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基礎知識專案

  會展是指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等集體性的商業或非商業活動的簡稱。那麼你對會展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會展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會展的功能

  會展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包括聯絡和交易功能、整合營銷功能、調節供需功能、技術擴散功能、產業聯動功能、促進經濟一體化等。

  聯絡和交易功能

  聯絡和交易功能會展孕育巨大商機,具有聯絡和交易功能。會展的聯絡溝通作用非常明顯:聯絡量大、聯絡面廣、聯絡效果好,因此會展可以向會展組織者、參展商、觀眾提供彼此聯絡和交流的機會。通常在短短几天有限的會展期間,參展商往往可以接觸整個行業或市場的大部分客戶,可能比登門拜訪等其他常規方式一年甚至幾年所接觸的客戶還多。展會參加者在專業展會上可以接觸到行業主管部門領導、本領域專家、現有客戶、潛在客戶、供應者、代理商、使用者等與己相關的各種角色的人,其中不乏決策人物、關鍵人物,形成的人際聯絡質量高。會展的環境氛圍典雅,有利於進行高質量的交流。

  貿易成交一般有若干環節:生產廠家向客戶宣傳產品,客戶產生興趣並進行詢問了解,客戶產生購買意向,廠家與客戶洽談,討價還價成交。通常這個過程有時可能比較長,但在展覽會上,這一過程可以比較迅速完成。在會展中,豐富的資訊、知識交流傳播使得生產、貿易、生活趨於更輕鬆、直接、快捷、準確,消除了供求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產生高效低耗的經濟功能,創造了經濟均衡的巨大可能性。在展銷會上,參展商為賣而參展,參觀者為買而參觀,均有備而來。參展商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廣泛地接觸買主,觀眾購買商可以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廣泛地瞭解產品,參展商可以於潛在客戶表示出興趣時就抓住機會開展推銷、洽談工作,直至成交甚至當場回款,買賣雙方可以完成介紹產品、瞭解產品、交流資訊、建立聯絡、簽約成交等買賣流通過程,展會起到溝通和交易作用。

  國際展覽會與博覽會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大大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交易。在中世紀時代,作為展覽會前身的貿易集市就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人口集中、商業較為發達的歐洲城市舉行。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地理大發現”的進展,世界各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起來,形成連線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市場,國際展覽業形成萌芽。

  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和後來的比利時、德國、法國、美國的產業革命,推動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通訊和運輸工具的使用,在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等城市,貿易集市發展成為較大規模的國際展覽會或博覽會。1851年在倫敦首次舉行了世界博覽會,標誌著舊貿易集市向標準的國際展覽會與博覽會過渡。1895年萊比錫第一屆國際樣品博覽會,滿足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交易的需要。

  國際展覽業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展覽會與博覽會成為發達國家爭奪世界市場的場所,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勃勃生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一批因戰爭停辦的展覽會和博覽會重煥生機,例如世界著名的“米蘭博覽會”、“萊比錫博覽會”、“巴黎博覽會”,後被譽為連線各國貿易的三大橋樑,值得一提的是“萊比錫博覽會”在冷戰期間為溝通東西方貿易聯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前民主德國每年與西方國家達成的貿易額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萊比錫博覽會上達成的。此外,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特邀西方國家商人到“萊比錫博覽會”洽談業務,簽定合同,因此“萊比錫博覽會”被譽為“通往東歐國際貿易市場的門檻”。

  通過商品或科技成果的會展,使供需雙方充分了解對方的資訊和需求,再加上可以通過實物觀看,迅速促成供需雙方達成商務合同,因此會展市場孕育了無限的商機。在新加坡舉行的“2004年亞洲航空展”,單是公佈的部分交易額就達到了35.2億美元。

  整合營銷功能

  整合營銷功能會展作為企業之間的一個有效的營銷平臺,為企業展示產品、收集資訊、洽談貿易、交流技術、拓展市場提供了橋樑和紐帶作用,會展在企業市場營銷戰略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在發達國家,會展營銷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重要營銷手段。

  同時,會展經濟也是一種競爭的經濟,眾多的供給者和需求者聚集在一起,供給資訊和需求資訊直接交流,資訊被充分披露,是一個近似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價值規律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產品的銷售價格趨近生產成本,消費者可以購買到價廉物美的產品。

  整合營銷理論認為,在營銷可控因素中,價格、渠道等營銷變數可以被競爭者仿效或超越,而產品和品牌的價值難以替代,因它們與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有關。整合營銷的關鍵在於進行雙向溝通,建立一對一的長久的關係營銷,提高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會展具有整合營銷功能,可以利用多維營銷的組合手段,如會展的報刊、電視、廣播、因特網、戶外廣告、實地展示、洽談溝通等各種營銷方式,這種整合營銷功能有利於企業與顧客的交流,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產品與品牌的認同度,促進企業銷售工作。

  在會展上,生產商、批發商和分銷商匯聚一堂,進行交流、貿易,某種程度上甚至就是一個資訊市場。企業可以利用各種資訊渠道宣傳自己的產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業與顧客可以直接溝通,得到及時反饋。企業可以收集有關競爭者、新老顧客的資訊,企業能瞭解本行業最新產品動態和行業發展趨勢,構成決策依據。

  會展具備了其他營銷工具的相關屬性:作為廣告工具,會展媒介將資訊針對性地傳送給特定使用者觀眾;作為促銷工具,會展刺激公眾的消費和購買慾望;作為直銷的一種形式,可以直接將展品銷給觀眾;作為公共關係,會展具有提升形象的功能。

  會展營銷成本低。據英聯邦展覽業聯合會調查,通過推銷員推銷、廣告、公關等手段的一般營銷渠道找到一個客戶,平均成本219英鎊;通過會展尋找一個客戶,平均成本35英鎊,僅為前者的1/6。

  調節供需功能

  調節供需功能展覽會可以視為資訊市場,資訊得以交換,企業參展產品的資訊實為市場資訊,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資源。

  資訊市場是經濟執行迴圈過程的軸心,會展資訊市場反映資訊交換中供求之間的各種經濟關係,它連線市場資訊供應方、市場資訊使用者、市場資訊資源應用等重要生產力要素,促進各類市場資源得以優化配置,有效地刺激需求,調節供給。

  1、刺激需求會展提供新產品示範的平臺,通過參展的產品或科技成果的展示,廣大消費者可以發現以前未曾有過的消費品和相關資訊,可以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和重組,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因此會展可以培養新的消費需求,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2、調節供給會展活動能為產品供給者提供展示產品效能的機會,比較不同產品的效能、價格等方面的差異,測算市場供給方面的競爭態勢,為企業的市場供給決策提供依據,從而促進有效供給增長。

  會展活動能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傳統習俗的人們之間的互相交流與瞭解,消除溝通障礙,擴大共識,為產品的跨區域、跨文化、跨民族、跨環節的流通創造條件,有利於供給實現和供給創造。

  會展的發展

  展覽的發展,主要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例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展覽只能是原始形態的展示,表如今宣傳性展覽上是很粗糙的巖畫、紋身、圖騰崇拜;表現有貿易性展覽上是物物交換的地攤和簡單的叫賣,因此出現了“敬天神、頌祖宗”的祭祀展覽。展品較為豐富,有牲畜、酒食等;展具較為考究,有陶器、鐵器,甚至還有銘文;展出時還有鐘鼓音樂、歌舞染渲等,成為綜合性的展示藝術活動。

  到了封建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宣傳性展覽便有大型洞窟繪畫、華麗的壁畫、武器陳列、繡像陳列***如麒麟閣功巨像、凌煙閣功臣圖等***。宗廟和祭祀展覽也更為豐富和隆重,次數也更為頻繁。貿易展覽就出現“列肆十里”的街市和慶會;尤其是廟會和集市,不僅定期舉行,還伴有文藝表演***如歌舞、雜耍、戲劇等***。隨著貨幣的發展和流通,這種貿易展覽也由物物交換上升到貨幣結算,使展覽起了質的變化。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更加發展,也就出現了大型博覽會,甚至是世界性的博覽會。其規模和形式空前壯大,還到處出現各種不同型別的博物館、陳列館。隨著科技的發展,展覽有形式上、內容上都有了重大的革新的突破,例如融聲、光、電於一體的綜合表現手法,甚至出現列車展覽、汽車展覽、輪船展覽、飛機展覽***即把展品裝在某一大型運輸工具上,到處流動,供人蔘觀***,還有僅僅是放映錄影或張內貼圖表,甚至採用電傳交流的貿易展覽等。

下一頁更多有關“會展的專案分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