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簡短小故事

  很多富人也不是生來就富的,因此,你又何苦自甘墮落、意志消沉。窮人一樣有志氣,窮人一樣可以出人頭地,,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貧窮是你的想法問題

  曾任美國副總統的亨利•威爾遜,曾經說過一個關於自己的小故事:當時我們家很窮,當我還是個小小的嬰兒時,貧窮就露出了猙獰的面孔。我知道窮的滋味,我向母親要一片面包,而她連一點兒麵包屑都沒有。我承認窮,但我不甘心。可以說,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結於我這顆不甘貧窮的心。

  為了改變貧窮的命運,我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才10歲的我就獨自離開了家,給人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不過每年我可以接受1個月的學校教育。11年艱苦的學徒生涯,為我換得了1頭牛和6只綿羊的報酬,價值幾美元。我21歲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分錢,每個美分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

  剛過完我的21歲生日,我就帶著一隊人馬去採伐大圓木,那地方人跡罕至,條件極為艱苦,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每天,我都在太陽出現之前起床,然後一直工作到星星出來為止。這樣1個月後,我獲得了6美元的報酬,6美元對當時的我來說真是天文數字,每個美元就像月亮一樣閃閃發光。

  我從來沒有忘記要擺脫貧窮的諾言,我絕不會做貧窮的俘虜,所以我不會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我要竭盡全力地擺脫貧窮。你知道嗎?在我21歲之前,我想方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這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我做到了。

  辭了伐木工的工作後,我步行到100裡之外的內笛克學習皮匠手藝,整個旅途我只花了一美元六美分。一年之後,我已經是內笛克一個辯論俱樂部裡的佼佼者了。

  後來,我發表了著名的反奴隸制度的演說,又過了幾年後,我與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查爾斯•薩姆納一同進入國會,再後來,我成為美國的副總統。此時,貧窮早已離我遠去。

  我所面對的貧窮不是選擇,而是命運,父母的結合註定了我窮困的開始。但我得感謝我的貧窮,它催我奮進,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它。我感謝我的父母,當然,我的父母也為我感到驕傲,一個窮孩子終於夢想成真。

  威爾遜用現在的話來說,明顯一個窮二代,甚至連窮二代都不如,但是正是因為他的想法決定了他的活法,他從來沒有讓貧窮熄滅自己內心的火焰,沒有在貧窮中自甘墮落,他不甘貧窮的勇氣把他推上了議員和副總統的顯赫地位。

  所以說,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一味抱怨那是你父母的錯。你沒有名牌的衣服、沒有高檔化妝品、沒有LV並不是你父母的錯,他們能夠把你養大再送你上大學已經很了不起了,你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窮不是你的錯,同樣也不是你父母的錯,抱怨只會讓你窮得可悲,還不如從實際出發,用心去改變生活。

  其實,窮,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恐怖,只要你有一顆上進的心,奮發圖強,憑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帝一定會為你開啟希望之門。

  2:精明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臺北有一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雖然頗具商業頭腦,做事也成熟幹練,但摸爬滾打許多年,事業不僅沒有起色,最後還以破產告終。

  在那段失落而迷茫的日子裡,他不斷地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想破腦殼也找尋不到答案。

  論才智,論勤奮,論計謀,他都不遜於別人,為什麼有人成功了,而他離成功越來越遠呢?

  百無聊賴的時候,他來到街頭漫無目的地閒轉,路過一家書報亭,就買了一份報紙隨便翻看。

  看著看著,他的眼前豁然一亮,報紙上的一段話如電光石火般擊中他的心靈。後來,他以一萬元為本金,再戰商場。

  這次,他的生意好像被施加了魔法,從雜質鋪到水泥廠,從包工頭到建築商,一路順風順水,合作伙伴趨之若鶩。短短几年內,他的資產就突飛猛進到一億元,創造了一個商業神話。

  有很多記者追問他東山再起的祕訣,他只透露四個字:只拿六分。又過了幾年,他的資產如滾雪般越來越大,達到一百億元。

  有一次,他來到大學演講,期間不斷有學生提問,問他從一萬元變成一百億元到底有何祕訣。他笑著回答,因為我一直堅持少拿兩分。學生們聽得如墜雲裡霧裡。

  望著學生們渴望成功的眼神,他終於說出一段往事。他說,當年在街頭看見一篇採訪李澤楷的文章,讀後很有感觸。

  記者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祕訣?”李澤楷說:“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記者大驚,不信。

  李澤楷又說:“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說到這裡,他動情地說,這段採訪我不下一百遍,終於弄明白一個道理: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厚道,所以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

  細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誠總是讓別人多賺兩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他合作會佔便宜,就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

  如此一來,雖然他只拿六分,生意卻多了一百個,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會變成五個。到底哪個更賺呢?奧祕就在其中。

  我最初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過於精明,總是千方百計地從對方身上多賺錢,以為賺得越多,就越成功,結果是,多賺了眼前,輸掉了未來。

  演講結束後,他從包裡掏出一張泛黃的報紙,正是報道李澤楷的那張,多年來,他一直珍藏著。報紙的空白處,有一行毛筆書寫的小楷: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

  這位建築商就是臺北全盛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林正家。他說,這就是一百億的起點。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厚積薄發,氣勢如虹。只懂追逐利潤,是常人所為;更懂分享利潤,是超人所作。人生百年,不可享盡世間所有榮華;惠及百人,能夠得到人間更多真愛。

  人的一生給別人借過時實際是在給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總是很寬很長……

  3:工資的差距是怎麼來的

  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老闆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麼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於是寬慰自己:就花那麼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麼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問題是,老闆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闆才願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因為每次老闆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係我個人的品牌,於是很用心。

  在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後,才發現這種態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圖美不美了。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

  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

  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絕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溼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瞭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幹嘛那麼賣力氣?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不同的是,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嚮往吧,但對於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前提是你願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餘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

  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巖鬆曾說,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的人還:

1.簡短職場勵志小故事

2.兩分鐘職場勵志小故事10則

3.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簡短

4.激勵鬥志的小故事

5.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