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店的創業故事

  在武漢這樣一個以豬肉為主葷的地方,回族人王勇憑藉著一道以羊肉為主食材的燒烤小吃,曾創下單店日營業額3萬元、年收入500萬元的傳奇。他,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小編的具體介紹,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阿訇巧學燒烤手藝

  年近40歲的王勇來自河南南陽,三兄妹中,他是老二。在他5歲時,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小小年紀的他便輾轉於全國各地,開始了學經之路,因為學經有飯吃。

  成年後的王勇,開始想著如何養活自己。當時,他正跟著一位維吾爾族長者學經。這位老者曾是西藏當地有名的烹飪大師,而他最擅長的便是燒烤。抱著多學點東西無害的想法,王勇一邊跟著老者學經,一邊用心跟著師傅學習燒烤。開始只是學著好玩,後來慢慢地對炭燒火烤的小吃生出興趣,甚至還試著改變師傅的配方自己創新。

  就這樣,王勇同大師一起經歷了6年。他萬萬沒想到,就是這門手藝改變了他的一生。

  2000年,王勇成家後,和妻子來到武漢。當時,他作為阿訇***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在漢口二七路的清真寺裡打點事務。雖然有收入,但要養活一家人還是有點捉襟見肘。他發現,這座清真寺裡回族人居多,大家普遍說對武漢的飲食不太適應,很難找到合適的餐館吃飯。

  王勇突然動了心思:何不開個小吃店,讓大家有個吃正宗清真食物的地方,就烤羊肉串吧。2000年初,他在二七路清真寺附近租了個小門面,和妻子一起開起了燒烤店,店名就叫“回民燒烤”,既親切又好記。

  :活羊現殺烤羊肉火了

  店子開張後,起初做的多是回民的生意。不承想,這一年的頭道街這一帶夜市,最熱鬧的莫過於王勇的小吃店了。起初並不是因為他家生意有多好,而是他當街宰殺活羊的一幕吸引人。

  當時店面狹小,要宰羊,只有把羊牽到街面上現殺。最開始,他也不會殺羊,常常是做完禱告後閉著眼睛就一陣亂殺。結果羊沒殺死,反而還到處亂竄。於是,頭戴白帽、一下巴髯須的王勇追羊的場景,成為頭道街上最有趣的風景。

  羊肉是新鮮的,加上掌握多年的燒烤技藝,很快,他的店火了。生意好起來了,王勇還是不敢馬虎,在用料上絲毫不敢大意。除了羊肉保證品質,油也是關鍵一環。一壺5升的油,漲到80元一壺,他也沒想過要換成散裝的。就這樣,口口相傳中,王勇的回民燒烤店成了好吃佬爭相推薦的消夜好去處。

  14年前的一串羊肉串,賣5角錢。他一個晚上能賣2000串,營業額達1000元錢,差不多是他一個月的工資。

  :燒烤攤子被逼“品牌化”

  羊肉串火了,“好吃佬”又給他提意見,品種太單一。

  於是,王勇又打起了羊身上其他臟器的主意。烤羊排、羊腰子、羊筋、羊蛋、羊腿,所有想得到能做成食物的部位都利用上。冬天還增加了羊肉湯、羊骨原湯涮羊肉等品種。

  回民燒烤店真的火了。每天下午四點多,店還沒開門就一堆人排隊等候。曾經有一位黃陂食客,經常打的過來,烤上一份羊排,再打的回去。連續半個月,天天如此。

  2008年,小店已經不能滿足食客需求了,王勇把店搬到了二七路家樂福對面的主街上,面積200多平米。後來又在臺東路、南湖雅安街等處盤下6家門面,分店家家生意火爆。如今,他在三鎮開了20多家燒烤店,最高日銷售額3萬元,年毛收入500萬元。

  2013年底,他註冊了“宛清齋”回民燒烤商標,辦起加盟。當“加盟、品牌化管理、公司化經營”等這些詞語,不時從他嘴裡迸出,王勇笑呵呵地說:“這都是逼出來的,我哪裡懂什麼管理,當初哪想到會發展得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