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創業故事

  許多低成本創業的成功都是經典的創業故事,是值得所有創業者認真學習的,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102歲老人的第四次成功創業故事

  2010年3月,當大家見到老人時,老人正在擀麵,切面條,他說擀麵是他經常乾的事,是鍛鍊身體。除了聽力視力有些下降外,老人走路不用人攙扶,思維敏捷,表達清晰,要不是親眼看到老人的身份證上明確寫著,出生年月1908年10月9日,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有102歲。88歲的老伴丁美君說,平時倆人的飲食沒啥特別,早餐也是再普通不過的包子油條。心態可能是老人家長壽的祕訣,“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虧”,是老人家的人生信條和經商法寶。

  少年經商偶得創業祕訣

  徐益卿,少年時就開始經商,100歲之前共經歷三次創業,83歲隱退頤養天年,2008年100歲的他再度出山,開始人生的第四次創業。

  徐益卿,1908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臨潁縣,幼年喪父,家裡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12歲被送到到雜貨店當學徒。他住的那條街上有個姓劉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外人都傳說他家裡有個活財神,這讓徐益卿非常好奇,就問富商咋請的活財神。

  姓劉的富商說自己沒有活財神,但是有個經商的祕訣。一天天黑後,傍晚富商揹著滿滿一袋子錢,拉著徐益卿走到了城邊的大廟,那時候大廟裡都是些要飯的窮人,富商就把錢分給他們。富商告訴徐益卿:我沒有活財神,就是天天把錢撒出去,才有錢的。徐益卿不明白,富商說:明去暗來,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餘殃,殃盡還昌。

  富商的這段話,意思就是要多做好事多吃虧,生意自然也會有好的回報,徐益卿一直牢記在心。

  後來徐益卿在河南老家第一次創業,辦了捲菸廠,那時起他就時常救濟窮人,經商中也堅持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多賺錢。

  1946年,徐益卿在上海第二次創業,開辦菸草商行,很快擁有50間商鋪,並擔任上海河南商會的副會長。在此期間,徐益卿經常在商鋪裡向窮人提供饅頭和粥。

  1956年徐益卿和家人遷居西安市,改革開放後,72歲的他第三次創業,在西安開了一家豆製品廠。老人一直不忘富商教給他的創業祕訣: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虧。那時,很多生活條件比較困難的老家人都受到過他的幫助。

  2008年,100歲的徐益卿再度出山第四次創業,承包了西安市郊區的一個農莊。


 

  百歲老人倒底能不能創業

  徐益卿的兒子徐勇從事股票行業,2008年初他聽到一個訊息,西安市郊區有個農莊對外轉讓,他有心投資實地去進行考察。

  這個農莊距離西安市區20多公里,位於長安區江南村,農莊只有21畝,裡面有個魚塘設施很破舊,之前曾有兩個人承包都賠了錢。瞭解情況後徐勇很失望,他把這事告訴了父親徐益卿,沒想到老人一聽卻來了勁頭,讓兒子帶他到農莊看,立即拍板,決定拿出25萬元承包農莊。

  不說這生意能不能賺錢,老人100歲了身體能吃得消嗎?村裡人懷疑,家裡人也擔心。家人都覺得老人也就是圖個樂,誰也沒有指望他真能賺錢,也就不再阻攔,可沒想到他卻很當回事。

  2008年3月包下農莊後,他帶著兒子前前後後幾天,決定對農莊進行全面整修,在兒子的幫助下深挖魚塘,修建圍牆,養殖雞鴨,還在農莊的內外牆甚至馬路邊上都寫了廣告牌,有時還親自指導工人們幹活。

  但是來農莊的遊客卻一直不多,生意蕭條,原本就持懷疑態度的村民覺得,老人家肯定幹不下去了。

  早年的經商祕訣生意扭虧為贏

  誰都不看好農莊的生意,但是徐益卿老人後來卻再次創造了財富奇蹟,他用早年得到的經商祕訣,把農莊的生意扭虧為贏。

  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虧,這是徐益卿的長壽祕訣,也是他早年學到的經商之道,徐益卿老人就是用這個祕訣,讓農莊的生意起死回生。

  2008年10月,徐益卿的100歲生日,他對家人提出了過生日的特別要求:“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儘量辦好事,辦好事不能忘。”

  兒子經過建築工地時,突然有了一個靈感,把父親的百歲生日挪到工地上去過,請100位農民工同吃長壽麵,與西安市一個工地聯絡後,雙方把時間定在了2008年11月1日,這一天徐益卿和家人來到工地,並帶去了一個廚師現場製作長壽麵。

  這件事吸引了西安市多家媒體採訪報道,也讓徐益卿引起了西安市媒體的關注,他承包農莊創業的事情也隨之被報道。很多人慕名來農莊看個稀奇,這也帶動了農莊的生意。遊客來到農莊,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和徐益卿老人合影,老人也很享受這種當明星的感覺。

  老人說,現在旺季節假日,農莊一天的銷售收入就達到5000元。原本是誰都不看好的生意,百歲老人徐益卿卻能經營得這麼好,當地人都對他刮目相看,都說:“徐大爺確實是寶刀未老,比前邊兩個人包得好,經營得更好。”

  看到徐益卿正在改建房舍,本以為是給人住的,一問才知道,徐益卿又在做一件好事:西安市一家流浪犬救助中心因為場地小要搬遷,他無償提供了農莊的土地,正在施工的就是新的狗舍。從100歲高齡開始了人生的第四次創業,徐益卿老人樂在其中,他說自己會一直幹下去,用好他一生的法寶。

  

  下面是小編的推薦閱讀:

  別讓故事只是故事

  我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每天大江南北的熱心人將勵志故事丟給我,我負責稽核它們是否能夠起到使大部分讀到的人都激昂澎湃地想要做一番事業,或者能否拯救一些失戀、失意以及失落的心。

  勵志的名人、草根、英雄們用各自不同的故事展示著他們的人生,或許他們想說“成功可以複製的”,快來看我走的路線啊,你也可以有。事實上,誰的成功能被輕易複製呢?

  有一類故事說,某人在失誤中發現了商機,或者科學家由於誤差創造了人類大發現。生活裡,我們每天都會犯各式各樣的錯誤,多得叫人煩躁甚至抓狂,哪有心思去想什麼大發現?如果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還是你,成功者還是成功者,故事永遠只是個故事。

  更多的一類講某人貧困潦倒,但志向不改,通過自己的恆心終於天降奇遇,穩準狠地抓住了機遇並開創新天地。每當看完之後我都熱血沸騰,就像看壯麗恢巨集的電影大結局。慨嘆對方的堅持與幸運的同時,總會反觀渺小的自己。為什麼我不這麼堅強?為什麼我沒有這個運氣?甚至於感嘆為什麼我沒有經歷過這些挫折與成功。之後很可能是自我防衛般的條件反射,給自己找幾個臺階下,我之所有沒有那麼輝煌的成功是因為經歷平淡,之所以沒有決心與毅力是由於缺乏鍛鍊……人啊,就怕這種文過飾非。

  還有一些這樣的故事,它們情節跌宕起伏,看上去光怪陸離,雖是事實,看上去卻缺少現實性。好假啊——我們會大呼一聲,然後忽略掉故事本身的意義。對於這樣的故事的確無可奈何,有時生活本來就比戲劇還要戲劇化。

  而有一類故事,我笑稱它為“最後的半個燒餅”。一些名人偉人在經過大師的點撥、棒喝,或者路人不經意的一句話的提示下,頓時開了殼,從此踏上一條金光大道大展巨集圖。或許我們看完這類故事,會想我就等這叫我質變到量變的情節發生了,這完全是現代版的守株待兔。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師的質變是由於量變的穩紮穩打而成的,導火索不過是一個觸點而已。《百喻經》裡有段小故事叫《欲食半餅》,此人吃到第六個半燒餅的時候吃飽了,痛悔早知道就只吃最後的半個燒餅了,白浪費了前面六個。我們在笑這個愚人的時候,殊不知自己或許也常犯此類錯誤,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守護得堅不可摧,就是多偉大莊嚴的故事都無法撼動他。哲學家奧修說過,要做一個“脆弱的人”,這個“脆弱”便是指心靈的開放程度。一顆完全“脆弱”的心就如一張白紙,能接受任何的塗鴉創作。《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就有一顆“脆弱”的心,到了每個師父那裡都是無知愚童,笨是笨了點,但總比“自我”強大的徒弟可教。哪個師父是傻瓜,會認笨人為徒?反過來說,哪個師父都是精明人,知道這“脆弱之心”最珍貴。物理學上有個詞叫“內應力”,物體由於外因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每個人心裡都有內應力,這種力越大,心靈城池的守衛就越嚴密,就越缺少“脆弱之心”。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故事,也不缺少感動。缺少的是,感動之後的行動力。有了知,而無行,知識永遠是知識,故事還是那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