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創業名人奮鬥故事

  阿里的成功掀起了網際網路創業的熱潮,網際網路思維對當今中小企業的創業方向產生了巨大影響。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這是一個發生在家鄉的創業故事。即將三十而立的黨晨飛在之前一直是一個保安,月入1200元;之後他回到家鄉選擇站上“風口”,開了一家淘寶店賣土特產品。此後六年他一步一個臺階,終於,等到了“風”。

  所有等到“風”的故事都是勵志的,黨晨飛更是,這股“風”給他“吹”來了寶馬車,還讓他在西安買了一套房。

  總有一個創業夢在心裡

  陝西富平,的家鄉,全國21個現代農業示範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縣,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柿鄉”。

  黨晨飛從小生長在富平縣一個叫黨溝村的地方,吃著柿子長大,但從未想過因為柿子而致富。

  之前,黨晨飛和任何一個外出務工的鄉村青年沒有不同:沒有資金、沒有背景,看不到未來,但又時刻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發家致富,榮歸故里。用他自己的話說,“總有一個創業夢在心裡”。

  在福建莆田,做保安一個月1200多塊錢的工資只能餬口。當時,回鄉創業,門檻最低、看起來最可行的就是做電子商務。於是在回鄉之前,他選擇學點經驗,開始了三個月的“臥底”學習。

  在一家淘寶鞋店,每天早晨8點,黨晨飛就要開始幫助老闆幹活,列印訂單、包裝、送貨,“凌晨兩點還要起來給老闆的小孩餵奶”。

  這三個月的“短工”並沒有工資,沒有生活來源的他只能晚上在街邊靠騎摩的拉人掙錢。

  柿餅哥“賺大錢了”

  最初,把家鄉的柿子放到網上去賣的想法也只是試試看,“讓網友試吃”,沒想到反響出奇的好,“我感覺這個在網上肯定能做起來。”

  “我一個人身兼數職,客服、打包、裝運都得自己弄,身體雖然很累,但是心裡開心。”黨晨飛說。

  可由於不慎將0.25公斤的試吃重量標成2.5公斤,加上貼進去的運費,500個試吃名額讓他在賣柿餅的第一年就虧了近3萬元。但也不是沒有收穫,世界柿餅優生區——富平的柿餅在他的網店裡收穫了極好的口碑,客戶好評不斷,當年就賣出1噸。

  此後,柿餅的銷量突飛猛進,到的“雙11”,他接到的訂單多達1500餘張,售出柿餅3噸,併為另外一家規模更大的電商代加工柿餅50噸,全年網店銷售額突破900萬元。目前,黨晨飛年銷售柿餅已經超過300噸,遠銷海外,成為全國知名的“柿餅電商”。

  在網店的宣傳彩頁上,黨晨飛自稱“柿餅哥”,用“傳奇”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創業故事,但這些在鄰居和十里八村的鄉親眼裡,都抵不過一句“賺大錢了”的評價來的實在:過去兩年,他在西安買了房,開上了寶馬車。

  “網際網路+農特產品”改變鄉村

  黨晨飛網店銷售的農特產品,從最早的柿餅,已經擴大到土雞蛋、茶葉、花椒等

  因為柿餅是季節性產品,黨晨飛不能一年只賣一樣東西。他主導成立了合作社,像之前收購村民的柿子一樣,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和村民合作,既解決村民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也拓寬了自己網店的經營品種,土雞蛋、紅薯粉條、花椒、茶葉等土特產品,都開始出現在網店裡。

  “我們村是貧困村,想帶動鄉親一起賺錢致富。”黨晨飛說。很快,示範效應就在當地顯現出來。

  富平縣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局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黨晨飛的帶領下,所在村組的80戶中,從事網店營銷的已經達到30餘戶,主要以銷售地方農特產品與電子商務服務包裝為主。,該村年銷售額已達1000萬。

  截止3月底,富平縣共註冊電子商務企業近30戶,各類網店微店800餘戶。其中,各類網店約200餘戶,各類微店約600餘戶。,富平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預計達4億元。

  “極大解決了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民收入,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富平縣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局提供的資料稱。

  黨晨飛說,村裡的柿子年年豐收,但不一定每年都能賣到好價錢,因為傳統銷售方式中間環節太多,村民沒有議價能力。電子商務農特產品的模式,從根本上儘可能的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農民的收入就比以前上去了。

  勇敢的站上“風口”,讓傳統農特產品“觸網”,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青年的命運,也正重構著黨溝村和其傳統農業的未來。

  二

  趙磊是個90後,在湖北荊州市的長江大學讀碩士。眼下,他的同學們都在銀行、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實習,而他卻另闢蹊徑,自主網上創業開起了網店,賣的就是自己家鄉洪湖的農產品。他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當地農產品愁銷路的問題,更是破解了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量不高的局面。

  創業

  自開網店破解產銷難題

  今年23歲的趙磊,本科學的是工商管理,目前正在長江大學攻讀農村區域經濟方面的碩士。每次回洪湖老家,趙磊都聽見鄉里鄉親抱怨說,種的東西不好賣,愁銷路。

  “家鄉的農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好,可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老一輩的農民又沒有很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因此很難找到銷售渠道。”趙磊說,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萌生了把農產品拿到網上去賣的想法,但絕不能單純地賣初級產品,應該延伸產業鏈。

  為此,趙磊積極走訪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學習優秀企業“訂單農業”的做法。“簡單點說,就是我開網店幫企業賣產品,企業定點收購我們村農戶種植的農產品。”趙磊說,剛開始,企業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他在網上幫忙賣,沒想到他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企業一年的網上銷量,這令企業刮目相看,立馬簽訂了合作協議。

  現狀

  目前月銷售額超10萬元

  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趙磊一邊在網上進行銷售,一邊對後臺的資料進行分析。“這就是網上銷售和企業實體銷售最大的區別,通過網路,我能獲得第一手的消費人群資料,這樣可以定向開發重點市場。”趙磊說,目前,除了港澳臺,他網店裡的產品已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通過網上消費者的評價,他了解到了各地消費者的喜好,並及時反饋給企業,讓企業增加品種、改進包裝,而這些第一手的消費者資訊,都是企業原先自主經營時不能及時掌握的。

  從5月至今,趙磊網店內的產品已多達40餘款,有洪湖藕帶、鯽魚、蓮子、藕粉等。“每一款產品,我們對其的定義都不同,例如有的是用來吸引流量的,根本就不賺錢的;有的是店內的中流砥柱;有幾款則號稱店內的奢侈品,不求很多人買,但是利潤豐厚。”趙磊透露,開網店,講究的是價格策略、產品策略、發展策略,只有這樣,網店的經營才能長久。

  為了讓更多的網上購物者知道自己的網店,趙磊經常參加淘寶的活動。有一次,他將店內的一款藕帶列為活動產品,沒想到當天6時至21時的銷量就達到了1908單。“晚上九、十點以後,我們都沒時間統計銷量了,都忙著去打包發貨了,保守估計這款活動產品當天盈利超萬元。”趙磊回憶到。

  從最初的月銷售額幾千元到現在的10萬元,趙磊網店的銷售額一直在增長。“初步統計,我們店的日均訂單在100單左右,上月銷售額為10.2萬元。”趙磊說。

  前景

  未來打算開辦農產品電商園

  談及未來的發展,趙磊說,他想跟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建一個荊州地區的農產品電商園,讓更多的人瞭解荊州的農產品,推廣荊州特色。“現在就缺乏這樣一個平臺,讓我瞭解荊州有哪些適合在網上賣的產品。”趙磊說,好的產品需要去挖掘、去包裝,而且要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但挑選到這樣的產品很難。加之流動資金不足,目前在註冊品牌、參與淘寶大型活動等方面都比較受限。

  趙磊淘寶店的辦公地點目前租在荊州關羽祠附近,是一間100多平方米的簡易民房。“當初是準備把辦公地點設在洪湖的,可是從洪湖發快遞不方便,於是就選擇定點荊州城區,這樣一年的快遞費都可以節省三四萬元錢。”趙磊說,因為場地受限,很多產品都堆放不下,急需擴大場地。

  趙磊瞭解到荊州正在建設華中農高區,集農業科技研發創新體系、現代農業展示示範體系、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等於一體,他打算依託此平臺,開辦荊州地區的農產品電商園,真正做大做強,能為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