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創業故事分享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意識及其能力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實事與理論指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即創業的時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自述高中第一次創業經歷李開復:曾是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奧巴馬的大學同學,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現在是創新工廠的創始人和執行長。他有著太多傳奇的經歷,為了他,兩家最大的it公司對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1977年,我第一次參與了美國junior achievement組織的“高中學生創業嘗試”課程。學生將在商業志願者的指導下創辦一個學生公司,發售股票,召開股東會,競選管理者,生產和銷售產品,財務登記,開展評估,清算公司。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學習商業執行的方式,瞭解市場經濟體系的結構和它所帶來的效益。參加這個課程,將由學生擔任員工並推選一個總裁,由總裁來設定公司名稱、產品的推出,以及目標客戶。當年,我被推選為主管市場的副總裁,負責銷售。記得那一年,我們所創立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讓學生們利用週末的時間到工廠裡來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

  這個小小的金屬圓環,就是專門用來扣住餐布的環兒。當時每個週末,工廠裡都集中了很多學生在做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建議讓學生家長來購買,雖然他們其實並不需要。最後,公司雖然有盈利,但是這些產品幾乎是在內部消化了。有了這次的切身參與,15歲的我忽然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其實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要有市場需求,真正好的產品是有人來拉住你的手,來懇求你,而我們的企業不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還要央求親屬給面子購買,顯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不過,這已經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礎。1978年,火熱的激情又開始在我心中燃燒,在聯合碳化物公司的贊助之下,我決定第二次參與ja組織的“ 高中學生創業嘗試”。而這一次,與眾不同的是,我站出來競選總裁。在我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我結合上一次的切膚之痛,表示“自己的產品一定要有新的創意,而不是等著顧客,用懇求的目光看著他們以施捨的心情來購買,而是帶著激動的眼神、驚喜的心情來購買我們的產品。”在這樣的煽動下,同學們一致把票投給了我,而我也第一次自豪地在公司的領導名單裡寫上了,總裁:kai-fu lee。眼前的商業機會讓我鼓足了勇氣,我很慶幸我再一次選修了這門課,並真刀真槍第一次體驗了建立公司的感覺。一直到今天,我從書櫃裡翻出1979年公司的報告,看到那份已經發黃的由打字機打出的報告《j a s t,a junior achievement company》的時候,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那顆年輕而狂熱的心。

  1978年,橡樹嶺中學裡的午餐時間被校方縮短。一些同學不斷向校方反映情況未果,一時間,學校和學生處於對抗的焦灼狀態。沒有了我辦的校刊,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呢?這時候,我突發奇想,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創辦一個公司?我們可以專門生產t 恤,在t恤上寫上標語,比如“延長午飯時間”等,這樣的t恤一定會受到同學們的追捧。想法一出,和幾個死黨不謀而合。在火熱激情的激勵下,我們迅速推選出了領導班子,除了我被推選為總裁外,負責市場的副總裁是麥克·艾森伯格,負責生產的副總裁是大衛·伊利亞斯,此外,還有負責人事的副總裁、祕書等等。作為總裁,我每週組織召開員工會議,在1979年的公司報告裡,我還清楚地寫著,“1979年的嚴酷寒冬裡,我們開會的地方暖氣系統發生了故障,因此,我們整個2月份的會議都被取消。雖然如此,我們的出勤率一直很高,整年的出勤率保持在86%以上。有四個員工保持了全勤,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員工對我們的使命的認可。因為員工不多,幾乎每一個員工都參與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我們最後一次會議在1979年5月3日召開。”作為公司領導人,我首先面臨資金鍊的問題。

  除了一個公司的贊助,我們發起了100多個股東投資我們的公司,然後找了橡樹嶺一家生產t恤的工廠為我們生產t恤。每一件t恤上都寫著“longer lunch”,還畫著一條很長很可愛的臘腸狗。我們生產的第一批t恤是純棉的,但是,我們很快發現這樣的產品既會縮水又會褪色。於是,大家一致商討決定,只有往t恤的材料里加入35%的人造纖維或者滌綸,才能保證產品質量。又經過幾輪的試驗,我們發現,當t恤的材料由50%的棉和50%的滌綸組成時,才既不縮水,也不褪色,雖然這樣做,會使t恤的成本增加一點。當時,我們採取“直銷”的方式銷售t恤,比如找到有高中生的家庭,一家一家地去敲門推銷,這樣做雖然效果不錯,但是銷售進度確實比較慢。兩個星期下來,我們只售出了幾十件t恤,感覺不成規模,於是,在1978年的聖誕節以後,我們大膽採取了新的銷售模式,尋找批發商和專賣店。我們一下子賣給了批發商100件,地方零售商60件。我們會給批發商10%左右的佣金。根據當年我的記載,“莎倫和謝爾莎是兩位最好的推銷人員”,因為她們開發了最新的渠道。不過,我們這批高中生終究對機器不熟悉,許多t恤在印上臘腸狗的過程中出錯而報廢。這個生產過程中存在的 “不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淨利潤。在當年的報告裡,還清楚記錄了我們的困惑,“我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不合格率超過了我們原定的5%的目標,高達16%。這影響了我們的利潤。”不過,每個人都帶回家很多作廢的t恤,作為幹活時穿的衣服或當成抹布。1979年年中,我已經對建立公司的整個程式瞭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樣地撰寫了公司的財務報告,不但包括《收入報告》、《資產負債表》、還有《清算報告》,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運轉需要現金流的順暢,我們知道批發商對於付賬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他們需要30天才給我們結賬。

  我也第一次知道,當我們把商品銷售到田納西州以外的公司時,田納西州的稅率是不適用的。在寫財務報告的時候,我們驚喜地發現每個股東得到64.90美元的回報,這個結果創造了我們高中有史以來最高回報率的公司。讓我更自豪的是這個公司經過評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這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收穫,而且是收穫一種“我可以成功的”信念。它讓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寶貴的成就感,有了對生活無所畏懼的衝動,讓我大有去建立一番新天地的勇氣。就如同初到美國後,我大聲念出1/7等於多少的時候一樣,別人認為我是數學天才,而我在這種鼓勵中得到了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時刻影響著我今後的選擇、生活、行為方式。勇於選擇,有一顆勇敢的心,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篇二

  1999年2月,不滿20歲的潘俊海高三輟學,打算外出務工。坐在開往北京的火車上,想起不辭艱辛為自己籌措高昂學費的家人時,他就一陣陣心痛。

  “當時家裡還揹負著5000多元債務,供不起弟兄三人同時上學,祖母在田間勞作時還暈倒了好幾次,這些都深深刺痛了我。”上車的那一刻,潘俊海最後回望了一下家鄉,然後抹去眼淚,閉著眼大步跨上了車,直接走到最後一排坐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初到北京,沒有一技之長,潘俊海只能做體力活:當搬運工、在建築工地當散工、在大排檔打下手。1999年7月,潘俊海進了一家兼做炒栗子的飯店。他沒想到的是,從此便與炒栗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吃苦,農村出身的潘俊海並不害怕。“一開始出來叫賣很不好意思,但如果你不叫,東西就很難賣出去。所以我只有硬著頭皮叫,三天下來,周圍誰也沒有我叫得響。”勤奮、踏實、好學,年輕的潘俊海受到老闆——一位安徽老鄉的賞識。3個月後,他跟隨老闆,到青島炒栗子。

  然而,由於市場萎縮,栗子店很快就關門了,潘俊海也隨之失業。“我不甘心一輩子過這樣平淡的生活,我要靠自己的力量闖出一番事業。”困境中的潘俊海,萌生了自己開炒栗子店的想法。

  萬事開頭難。做生意首先需要一筆資金投入,用於原始材料的購置。對於潘俊海來說,要拿出這筆資金相當艱難。但既然要幹,就必須堅定地邁出這一步。他的家人跑東家問西家,詢親戚問好友,東拼西湊了2000塊錢。然而,這點錢根本不夠添置裝置的,只能用來採購少量原料。

  他先是靠部分賒欠的方式,向供貨商進了一批貨,又與店面房東商量,靠利潤分成的方式衝抵房租。為了能多攢些錢購買原料,平日裡他總是省吃儉用,不捨得花錢,只顧拼命多幹活兒。

  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潘俊海初次嚐到了甜頭。然而好景不長,周圍店鋪也開始炒起了栗子,後來由於不正當競爭以及房東的排擠,潘俊海黯然離開青島前往溫州。

  因為誠信守信,供貨商付清軍願意賭一把,賒欠給潘俊海10多萬元原料。溫州炒栗子市場廣闊,潘俊海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潘俊海和親友開了4家店,在溫州掙了人生第一桶金——3萬多元,還清了欠債,購置了機器,備足了原料。

  從“慄上皇”到“粒上皇”

  隨著溫州市場的逐漸飽和,潘俊海決定開闢新市場。2000年10月,他懷揣9萬塊錢,開始了廣州之旅。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這裡遭遇了從商以來的第一次“滑鐵盧”。由於市場不景氣,加之當年栗子嚴重減產,潘俊海虧損了5萬元。

  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俊海感慨地說:“十幾個人在倉庫搭上木板睡在一起,洗澡就到公廁裡用水龍頭衝,每天早出晚歸找銷路。母親知道我過得苦,在電話裡哭了起來,當時這心裡別提多難受了。但不管何時,家裡人總是相信我,我也從沒放棄過。”

  有家裡人的支援,即使面對再大的壓力,潘俊海也沒有退縮。他明白,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只能堅持;他更加明白,為了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只有加倍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潘俊海順利與世界零售巨頭吉之島簽訂了合同,開始向超市供應炒栗子。2002年至2005年,靠著辛勤的付出和點滴的積累,潘俊海的 日 漸豐厚。

  2005年下半年,潘俊海投資20多萬元,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慄上皇”, 寓意“每一顆栗子皆為皇家上品”。不到三年時間,他的“慄上皇”炒貨店就發展到20多家分店,產品也由之前單一的炒栗子擴充套件到瓜子、花生、核桃等多種乾果炒制產品,“慄上皇”也改名為“粒上皇”

  “顆顆精選現原味,粒粒有情粒上皇”。潘俊海堅持恪守“質量就是生命”的原則,不遺餘力地抓好每一個生產環節,建立了高素質的原料採購隊伍和嚴格的檢驗隊伍,產品也因此暢銷全國,就連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企業也慕名前來洽談合作。目前,潘俊海擁有炒貨分店48家,分佈在廣州、佛山、合肥等城市,年產炒貨1000多噸。

  篇三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廣東梅州,3歲時他跟隨下海經商的父親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學,丁仕源學習成績平平,酷愛裝扮的他總是穿著時尚的窄腳褲,踏著經典款的NIKE鞋,招搖地行走在學生中間,儼然在表演一出出別緻的時裝秀。現在執掌的活動策劃企業讓他擁有1200萬元***合180萬美元***的財富。

  同學們視他為潮男,老師卻把他當成脆弱的雞蛋:“做人要做內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擊的雞蛋,像你這樣不學無術,外表看起來挺光鮮,裡面裝的都是水,遲早要被社會淘汰。”丁仕源對老師近乎貶損的批評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他說:“我在學習方面的確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經常把家庭作業放在一邊,沉迷於研究妝飾。

  創業就要相信自己

  勉強考上初中後,父母和老師都很著急,丁仕源卻過得格外自在充實。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裝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閒就掏出各種流行服飾書籍鑽研,還總把零用錢積攢下來,購買各種心儀的服飾,然後穿著在學校裡擺POSE。儘管周圍充斥著批判的聲音,但丁仕源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錯。

  初二時,機會終於來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飾類報紙招聘記者,他意識到這是自己進入服飾行業的難得機遇,於是瞞著老師和父母,虛報年齡報了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學習專業服飾知識上,利用週末逛商場,調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裝市場。

  創業就要不辭疲憊

  不久,深圳舉辦服裝企業博覽會,丁仕源決定提前體驗一下當服飾記者的感覺。他特意穿上西裝,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記者,然後尾隨會場上的採訪記者走到展臺前,在旁邊偷聽他們交談。採訪記者離開後,他又向展臺負責人索要服裝企業和老闆的***。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僅用一天時間就攢齊了300多家企業和老闆的***。

  報社招聘進入面試環節,丁仕源穿著一套深色西裝,信心滿滿地走到面試官前。面試官提的所有問題,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卻在對方宣佈結果前主動做了坦白:“原諒我填寫了虛假資料,其實我剛滿14歲,可我特別渴望得到這個崗位,所以……如果貴公司願意錄用我,我定會全力為你們效勞,並把自己課餘做的調研成果,包括數百家服裝企業的***全部免費提供。”

  付出就會有回報

  他把自己記錄下的深圳服裝市場情況,連同通過博覽會整理的服裝企業資訊呈獻在面試官面前,面試官大吃一驚,禁不住誇道:“雖然你年齡最小,卻是最用心的應聘者。”

  最終,丁仕源從數百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因為年齡原因,他最終被破格錄用為學生記者。從那之後,他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記者,還兼做廣告代理,結識了一大批服裝企業老闆。一年後,他在另一家全國性服裝報紙找到了一份兼職,藉助更大的平臺,他結識了大量優秀模特。他把企業和模特的需求結合起來邀請模特幫助企業舉辦了一系列展示活動。

  白手起家變千萬富翁

  在掌握了眾多媒體、企業和模特資源後,丁仕源創辦了丁叮文化傳播公司,組織策劃了數十場大型國際文化活動及世界模特大賽。如今,剛滿22歲的丁仕源身家已過兩千萬,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雞蛋理論,他說:“當年我經常被老師比喻為雞蛋,我也覺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學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雞蛋也有特別和普通之分,一枚雙黃的雞蛋,往往要比單黃的雞蛋更受歡迎。所以,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別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雙黃雞蛋,照樣可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