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中長篇的故事

  關於正能量的中長篇勵志故事有哪些呢?一起來欣賞一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付鎔攀,男,五年級一班 父親職業:足浴店經理

  “我會按摩哦,要不我給你按會?”一見到重慶晚報記者,付鎔攀就熱情表示。原來這個暑假,付鎔攀到爸爸的足浴店呆了一天,學了幾招按摩術。

  7月20日,付鎔攀到足浴店,正好趕上爸爸給新員工培訓:怎樣用勁,怎樣找穴位……他聽了一會,明白了一部分方法,比如按肩按哪裡更合適。

  培訓結束,付鎔攀請求為老爸按摩一次。“爸爸很辛苦,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2時後,我想讓爸爸放鬆一下。”此次按摩,付鎔攀最大的感覺是:“爸爸手上有好厚的繭,按他的腳他直喊疼。”半小時下來,付鎔攀感覺手和胳膊痛得要死。期間,爸爸好幾次讓他不再按了,但他一直堅持到完全按不動為止。

  爸爸說:我以前很擔心孩子嬌生慣養,總想抽空把孩子送回農村老家體驗一下。此次工作體驗,讓我很慶幸:兒子很懂事。

  篇2

  無房、無車,愛人下崗,孩子嗷嗷待哺,張辰的生活一點不寬餘。但他卻很想和南京市交管局高速五大隊的幹警們一起獻愛心,幫助一個叫萌萌***小名***的孤兒。

  原來,張辰也是一名孤兒。16年前,親人一個接一個離開他的時候,高速五大隊交警聯絡上他,供他上學。如今已長成男子漢的張辰,要和幹警們一起,接力傳遞愛。

  通訊員 呂傑 周巨集 現代快報記者 鍾曉敏

  感受愛

  傳遞愛

  孤兒多了群“警察叔叔”

  1997年,南京市交管局高速公路五大隊成立的第一年,剛巧南京市共青團委發出“幫助貧困失學兒童”號召。幹警周巨集介紹,當時的教導員向共青團委要了一批貧困孩子名單,希望幫助溧水石湫鎮一個叫張辰的孩子。

  張辰3歲時,爸爸就因病去世了,不久媽媽也失蹤了。年幼的他,與雙目失明的爺爺相依為命。“我們當時去他家一下,爺孫倆就住在一間破爛不堪、僅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家中沒有任何電器,家徒四壁,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每個月政府發放的百十元就是兩人全部生活費,一年難得吃一次葷……”由於沒錢交學費,六歲的張辰面臨失學。教導員當即拍板資助張辰。這一幫就是16年,期間高速五大隊教導員換了好幾茬,但是大家對張辰的幫助從未間斷過。

  這些年來,幹警們為張辰捐資捐物共計5萬多元,不僅解決了他的學費,連生活難題都解決了。張辰10歲時,爺爺去世,幹警們就把張辰當作了自己孩子。六一兒童節到了,幹警們輪流把他帶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逛公園;新學年到了,幹警們為其購制新書包、新文具;逢年過節,幹警們就會想到應該為他添置新衣服,讓他和幹警們一起在大隊包餃子,吃年夜飯。

  “每年開學,我都挺糾結。”張辰說,一次比一次高的學費讓他不好意思再讓警察叔叔繼續資助。收到中專錄取通知書那年,他決定放棄學習,外出打工。教導員知道後,親自開車到村上勸他上學,開學那天,大隊將他送往學校,並交納了學費。

  傳遞愛

  他也要資助孤兒

  2007年,張辰中專畢業後,經常去高速五大隊,幫大家修電腦,跟幹警們聊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去年5月,他結婚時,教導員親自為他主持婚禮,全體幹警給他包紅包、送祝福。他的孩子出生時,幹警們一個不落,也去孩子。

  目前,張辰自己經營一家小店,賣辦公裝置,妻子在家帶孩子,暫時失業,夫妻倆在南京租房子生活,經濟不是太寬餘。不過,他有一個小心願,想和幹警們一起資助孤兒,傳遞愛心。

  原來,將張辰拉扯成人後,幹警們又資助了一個叫萌萌的孤兒。4歲的萌萌是高淳人,去年1月她的父母不幸在一場車禍中雙雙去世。幹警們想像資助張辰一樣,供萌萌讀書,將她培養成才。

  “算我一個吧!”得知訊息後,張辰也加入了幫助萌萌的行列。 “錢可以慢慢掙,生活可以慢慢改善,但是愛心不能等待。”張辰說,和幹警們一起,把萌萌撫養長大,讓她也有一顆陽光的心,才是有意義的!

  篇3

  這些天,長春市明水路附近的街坊都在說枸杞,連打招呼也會提起這個話題挑枸杞、買枸杞、賣枸杞……攢夠學費 他就能安心上學了

  “枸杞還有了嗎?”“我們這些老太太想去做好事,幫你們挑枸杞吧。”“他在早市哪裡賣枸杞?”

  這些天,長春市明水路附近的街坊鄰居都在說枸杞,走一路,打聲招呼,就會聊到這個話題上來。自由大路社群的工作人員每天也都忙著挑枸杞,賣枸杞。就連附近鐵路售票點的大姐都幫著代賣。大夥兒恨不得熟人人手一袋枸杞,“這樣,他就能安心上學了。”

  原來,他們都在幫一個人,一個在長春工程學院讀大三的寧夏小夥子———周濤。

  三年大學,他不要捐款,不要資助,就是一袋袋賣枸杞攢學費。

  社群幫著賣枸杞

  “他幫過我們,我們也來幫幫他”

  胡亞琴在桂林街道自由大路社群工作十多年了。前些天,大夥兒去長春工程學院附近勞動,有同事說:“學校門口有個鐵路售票點,他們幫一個大學生賣枸杞攢學費,大夥兒看看能不能幫幫。”

  到了那兒,售票點的趙大姐拿出一袋袋枸杞,大夥兒都買了不少。聊天時,她們說,這些枸杞是幫一個大三學生賣的,“他大二的學費還沒有湊齊呢,想把這些都賣了,湊學費。”

  一群人正聊天,周濤來送枸杞,胡亞琴拉住小夥子聊了好半天。

  “我想幫他賣枸杞,賺夠了學費,孩子就能踏實上學了。”從學校出來,胡亞琴去找了自己的朋友,“他在長春工程學院做體育老師,沒準瞭解這孩子的情況。”

  剛說到“賣枸杞的男生”,朋友就說:“那不是前些天幫你們社群錄資訊的那個男生嘛,他每天都在早市賣枸杞。”

  原來前些天,社群有一大批資訊要錄入,大家忙不過來,很多大學生來幫忙,幫著找人的就是周濤。

  “他幫過我們,我們也來幫幫他。”胡亞琴說。

  昨天下午,社群一樓總有人來打聽,“還有枸杞了嗎?我要買枸杞。”他們都是在QQ群裡知道周濤的故事的。

  胡亞琴的手機不停地有資訊提示,“我要五袋,地址東環城路。”幫著賣枸杞沒幾天,100多袋就被買走了。

  一邊招呼鄰居們買枸杞,一邊看時間,“四點,我要去學校再取一箱枸杞,買的人多,存貨不夠賣了。”

  出了門,她直奔長春工程學院。一路上,不斷有人攔住她,“枸杞還有嗎?”“枸杞拿回來,我們幫你挑。”

  她說,這幾天,幾箱散裝枸杞,都是鄰居老太太們幫著挑,幫著裝袋的。

  16時,剛好下課。周濤跑回男生二公寓,衝到二樓最西邊的寢室搬枸杞。把一箱沒開封的抱到了樓下,直奔社群走去。寢室的桌子上有幾個小盒蓋兒,裡面放了一些發黴的枸杞,一些草稈兒,這都是室友平時有空時幫他挑枸杞挑出來的。

  兩人會合後繼續向社群走。走了一小段路,周濤指著學校北門的一棟宿舍樓說:“這是我老師聞景龍家,我暑假經常在他家蹭飯。”說完,呵呵笑起來。

  “他師母人特好,要不是她幫著,今年也不會賣這麼多。”胡亞琴說。

  聞景龍的愛人王淑華今年60歲,經常在附近早市賣玉石,聽愛人說,他的學生在早市賣枸杞,她就格外關注。

  有一天,周濤帶去的枸杞只賣掉了少部分,剩了八袋。她全買了下來。小夥子看她戴著瑪瑙項鍊,一下猜到“這可能是聞老師的愛人”。一老一少就這麼認識了,此後,她賣玉石,就讓他在一旁賣枸杞。

  “有一天,他到我家來吃飯,和聞老師倆人喝多了,才告訴我,他家在寧夏中寧,父親去世了,姐姐遠嫁內蒙古,老媽身體不好,就會種枸杞,收枸杞。”三個人聊得鼻子酸酸的,“他跟我說,無數次想要退學不念,就是捨不得啊。硬撐到現在。”王淑華被感動了,“別賣了,我給你掏學費,好好唸書吧。”

  周濤直搖頭,“我能自己供自己,賣掉枸杞湊夠學費,總比在工地打工強。”

  今年8月,家裡電話打不通,村裡人說,周濤媽媽病了。他買了站票站回中寧。臨行前,王淑華塞給他5000塊錢,“既然回家了,自己進些枸杞運回來賣。錢不夠再打電話。”

  這一次,他到中寧的枸杞交易市場進了770斤枸杞。“如果全部賣掉,就夠我大二的學費了。”

  他是個啥樣人

  生活再難 也要憑本事完成學業

  究竟是怎樣的家庭,讓這麼多熱心人動容,又有那麼多的陌生人願意買他的枸杞?三年了,說起這些經歷,周濤還是有些激動。

  他***出生,家在寧夏中寧,黃河從鎮上通過,遍地種枸杞。全國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場就在那裡。他家有一畝九年生枸杞,母親57歲,種枸杞收枸杞是把好手,別的都不在行,手機用得都不大明白。

  2007年,父親去世了,遠嫁到內蒙古的姐姐幫不上忙。高考,周濤考上了寧夏一所大專,“讀了一年,就退學了。”他說,媽媽撐一個家,很辛苦。作為男人不能這樣難為家人。退學後,他去了工地打工,“架子工幹了兩年,身體沒有別人好,幹不動啊。”

  2010年,他又動了上學的念頭,藉著親戚辦滿月酒的機會回了家。除了母親,村裡沒人同意,“他們都說我媽傻,我都這麼大,還憑著我折騰啥,娶個媳婦成家算了。”

  可總要再努力一次的!他回到高中複習班,2011年,他被長春工程學院勘察與測繪學院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錄取。

  當年9月,他背了50斤枸杞來報到。“每年開學,我都在想,我向哪位同學借錢,我這一年的學費怎麼辦?”

  第二年,他背了120斤枸杞回長春賣。雖然每天去早市很辛苦,找人幫著賣枸杞有些難為情,可一想到“憑本事完成學業”,那成就感塞滿胸膛,“這才是一個男人該做的事兒!”

  現在,770斤枸杞,在大家的幫助下,還剩200多斤,買的和賣的都說,“這不僅僅是錢的事,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城市、一群人做著有態度的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