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策略專業論文

  在資訊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必需品,為網際網路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硬體基礎,並使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新媒體下社會問題新聞傳播策略 》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大眾越來越追求傳播模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越來越渴求資訊傳播的公開、平等、透明。基於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新媒體開創的雙向、立體的傳播模式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方式的嬗變。面對新的形勢,主流大眾傳媒必須採取主動的措施積極應對這種新變化,加強資訊傳播過程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

  關鍵詞:新媒體;雙向傳播;立體傳播;輿論引導

  科技的發展和隨著廣大民眾對資訊傳播與接收的新需求,使新媒體得到迅速發展。新媒體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也在重構著新的輿論環境。在新媒體面前,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了,媒體之間的邊界日益消弭,受眾從被動的資訊接受者逐漸成為主動的資訊傳播者,全新的以受眾為中心的複合傳播模式正在挑戰傳統的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模式。在這種新環境下,社會問題新聞作為一個敏感的存在始終挑動著社會最脆弱的神經。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社會問題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越來越強,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制與選擇性報道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不得不轉變自己的角色,轉換自己的傳播方式,在社會問題新聞的報道和傳播中把握主動,在最大化的追求真實與公正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使命。

  一、社會問題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問題新聞因其關注領域及報道內容的特殊性,一直是大眾傳播媒介需要權衡後所報道的新聞類別。但是在新的傳播方式下,大眾傳媒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難以扮演。雙向立體傳播網路的形成重構著社會問題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

  1.雙向傳播弱化了“把關人”效應。最早提出“把關人”概念的是美國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他認為資訊的傳播不是隨意的,只有符合群體利益和“把關人”價值規範的資訊才能進入主流傳播渠道為公眾所知。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通過對所有新聞素材有目的、有標準的選取和加工,傳播媒介成為了資訊傳播的“把關人”。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雙向傳播取代了單向傳播模式,自上而下的傳播鏈條被無限迴圈的傳播網路所取代。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每一個擁有資訊資源的人都可以成為資訊傳遞的起點。基於新媒體的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資訊呈現出超文字和海量化的特徵,對資訊的篩選和加工已經成為不可能,傳播媒體的“把關”也失去了意義。“把關人”效應的弱化以及傳播媒體優勢地位的顛覆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在資訊資源共享方面社會的公開、透明和平等。但是另一方面,失去了“把關人”的過濾和疏導,迅速和海量傳播的資訊既包括了對公眾有價值的資訊,也包括垃圾資訊,甚至還包括了謠言。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資訊的傳播呈現出即時性和同步化的特徵。而在諸多資訊中,社會問題新聞又是公眾關注度最高、最為敏感的新聞資訊。因為新媒體傳播的匿名性特徵,資訊源的真實與否、資訊在二次傳播過程中是否會被扭曲、誇大,這都成為“把關人”難以控制與掌握的變數。新媒體便捷的傳播環境很有可能成為謠言和虛假資訊滋生的溫床。即便新聞資訊完全真實可靠,新媒體背景下社會問題新聞資訊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範圍內傳播開來,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造成社會影響。一旦公眾對社會問題產生意見聚集,引起恐慌、不安、憤怒的情緒,都會使政府以及主流傳播媒體陷入被動。

  2.立體傳播易形成公眾意見的聚集,消解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縱觀近年來在新媒體上引起圍觀、轉發、討論和爭辯的社會問題新聞幾乎都是公共話題或事關公共利益的事件。利益的相關性是聚叢集眾意見最重要的因素。隨著公民自我意識的提高,以及對他們生活環境的更高要求,社會問題新聞受關注的程度會越來越高,群眾意見聚集的可能性和聚集的頻率也會極大地增加。除了利益關切之外,新媒體所提供的立體式的互動傳播網路也為各種意見的匯聚和碰撞提供了可能。新媒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的交流資訊、溝通意見的平臺。公眾通過網路論壇、微信、微博、部落格、手機簡訊、聊天工具等手段,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傳遞自認為重要的資訊。而當一條資訊或新聞關乎大多數人的利益時,便會迅速形成圍觀和轉發,在不斷地轉發和留言中,公眾會逐漸形成一個漸趨一致的意見,當持該意見的人數呈幾何級數不斷增長時,群眾的意見聚集就形成了。這種意見的集中可能是理性和節制的,也可能是衝動和感性的。意見的集中很可能伴隨著極端情緒的出現,因而極易導致群眾事件和群眾運動,如“廈門PX事件”。這種意見的集中給政府和主流媒體的輿論控制和疏導提出了挑戰。“社會公眾利用網路平臺陳述事實或發表意見,以其自身的顯著性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渠道引起大眾傳媒的關注,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議題。這就是網路公眾的自我議程設定。”在這個雙向、立體傳播的時代,公眾有機會也有能力通過自我議程設定來消解政府和主流傳播媒體的輿論引導。

  二、社會問題新聞在新形勢下的傳播策略

  社會問題新聞分佈範圍廣,種類龐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極其敏感,極易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一直以來都是傳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謹慎應對的新聞型別。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廣大公眾介入資訊傳播鏈條,尤其是他們對社會問題新聞的執著關注,這一切都給大眾傳媒帶來極大挑戰。即便如此,媒體也好,政府也好,都無法阻擋社會進步和公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和政府都要清醒地認清目前形勢,採取積極的態度,制定合理的舉措,在保障公民的各項權益的同時,切實做好輿論的引導和監督工作。

  1.建立資訊公開制度,保持資訊暢通。新媒體時代,對資訊的壟斷已經成為不可能,因而政府機關和大眾傳媒要轉變工作思路,建立資訊公開制度,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尤其是一些負面新聞和社會問題新聞,受眾關注的點也恰恰集中在這兩類新聞上,因此更要保持資訊傳播的暢通。當某些資訊在傳播的過程中曖昧不明,而權威的資訊資源掌握者——政府和媒體又集體“失語”,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形成權威話語的真空,這種真空狀態通常會成為資訊誇大和扭曲的溫床,同時也是滋生謠言的溫床。要杜絕這種狀況就要從源頭抓起,落實資訊公開機制。資訊源明確了,資訊傳遞的渠道暢通了,公眾的恐慌、猜疑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資訊公開是新媒體時代政府和大眾傳媒重新奪回主動權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資訊公開並非僅僅關乎新聞報道和傳播環節,事實上中央政府近幾年一直強調資訊公開,可見其重要性和複雜性。資訊不僅僅是意義傳達的載體,在其背後還牽扯著很多的利益、偏見和誤解。因此要真正做到資訊公開除了建立相關的傳播機制和法規之外,政府和大眾傳媒還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如果一切遮掩都沒有必要,資訊公開自然也就徹徹底底落到實處了。

  2.建立輿情監測和預警機制,變被動為主動。“媒體輿論的社會預警功能是指媒體輿論根據已有的經驗認識對即將發生的社會變動的預先警示功能,並用它指導人們對社會變動做出科學、理性的判斷和應對。”大眾傳媒要有行業敏感,政府機關要有危機預警意識,對相關的輿情動向密切關注,及時把握和分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快速反應,及時做好輿論的疏導和引導。大眾傳媒和政府機關可以成立或委託專門的輿情監測機構,對輿情的各種波動和新動向做專業的監測和分析,發現異常動向及時作出應急反應,在事件發生的源頭就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會問題新聞的監測過程中,掌握話語的先機,重新獲得權威資訊釋出和傳播的強勢地位,將社會問題和危機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隱患消弭於無形。

  3.拓展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輿論引導。當前的大眾更加強調個性的解放和自由意志的彰顯,新媒體的出現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以其立體式以及高度互動的資訊傳播與溝通方式恰如其分地滿足著大眾對新生活的渴望。在應對廣大受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上,傳統媒體相對於新媒體而言,存在著天然的劣勢。但是這種自身結構上的缺陷,以及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挑戰,都不能成為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無所作為的藉口。事實上,傳統媒體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在對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和資訊把關方面,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媒體之間跨行業、跨區域的聯合與合作,正是在新媒體的壓力下傳統媒體預見到了危機的存在,於是不斷壯大和完善自身的結果。當前的新媒體發展迅猛,潛力巨大,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由於新媒體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傳播主體的匿名性和複雜性,導致新媒體空間各種虛假資訊和垃圾資訊肆意氾濫。這種無節制的傳播行為輕者會浪費受眾的時間,增加有價值資訊搜尋的成本和難度,嚴重的話可能引發公眾的恐慌,造成群眾事件,最終損害大眾的公共利益。因此新媒體在倡導自由、透明、公開的同時還需要把關和引導。在這方面,傳統媒體的經驗和優勢就凸現出來了。在新媒體領域完全可以嘗試給傳統媒體提供更多的話語空間,藉助傳統媒體的權威和經驗,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新舊媒體間的聯合與合作也為傳統媒體的把關與監督提供了可操作性。傳統媒體要充分認清自己的潛力空間,在錯綜複雜的新形勢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拓展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才能夠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實現資源的整合及不同媒體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陶丹.新媒介與網路廣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荷]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篇二

  《 提高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建議 》

  摘要:自從1994年國務院批准全面接入網際網路,開啟我國的網際網路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及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更迭,人們對網際網路資訊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本文從我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的現狀入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

  一、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在網路技術的牽引下,我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單一的新聞網站發展到綜合性新聞媒體逐步與市場融合的過程,進而呈現出多方面的特徵,主要體現在:

  ***一***網際網路平臺成為主流新聞載體,媒介資源卻難以整合

  1997年我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起步以來,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網站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趨勢。筆者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搜尋“網際網路新聞網站”,共計獲得5720萬條資訊結果,這其中也包含了部分資訊釋出類網頁。但是在龐大的資料背後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網際網路作為當今新聞傳播主題的主流載體已經得到認可。各類新聞媒體朝著網際網路平臺搭建的方向不斷髮展,也導致了網際網路平臺的資源浪費。從中央新聞事業單位到各地方新聞單位,都依賴於新聞媒介的傳播力量,出現一大批重複性的新聞網站,導致網際網路媒介資源混亂,我國的網際網路媒介資源難以整合。

  ***二***網際網路新聞資訊內容豐富,新聞作品同質化嚴重

  當今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強,內容也更為細緻。各大新聞網站的板塊佈局,從單一的新聞時事逐步擴大為受眾所喜愛的新聞板塊,更為細緻地劃分了受眾所需求的熱點新聞板塊、專題新聞板塊等內容;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也不再侷限於照搬傳統媒體的內容,而是在資訊與形式上突出更符合受眾所需求的亮點,傳播受眾更為需求的新聞資訊。如今,同一篇新聞報道在多個新聞媒體的網站上相互轉載、傳播,從傳播學的意義上而言,實現了該新聞資訊的傳播價值。但是從新聞媒體的發展而言,忽略了新聞工作者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侵害了其利益,進而導致新聞內容的質量逐步簡化,最終導致的是新聞作品質量的嚴重下滑。

  ***三***網際網路新聞互動性增強,而新聞資訊真偽傳播難以管控

  在資訊時代,全民參與的新聞圍觀、討論形成了如今新聞傳播的常態景象。從***到網路論壇,再到部落格、微博、貼吧等20多種互動平臺的產生,這些都加強了受眾對新聞傳播的討論與資訊獲取,增強了大眾對新聞的輿論監督。這是資訊時代帶來的對於新聞傳播事業的正面影響。而網際網路平臺的互動形式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全民參與社會輿論監督的過程中,隨著網路新聞受眾的互動參與,少數受眾及新聞工作者利用網際網路平臺的傳播影響力,進行錯誤的輿論引導,出現了諸多與報道相違背的傳播內容,從而導致新聞報道的失實。同時,在網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聞時效需求下,部分新聞工作者一味追求新聞速度,而忽略新聞本質,從而造成了重大的社會負面影響。2016年春節期間,一篇名為《女友陪男友回農村過年,看到第一頓飯立馬後悔分手》的帖子,經由網友轉發,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等知名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然而當被證實為假新聞之後,給廣大受眾留下的是對新聞傳媒單位資訊權威性的質疑。

  ***四***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商業化趨勢嚴重

  在我國,商業性資訊傳播網站以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為典型代表。商業性網站在新聞傳播方面主要採用的是與主要新聞媒體互動或加工新聞內容進行二次整合傳播,從而實現網路新聞的傳播。隨著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幾大資訊平臺的受眾使用量逐步增多,受眾接收新聞的渠道也會逐步向商業性資訊平臺有所傾斜。而這一行為帶來的問題是,為了加大資訊的曝光度、提高點選率,各平臺對原版新聞的加工呈現出娛樂化、低俗化、暴力化等趨勢,使得網際網路時代下新聞的權威再度失衡。

  二、提升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的途徑探索

  隨著“第四媒體”的廣泛普及,如何提升我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影響力的提升是一段較長的過程,需要結合網際網路的階段發展特徵不斷做出改進。

  ***一***健全新聞傳播機制,重塑新聞傳播機構的公信力從我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程序中,我們不難看出,由於商業性資訊平臺的不斷髮展,對新聞資訊的加工整合,會直接影響到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因而,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不應一味圖快,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采用“道聽途說”的信源,而應在“搶”新聞的同時兼顧新聞的真實性。另外,在做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時,對事件及人物的因果聯絡應作全面的梳理,全面地揭示出新聞事件內部與外部的複合關係,儘量避免採用簡單的歸因主義。同時,在報道中要體現新聞工作者及媒體單位客觀中立的態度,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全面性。在新聞工作者自身做好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應當健全新聞資訊加工整合傳播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傳媒生態環境。

  ***二***根據網路新聞傳播規律調整新聞報道結構,提升傳播效果在網路資訊傳播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受眾對於資訊篇幅的要求更為簡短,對資訊量的要求更為龐大,對資訊的關聯要求更為深刻。簡而言之,就是受眾在網路資訊背景下,要求新聞資訊更為快速、簡潔、有效,同時獲取新聞內容也更為主動。因而我們常用的新聞寫作手法、播報方式應當針對新時期受眾的新需求作出以下調整:

  其一,新聞標題的簡潔突出,能夠快速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其二,應當用簡練的表達方式提煉出新聞事件的客觀本質;

  其三,新聞素材篩選方面需符合受眾的閱讀偏好,進行有效歸類,體現出網際網路新聞的實用性。

  三、結語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網民群體的日益龐大,“第四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而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就需要相關人員根據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特點,不斷地作出適應受眾需求的調整,構建和諧、可持續的媒介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吳飛.新聞專業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9.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