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選址的黃金法則

  如果選址不理想,即使經營者在今後的商品陳列、導購管理、訂貨等各方面都做得無可挑剔,也很難有比較理想的銷售業績。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取鬧避靜選商圈

  所謂“取鬧避靜”就是在確定店址時,根據店鋪的定位,選擇人流密集、商業活動頻繁的商圈,避免偏僻的環境。“商圈”即以店鋪坐落點為圓心,向外延伸某一距離,以此距離為半徑構成的一個圓形消費圈。交通條件、地形和地域風光、顧客各層的活動特點和顧客的收入狀況都是決定商圈好壞的因素。

  商圈一般分為三類:成熟的中央商務圈、成型的商圈和社群型商圈。第一類是城市的核心商業區域,無論是本市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去;成型的商圈一般是區域性的商務辦公樓或開發區,來購物的一般是生活節奏較快、追逐時尚潮流的年輕人;社群型商圈的主要消費人群則是社群周邊居住的消費者。

  商圈受各種影響的制約,其形態往往呈不規則形狀,但從理論上說,商圈結構的三個層次可以用三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來表示。其關鍵在於確定各層次的半徑距離。以位於居民小區的店鋪為例,一般以半徑500米為主商圈,半徑1000米為次商圈,半徑1500米為第三商圈,步行所需時間分別為8、15、20分鐘左右***參見表***。此外也有來自商圈之外的購買力,如流動購買力、特殊關係購買力等,但所佔比重很小。

  當然,上述數字是經驗數字,具體落實到每一間店鋪,則需要第一手的居民調查資料作為修正依據。因為店鋪經營業態業種不同,店鋪規模大小不一,其商圈半徑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成行成市

  相關店鋪的聚集有助於提高相同目標消費群的關注,人們一想到購買某商品就會自然而然想起這條街,比如北京的西單、王府井等。因此,選擇同類服裝中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比較集中的商業區,消費者的購買目標很明確,既能夠提升店鋪的形象,又有助於提高店鋪人氣。

  根據城市中環境、商圈、街道要素的不同,客層定位不同,在店鋪選址時,要根據客層的定位和品牌的定位確定店鋪地址。選址地點要和品牌定位相協調,應該不怕跟著對手一起走,甚至要和對手聯合起來。共同合作,創造市場,這在當前“租金太貴”的條件下,不失為一劑變通的良方。

  小城市開大店,搶佔第一原則

  人們往往容易記住世界上最高的山,很少有人會對第二高的山記憶深刻。“第一原則”在營銷中無處不在,如購買去屑洗髮水會立刻想到“海飛絲”,這是因為海飛絲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第一個推出去屑的概念。又如談到“九牧王”,就會想到“專業西褲”,這都是“第一原則”與品牌定位緊密結合的成功案例。

  店面選址的四大原則

  1.費用原則

  企業首先是經濟實體,經濟利益對於企業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重要的。建設初期的固定費用,投入執行後的變動費用,產品出售以後的年收入,都與選址有關。

  2.集聚人才原則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企業地址選得合適有利於吸引人才。反之,因企業搬遷造成員工生活不便,導致員工流失的事實常有發生。

  3.接近使用者原則

  對於服務業,幾乎無一例外都需要遵循這條原則,如銀行儲蓄所、郵電局、電影院、醫院、學校、零售業的所有商店等。許多製造企業也把工廠建到消費市場附近,以降低運費和損耗。

  4.長遠發展原則

  企業選址是一項帶有戰略性的經營管理活動,因此要有戰略意識。選址工作要考慮到企業生產力的合理佈局,要考慮市場的開拓,要有利於獲得新技術新思想。在當前世界經濟越來越趨於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要考慮如何有利於參與國際間的競爭。

  店面選址的考慮因素

  1.該地域商圈,是不是適合所想經營的行業。

  2.如果是需要大眾消費群市場,那么可考慮交通方便人潮不斷的一級商圈,以增加來客率來增加營業收入。但如果是需要強調忠誠度小眾消費群市場,那么可考慮較次級商圈來經營即可,以減少租金及其它成本負擔。

  3.營業時段較長行業,能夠選擇在人潮聚集的商業熱鬧地段營業,以長時間營業來增加營業收入。

  4.如想開社群型商店因社群消費型態較封閉,一定考慮社群該商品市場飽和度及現有業者的佔有率情形。

  5.所準備的創業週轉金,是不是足夠支付該地點租金負擔。

  6.該地點店面坪數,是不是足夠未來擴充裝置或商品所需。

  7.該商圈人口數及住戶,是上升下降或持平。

  8.該地區主要居住人口,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

  9.該社群是老社群還是新興社群。

  10.所想經營的行業地點,是不是符合當地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