化經營。我們必須把操作流程標準化、連鎖化,並最終實現規模化執行才能起到財務可持續的結果。

  我們現在在全國有700多個員工,其中70多人在北京總部,其他600多人在53個縣級分支機構裡***每個縣有10到15人左右***。在管理體系方面,我們實現了從總部,到區域辦公室,再到縣級分支機構的三級管理體系。從整個管理架構來看的話,我們基本建立起了業務部門、職能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的四線管理體系。也就是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三級四線”管理體系。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管理體系是比較完善的,科學有效,所以我們在最近幾年發展得比較快,而且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較適合中國農村特點,且專門為中低收入農民提供一些無抵押的信用貸款支援,同時這個模式是可推廣、可複製,並且可以實現財務可持續的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從2006年到現在,我們每年都略有盈餘,基本上能夠實現財務可持續。而且這些財務資料都是經過審計和調整之後的,也就是去掉所有的所謂補貼、優惠政策之後,可以完全實現財務可持續。現在來看,這個模式還是比較成型的。

  從覆蓋範圍來看,我們的小額信貸業務覆蓋全國13個省的53個縣。在這53個縣裡,有49個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或者省級貧困縣,還有幾個是地震災區縣。截至2012年4月底,我們的貸款餘額有7.5億左右,有效客戶是11萬多戶,戶均餘額6500塊錢。這說明我們的貸款客戶基本上是屬於在當地農村比較低端的客戶。我們的單筆平均貸款額度為9700塊錢,而且80%的貸款額度都低於一萬塊錢以下。

  拿我們的平均單筆貸款額度和中國人均GDP的比較,儘管這幾年我們的平均貸款額度在上升,相比GDP的增長幅度來看,我們的單筆貸款額度還是非常小的。我們的單筆貸款額度基本上相當於GDP的四分之一左右,這充分說明我們的貸款客戶是農村最低端的客戶群體。有70%的貸款農戶申請貸款從事種養業,也有一些是多種經營的,同時做種植,也做養殖,當然做一些非農產業的也有。我們的貸款質量很好,風險貸款率基本上控制在1%以下。我們累計發放了26億貸款,我們累計登出的壞賬不足150萬,所以整個貸款質量還是可以的。

  最後,再補充一點,從我們的體會來看,做農村小額信貸是有巨大的市場需求的,關鍵是怎麼做。我們認為,一定要按照市場化的機制運作,但必須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目標客戶不偏離。我們儘管說按照市場化機制運營,但還是會一直鎖定中低收入農戶這個客戶群體;二是要堅持追求機構的財務可持續。首先要具備操作可持續,要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到最後我們希望能夠達到,我們機構既能夠服務中低收入農戶,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也就是投資者投進來之後,還有一定的回報,不是說很高的回報,但是要有一定的,可以說服人的回報。只有這樣,我們的機構才可能持續的做下去,而且做的規模越來越大,使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謝謝。

  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

  小額信貸在國際上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貧困和發展農業生產。資金的發放主要是通過國家的金融機構或合作組織、資金主要用於農業生產和技術的改造,貸款發放一般是低息、無息、,資金來源是政府的補貼或各種公基金。

  世界各國都有小額信貸的實踐,但各國的國情不同,小額信貸的運作方式及發展路徑具有差異性。各國提供小額信貸的機構也具有多樣性,包括國有機構、國有政策性或發展銀行、商業銀行、非政府組織、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規的社群團體。國際上幾種有影響的小額信貸模式有:孟加拉的鄉村銀行、泰國的農業和農村合作社銀行、印度尼西亞的人民銀行的小額信貸體系等。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小額信貸開始在中國農村進行試點。中國的試點專案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響。而且這些專案主要有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利用國外資金進行小範圍試驗,大多數是依靠補貼維持下去的。這些依靠補貼的非政府組織的專案很難有效、迅速的推廣他們的經驗。這些專案都沒能在中國達到一定量的積累。一定程度的覆蓋率以及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較大範圍內推廣小額信貸扶貧轉向為以政府和指定銀行操作,使用國內扶貧資金為主。

  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首先將孟加拉小額信貸模式引入了中國,成立了"扶貧經濟合作社"。

  1995年,UNDP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小額信貸扶貧專案在中國16個省的48個縣***市***執行。

  1995年6月,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成立,推動世界小額信貸運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1997年,中國政府開始了小額信貸的試點並在1998年開始在較大範圍推廣。

  1999年底,農村信用合作社也開始推動小額信貸業務。

  2003年初,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基金援助下,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等久中國當前300多個小額貸款組織進行調研,併發布《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研究報告》。

  自2004年以來,為了彌補面向中低收入群體和微小企業的金融產品支援的空白,國家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支援性的政策,發展小額信貸。其中,湧現出了一些專業的小額信貸公司,如中安信業等,接著幾大銀行也陸續開展了小額信貸業務。

  隨著國內小貸市場的發展和同業競爭的加劇,傳統小貸公司粗放的經營模式和單一的經營思路正顯現出越來越多的侷限性。而其風險防控能力、公司治理水平、業務操作模式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 國內一些小貸公司開始探索集團化經營模式,邦信小貸就是其中之一,試圖通過連鎖佈局、規模發展和統一管理的方式來經營小貸公司,從而在成本、風險和效益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但是由於消費者認知度低等問題,在行業的前期發展階段,市場比較混亂。因此微小企業或則個人如果需要申請貸款,最好諮詢專業有實力的公司。

  2005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小額信貸年。

  2006年尤努斯教授獲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