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艱苦路的事蹟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看看那些創業艱苦的事蹟,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鞍山岫巖80後小夥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80后王徵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朋朋修腳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開業,這是其在鞍山地區的第十家分店。這一天,對來自遼寧鞍山岫巖的80後小夥王徵來說意義非凡。這個年輕的創業者,用9年多時間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儘管有挫折與失敗,但他始終不曾放棄,憑藉一把柳葉刀,成為行業裡的佼佼者。

  艱難開局

  1985年出生的王徵來自岫岩石廟子鎮石佛村,初中沒讀完就輟學的他,曾經做過押運員,也在街頭髮過傳單。後來王徵應徵入伍,在部隊,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書。憑藉這股勤奮勁兒,他成了班裡的思想教員。

  退伍之後,王徵曾糾結是回家鄉養雞,還是走出去幹一番事業。“我曾患過腳疾,很痛苦。後來經過治療,康復了,那時候我就開始注意修腳這個行業了。但在家人看來,修腳不是一個體面的工作,聽說王徵要靠“擺弄腳丫子”掙錢,鄉里鄉親的閒話可是沒少說。

  2007年,剛結婚不久的王徵向父母提出到鞍山開修腳店。“雖然他們是不贊同我的,但還是給我湊了3萬塊錢。”王徵說,帶著這3萬塊錢他隻身來到鞍山,租下一個不起眼的門店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5元、10元、20元……這是當時王徵平均每天能掙到的錢。近一年時間下來修腳店只盈利500元錢。為了節省開支,他連續數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後來妻子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來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每天入不敷出的狀態讓王徵幾度想要放棄。“那時候親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電話,就怕我跟他們借錢。”王徵苦笑著說。

  第一桶金

  支撐王徵堅持下來的,是一次難忘的修腳經歷。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徵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想讓他上門修腳。那是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因患嚴重的甲溝炎已經連被子都無法蓋嚴。王徵小心翼翼地去甲、清創、上藥,整整40多分鐘。待一切處理妥當,老人終於可以蓋上被,安穩地休息。

  憑著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小店客源開始多起來。到2008年末,王徵的修腳店盈利5萬餘元,這是他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為了樹立品牌,王徵隨後加盟了大連朋朋修腳,此後的生意愈加興隆。與此同時,王徵的許多年輕同鄉也紛紛投奔他,希望一同實現創業夢。

  2009年,王徵開了第二家分店。雖然也經歷了一段“賠本”時期,但很快扭虧為盈。就這樣,經過9年的“摸爬滾打”,王徵的修腳店從最初一家發展到十家,遍佈鞍山各城區,並正在向海城、遼陽等地發展。所有店鋪的營業總額也在逐年增加,從最初的幾萬元,增加到近300萬元。

  公益之路

  這些年,王徵在摸索創業的同時,也將目光投注於公益事業。

  2012年,王徵帶著自己的團隊走進了敬老院,義務為那裡的孤寡老人修腳,並送上嶄新的襪子。起初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在“作秀”,然而,他們每個月至少一次走進敬老院、社群,義務為孤寡老人、環衛工人、殘障人士修腳,幾年來從未間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公益理想。

  今年3月,王徵帶著他的創業經歷,去北京參加了中國沐浴行業交流會,得到與會領導的認可。其間,王徵與來自全國的19名修腳從業者,獲評“中國修腳大師”稱號,成為行業新秀。“這是我創業路上的又一次提速,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修腳行業一定會越走越寬。”

  那個曾經糾結於回鄉養雞還是堅持夢想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沉穩、自信的業界翹楚。

  二:

  85後小微幫忙創始人連建亞的創業故事

  初次見到連建亞就被他的成熟和穩重所驚訝,交流下來才發現,這份氣質源於他大學期間多次創業實踐經歷和不斷學習積累的結果。下面,讓我們來走進這位85後創業者和他的創業夢想。

  “校園小生意的經歷讓我體驗到創業獨有的那份魅力”

  來自新鄉封丘的連建亞,05年考入鄭州航空管理學院,學習物流管理專業。也許是受家庭環境影響,連建亞從小就夢想長大後走創業經商之路,走進大學校園後他沒有像大多數學生那樣安份地度過四年的學習生活,而是在課餘時間嘗試了很多創業實踐活動。從剛開始的擺地攤賣坐墊、襪子、英語詞典和報紙,到小有規模的英語四六級聽力裝置和宿舍生活用品,經過不斷嘗試慢慢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每年大一新生開學都會催生一次生活用品生意熱潮,面對激烈的競爭,連建亞另闢蹊徑以生活用品打包的形式賣給學生,為學生省錢的同時還提供送貨上門,生意一下子火爆起來,最忙的時候請了幾十個同學幫忙配貨、送貨。

  除了經營校園內的小生意,連建亞還在校學生會擔任職務,負責外聯工作,並和學長成立了“物流採購協會”,多次組織會員到鄭州宇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知名企業進行和專業相關的參觀學習,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大學期間,連建亞還負責了學校“物流師”、“採購師”培訓的校園代理,組織培訓課程,幫助學生們順利考取證書。“雖然大學期間做過很多小生意,沒賺到太多錢,但這些經歷奠定了以後創業的基礎,也讓我體驗到創業獨有的那份魅力。”連建亞如是說。

  三年的穩定工作沒能撫平那顆不安分的心

  畢業前夕,連建亞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創業方向,在家人的安排下他去了一家國營企業做採購。三年的穩定工作沒能撫平那顆不安分的心,通過和同學範興茂的兩次促膝長談,連建亞終於決定辭職來到鄭州與同學合夥創業。小微幫忙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由此誕生。

  隨著國家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支援,越來越多的人走上創業之路,而小微幫忙就專注於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工商註冊、代理記賬和法務諮詢等服務。公司創立之初,由於對市場瞭解不夠,連建亞和範興茂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推廣方式,貼廣告、打電話、登報紙都進行了嘗試,忙了一段時間也不見業務量好轉。那時註冊資金需要實繳,加上啟動資金只有二十萬元,每次只能做一兩個小單子,碰到大的單子只能找別的代理去做,從中賺個差價,業務增長緩慢。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向朋友借錢給員工發工資,為了省錢他們在公司樓下吃最便宜的滷麵,一吃就是一個夏天,後來再看到滷麵就會想起曾經的崢嶸歲月。

  乘著政策東風,迎來業務起飛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久的堅持終於等來發展機遇,國家在2014年3月份實行工商體制改革,註冊公司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業務上也不再需要墊資,掃除了制約公司發展的資金障礙。寬鬆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小微幫忙很快受到客戶認可,業務量半年翻一番,現在已有400多個客戶,員工達到25人規模。“寒冬已過,春天要大幹一場”,連建亞說:“隨著團隊的壯大,業務的快速增長,管理水平、專業素質和工作效率也要隨之提高,保持高水平的服務質量才能立足市場長久發展。”

  跟隨時代趨勢,創新業務模式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習慣也由PC端轉移到移動端,連建亞順勢而為,率先推出了小微幫忙的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中原第一家可以在線上開展工商註冊、代理記賬等服務的公司。連建亞介紹說,通過線上平臺客戶可以直接下單,清楚業務辦理流程和進度,大大提高了資訊透明度和資訊溝通效率。財務方面,平臺會把當月稅金資訊發至客戶微信,讓客戶更清晰直觀的瞭解財務資訊,實時查詢,便於監督。為了抓住工商註冊這個***,小微幫忙目前推出了免費代理註冊公司的活動,代理記帳費用也低於同行水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開展業務,形成了一個生態閉環。

  與大學生創業網合作,助力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經歷過大學創業的連建亞很清楚大學生創業的艱辛,為了更好的幫助有夢想的青年大學生順利的走上創業之路,他找到了11年來一直致力於服務大學生的大學生創業網,希望依託這個平臺把服務延伸的更廣,作為一種對社會的回饋。正值大學生創業網“焱琛杯”創業特訓營開展之際,連建亞代表小微幫忙積極贊助本次活動,通過活動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創業。連建亞表示,凡是由大學生創業網推薦的創業專案將享受小微幫忙免費工商註冊和優惠的代理記帳服務。2015年8月1日,大學生創業網聯合小微幫忙共同舉辦了第150期大學生創業俱樂部活動,聚合小微企業創業者,組建小微企業聯合會,並以優質企業為依託,進行經驗分享、資源對接,打造會員間學習交流、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平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下,創業者們將迎來一個創業春天,作為創業服務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微幫忙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憑藉獨特的創新元素、優質的業務服務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目標在兩年內成為鄭州市場裡的老大,立足中原,放眼全國。”連建亞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