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專業主義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恪守的職業規範,它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以客觀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實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受眾面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電視新聞節目的後期編輯與再創作

  摘要:一個成功的電視新聞節目,除了前期的充分準備,好的選題以及專業的拍攝之外,後期的編輯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電視新聞節目製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後期編輯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節目整體的呈現狀態。因此,在後期編輯的思考再創作中,該如何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畫面、聲音以及內容進行銜接,又該如何在後期編輯過程中將再創作的編輯思維貫穿其中,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

  關鍵詞:後期編輯;電視新聞節目;再創作

  後期編輯就是在節目素材拍攝完成之後,根據編輯思路,將所拍攝的節目素材進行整理,包括影像的剪輯,特技的完善,字幕還有音樂等相關素材的新增等。也就是說,後期編輯是由素材到成片的過程。而從電視新聞節目製作流程上來說,其創作過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指令碼的構思及完成,根據所需效果創作出相應的拍攝指令碼,為後來的拍攝起到引導作用;然後就是根據指令碼開始進行素材的採集拍攝,期間可以分為不同的機位和鏡頭;最後就是將所拍攝素材進行加工,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後期編輯階段,是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最後一次再創作。由此可見,後期編輯是一項非常複雜和重要的工作,它處在節目製作流程的後期,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一個過程,只有通過後期的編輯製作,才能對原始的素材進行篩選、加工,然後加以字幕音樂等輔助手段,最後使電視新聞節目變得完整豐滿,從而使主題表達的更為明確順暢。

  一、後期編輯及再創作的必要性

  一後期編輯使畫面結構更加合理

  畫面結構對於節目整體效果的表達十分關鍵,而在節目前期的拍攝過程當中,很多時候不是完全按照指令碼所表達的順序進行的,會因為一些原因,把原本在後面的部分提到前面來拍,或者是前面的放在最後才拍,還有的會因為場景,演員,道具等因素,原本分開的部分合在一起進行拍攝,還有一些節目,畫面需要後期進行補拍才能完成。而想要把這些畫面合理的進行貫穿和連線,就需要後期編輯進行再加工。要想完整清晰的向觀眾傳達這一事件,就需要在事發之後,進行畫面的補拍,然後按照事發的順序在後期編輯中加以重新調整,才可能儘量還原當時的情況。

  二後期編輯使視聽語言更加凝鍊

  電視新聞節目區別於報紙和廣播的最大特點就是視聽語言的結合運用,而後期編輯就是釆用技術手段,將編輯思維貫穿其中,把畫面和聲音更好地結合起來,最終呈獻給觀眾一個完整,順暢的電視新聞節目。

  三後期編輯可以避免錯誤發生,保證輿論導向

  很多電視新聞節目在前期拍攝的過程中,會拍攝到不符合法律規定或播出要求的畫面,這就需要在後期編輯中將這些畫面剪去或者使用非編軟體裡的特技加以修飾,使節目達到合格的播出標準。例如一些法制類的電視新聞節目,會涉及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畫面時,按照法律規定,這就需要將其面部進行馬賽克或者模糊處理,否則播出的話會造成不良影響。還有在一些衝突事件的採訪中,特別是一些DV作品的拍攝,由於都是記錄自然的事發狀態,免會有少數態度偏激的群眾,言語粗俗,影響惡劣,這些都需要在後期編輯時把好關,合理進行刪減,使節目保持住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的引導觀眾。

  二、如何進行後期編輯的再創作

  一要用清晰的編輯思維作指導

  任何行動都要有思維進行導向,只有正確清晰的思維活動,才會有正確的行動。後期編輯也不例外,電視節目創作是一種創作者與受眾的心理交流活動,鏡頭語言與後期編輯顯得尤為重要,編輯思維關係到電視節目作品的成敗。因此,作為後期編輯,我們心裡應該自始至終做到頭腦清醒,胸有全域性,方向感明確,不錯不亂。

  二要具備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

  電視新聞編輯不僅經常與社會各個層面打交道,而且還要與本系統的各個環節發生關係。如果將整個電視宣傳隊伍比作一個龐大的樂隊的,那麼,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人是樂隊指揮,而編輯則是吹大號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釋出指令,並確保指令百分之百地執行。與其他媒介的新聞編輯工作相比較,我們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具有著明顯的特殊性。其中編輯物件的複雜性和編輯主體的群體性,直接關係編輯工作的全域性。例如,在一些頒獎晚會的後期編輯上,會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不同的得獎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背景和情況,需要耐心細緻的一一瞭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編輯,才能保證把每個人最精彩的部分呈現給觀眾。

  三要在增加節目的藝術性、節奏感和可視性上下功夫。

  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要善於發現素材間的有機聯絡,在不違背所表達內容的科學性、真實性的前提下,進行巧妙的鏡頭組接,要精心選擇畫面剪接點,使畫面流暢並富有動感。電視作品是以畫面為主要說服力的形式,作為後期編輯,應該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感受,欣賞電視節目時的心情,在剪輯畫面時才能做到真實,流暢。使觀眾在收看節目時,能夠全身心的感受知識的美感,體驗知識突破的喜悅,不被鏡頭的轉換所幹擾。例如進行電視散文的創作時,經常要運用到一些空鏡頭的素材來表達文章裡面所蘊含的意境,大海用來表達人們寬廣的胸襟,嫩綠的小草來展現勃勃生機,既完整地展現了原作所想要表達的意境,又使畫面更加豐富自然,吸引觀眾,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2、要準確把握畫面的長度,使畫面表意清晰而富有節奏。不同的電視節目型別需要不同的畫面長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選擇適合的畫面長度,才能成就一部好的電視作品。

  3、要選擇具有獨立表意功能的畫面,擴大資訊量。在電視作品中,一般都會配有解說詞,然後根據解說詞來選擇畫面對主題進行闡述,那麼,怎麼的畫面才是最好最適合的呢?這就需要後期編輯的時候,運用創作思維從大量畫面中選擇最具代表性,最能說明主題的畫面。讓觀眾一目瞭然,從而更好的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

  4、把握好聲音的運用。聲音與畫面是一種相輔相成、血與肉的關係。特別是在電視節目中,聲音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一部好的電視作品,需要在後期的很多聲音來配合。除了同期聲的採用,還要根據畫面霈要配上適合的背景音樂來烘托效果。

  綜上所述,一部成功的電視節目不僅要有好的策劃,文案,拍攝,而且需要後期編輯的再創作,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藝術創作,才使得電視節目日臻完善。

  範文二:獨立學院新聞採訪與寫作教學探究

  摘要: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新的嘗試,應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開設獨立學院的“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也應自覺以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為基準,積極開拓實踐教學方法、搭建實踐教學平臺,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將學生前期所學的新聞學基本課程與傳媒業界實踐聯絡起來。

  關鍵詞:新聞採訪與寫作;實踐教學;教學方法

  獨立學院是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新的嘗試,獨立學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因此,獨立學院教學內容應與研究型大學有所區分,不能過多依賴“母體”在教學設計、課程設定等方面的既有成品,而應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尤其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助學生學以致用。

  1“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屬於新聞傳播學業務課程,涵蓋新聞的採訪、寫作兩大基本模組。本課程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將學生前期所學的新聞學基本課程與傳媒業界實踐聯絡起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新聞傳播學的核心課程,“新聞採訪與寫作”這門課承擔著鍛鍊學生新聞採寫基本功的重任。新聞採訪的設計、提問、基本新聞文體,如訊息、通訊等的創作只能通過實踐來培養和提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和新聞傳播學科的培養目標亦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之中進行實踐教學的探究和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新聞採訪與寫作”實踐教學體系搭建

  2.1設定“模擬採訪與寫作”教學環節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的以往教學多以理論為主,輔之以案例教學等其他方法。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較為適合研究型大學課堂設計。獨立學院因生源錄取等問題,學生對技術和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渴求較為突出。本課程在教學中後期一般為18個教學周的12周左右,完成採訪教學模組和寫作教學模組中的“訊息寫作”教學之後,可以安排學生來到傳播系演播實驗室進行實驗室模擬採訪。模擬採訪一般由教師設定採訪情境多為突發新聞,下發採訪背景資料。此後,佈置學生自主選擇某一新聞媒體的記者身份,根據所在媒體的報道特點、版面設定等設計採訪提綱。採訪環節結束,學生立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寫作。本課程的“模擬採訪與寫作”教學環節通過合理安排情境、幫助學生蒐集資料、設計問題等環節,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自主進行新聞採訪前的準備活動、新聞採訪各個環節的設計與實踐以及新聞寫作的興趣和能力,取得了學生的支援,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2設定多層次校內實踐平臺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教學基於新聞理論而展開,但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素質,又不能拘泥於單純理論的培養,要探索更多學以致用的平臺供學生操練。本課程在傳播學系開設工作室1個,供學生自主實踐。工作室下設影視部、報紙部、網路廣播部、電子雜誌部4大部門,這些部門均面向全系學生進行自主報名和鍛鍊,受到學生歡迎。目前,經過初期建設,傳播學系工作室備有電腦、攝像機、單反相機等器材,在硬體構成方面具備充分的實力供學生進行校內新聞採訪和寫作實踐。傳播學系實踐平臺常設品牌有學生報紙1份、廣播節目4個、電子雜誌1份,均由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創作的形式完成。這樣,學生在校內實踐平臺和機會增多,達到實踐不止於課堂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態度由被動的“要我學”轉向主動的“我要學”,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將課堂教授的理論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能力。此外,基於傳媒現狀設定的校內實踐平臺由多媒體構成,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新聞業界的媒介種類,這種多層次實踐平臺的設計,有利於刺激學生學習,找出學生能力缺口,起到教學和實踐相互補充的作用。

  2.3開設第二新聞課堂

  “新聞採訪與寫作”作為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支撐課程之一,不僅應注重獨立學院校內實踐,還應有廣闊的社會視野。著眼於業界、著眼於社會實踐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而閉目塞聽、止步於校門,對於新聞傳播學這一社會學科而言,不僅會導致教師教授內容的脫節,更容易造成學生綜合素養匱乏等實際問題。因此,開啟校門、博採眾長地進行課程改革不僅必要,而且必需。本課程在基礎理論講授、搭建校內實踐平臺之餘,注重通過新聞傳播學研究期刊與論文、各類新聞傳媒等方式吸收業界最新發展成果,瞭解業界最新發展動態,力圖使理論聯絡實際,毋使學生與社會脫節。本課程邀請業界執牛耳者來校開設講座、講學,促進學生對於業界常識和動態的瞭解。如本地“溫州人”雜誌前主編郭明敏等,均為本課程的業界名師。第二新聞課堂的開設,增加了“新聞採訪與寫作”教學的實踐比重。促使學生直面社會、直面新聞業界最前沿,找到自身與業界的差距,方便查缺補漏。此外,業界名師的聘請與新聞第二課堂的開設不僅帶來新聞行業的最新動態,更能促使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與實踐接軌,達到對課程設計的再反思,可謂一舉數得。

  3“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鑑於“新聞採訪與寫作”本身實踐專業的特性及獨立學院開設本門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指向,本課程在內容上分為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

  3.1案例教學法

  新聞注重時效性,新聞學課程的案例也一樣。本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大量引入教學案例,用新鮮、生動、活潑的業界案例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採訪和寫作的過程。例如在第五章新聞採訪的一般方法章節裡,安排學生觀看“新聞調查———與神話較量的人”這一期經典採訪案例並討論,教師提供案例背景材料,學生則根據案例來分析記者王志與採訪物件劉姝威之間就藍田案件背後的影響因素所進行的多輪問答,起到了較好的案例示範作用。

  3.2課堂討論法

  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與能力,本課程著意在九成以上的章節都設計課堂問題討論的教學環節,針對理論部分給出最及時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課堂討論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帶動學生的聽課氛圍,還可以翻轉教學角色和教學身份,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退居二線”。值得注意的是,課題討論法須輔之以適時的、有爭議性的或有啟發意義的問題。討論之餘,教師的適時啟發和總結成為點睛之筆,往往能昇華學生的討論成果。

  3.3實驗法

  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既定目標,本課程安排學生前往傳播學系新聞傳播演播室和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此外,在課程中設計一系列課內實驗也可輔助理論部分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第八章訊息文體的寫作完成之後,安排學生進入廣告傳播系工作室進行模擬採訪和現場寫作實驗。

  4結語

  新聞採訪與寫作的能力養成,絕非一時一日之功,“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的能力培養也是一樣。新聞採訪寫作的實踐能力與水平檢驗著獨立學院學生的素質,也可折射出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水平。因此,唯有遵循“理論少而精”的原則,不斷加強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實踐教學,才能完成既定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嫣婷.案例教學法在新聞採訪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江漢大學文理學院學報,2010,12:62-63.

  [2]陶虹,江巨集.獨立學院新聞採訪寫作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0,09:122-123.

  [3]郭愚.“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建設與改革探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4,02:25-27.

  [4]陳莉,宋仁彪.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採寫”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新聞世界,2014,08:326-327.

  [5]於秀.新聞採訪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教改探索,2014,0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