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勵志故事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都只是看到成功人士的表面的光鮮,卻很少注意人家努力的背後,讓我們一起走進世界冠軍林丹的勵志人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992年,9歲的林丹順利進入福建省體校,來到了距上杭縣600公里遠的福州。在省體校的第一個學期,林丹是伴著淚水度過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進的省體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習慣宿舍的生活。自從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媽媽走後,他就開始哭,幾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場。甚至有時在訓練的時候,練著練著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來了,教練一看,就先讓他站在一邊,哭完了再練。

  訓練完了,回到宿舍,他獨自一人常常發呆,不知不覺中又開始哭起來。後來,林丹開始給家裡寫信,一天一封,主題基本都是: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你們快來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媽媽還保留著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緩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緒。每到週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點好吃的,給媽媽打個電話,週日再回到體校。剛到省體校的時候,從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的林丹根本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換,床鋪不知道怎麼整理,更別說換洗床單枕套了,整個人都邋邋遢遢的。

  到體校的第一個星期,因為總是一個人發呆想家,在宿舍裡哭,也想不起來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個星期沒有洗澡。直到第一個學期結束從家裡再回到體校的時候,林丹想家的情緒才緩解了一些。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哭了,家信也減少到一星期寫一封了。在挺過了最初的適應期後,林丹不服輸、自尊心強的特點便顯現出來。很快,他學會了換衣服、洗床單,獨立生活的能力明顯增強,在訓練中更是特別要強。林丹媽媽說,有一次,林丹發燒打點滴,但他卻不願耽誤訓練,沒有向教練請假,從醫院回來便繼續投入訓練了。

  1995年,在全國青少年比賽中,林丹獲得了男單冠軍,被解放軍隊看中,讓他到隊裡試訓了10天。之後沒多久,林丹便接到了解放軍隊的錄取通知,12歲的他就這樣跨進了軍隊的大門,成為一名軍人。到解放軍隊後,隊裡給林丹發了很多新裝備,好像還是凱勝的,有服裝、球拍等,抱著這些裝備,林丹別提多開心了。因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木頭拍子,從來沒有用過這麼好的裝備。除了新裝備,林丹還擁有了自己的軍裝。當時他的個子特別小,還不到1.4米,帽子戴在頭上像扣了一口鍋,腰帶繫到最裡面的扣眼還是鬆,褲子直往下掉,大家見了都哈哈大笑。1997年,林丹隨解放軍隊到南日島體驗部隊生活。

  在那裡,他們這些專業羽毛球選手每天要跟部隊官兵一起出操、站崗,在大太陽底下站幾十分鐘、夜間緊急集合等,林丹都一一體驗過。除了操練,他們還要跟部隊同吃同住,在解放軍隊訓練的時候,大家總覺得伙食不好,挑來挑去的。到了那裡,吃飯的時候,大家左看右看,看不到飯裡的肉。據林丹說,那裡講究的是“看菜吃飯”,也就是說看沒什麼菜就多吃飯,即使有菜也要看著吃。有一次,林丹跟連長、班長几個人一起吃飯,一個盤子裡只有幾條小鹹魚,林丹上去就夾了兩條放到自己碗裡吃,班長後來質問他:“知道什麼叫‘看菜吃飯’麼?旁邊還坐著連長呢!”剛去部隊的時候,林丹要洗澡,就問澡堂在哪兒,幾點有熱水。班長告訴他這裡洗澡不用熱水。

  結果在部隊的20天,林丹只洗了3次澡,也就是用涼水衝一下便趕快穿上衣服。經過那段時間在部隊的鍛鍊,林丹充分感受到了當軍人的不容易,體會到了軍人的可貴可敬,也讓他平添了身為軍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這種感情後來在林丹得勝後的標誌性動作——行軍禮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林丹說自己在賽場上的那股霸氣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這股霸氣是緣於他從小不服輸的性格。這股不服輸的勁頭讓林丹在無論多麼苦多麼累的情況下都不願低頭,從地方體校到軍隊,他的這種性格得到了更好的錘鍊。

  2002年8月22日,不滿19歲的林丹竟登上國際羽聯排名第一的位置,儘管保持的時間僅有一週。自2002年首奪公開賽冠軍起,林丹在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和各項國際大賽中獲得大量冠軍。從2004年到2008年幾乎四年時間佔據男單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被世界羽聯和媒體稱為“超級丹”。

  :摔斷無數球拍

  可能很多人會為我的18個世界冠軍感到自滿,也會覺得特別了不起,其實我自己最重視的是我的第一個世界冠軍——2004年的湯姆斯杯。在印尼的雅加達,當時的成員裡有我、鮑春來等一批1983年誕生的年青運發動。所以當時我非常衝動,也非常自豪,我覺得,至少我從5歲開始練羽毛球沒有白練。但從那以後,我開始覺得壓力越來越大,因為有很多人對我的要求越來越高。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我信任大家都知道我很遺憾地第一輪就出局了。在雅典的21天,是我人生中最苦楚的21天,由於第一天比賽停止還要拿著攝像機去給我的隊友攝像。其實當時我很想回國,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然而步隊不批准。輸球的第一天晚上我印象非常深,我簡直是回了一個晚上的簡訊告知所有友人——“你們釋懷我會很好很好”,其實我一點兒都不好。讓我最難熬難過的是我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關懷我的人,甚至我的父母。坐飛機回國時我又特殊懼怕,很盼望自己能夠在一霎時就回到房間,讓所有人都看不到我。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把目標放到2008年的奧運會上。2007年的上半年,我覺得自己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很刺耳進別人給我的看法。因為那個時候,我要保障足夠的自負,不想太多人說我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同時又畏懼自己在2008年那一刻降臨時,實現不了很多人對我的冀望。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的訓練中,我摔斷了無數的球拍,因為覺得壓力太大了。2008年行將來常設,我覺得自己素來沒有那麼緩和過,睡不好,吃飯時也會始終想著我的球或者對手。

  從進奧運村開端我就有點關閉自己,不接收任何媒體的採訪。可能在當時許多人都會覺得林丹是一個異常無比難搞定的人,而且非常有性格,十分有個性。實在,我只能找到這種方式讓自己一心比賽。

  2008年的奧運會,真的是轉變了我的畢生。但有一點點讓我覺得傷心的處所,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眼光放在了決賽上——我跟李宗偉的比賽。所有人都只看到了我最後一個扣殺,李宗偉沒有接起來,我振臂歡呼拿了冠軍。但不人曉得,在從前的半年、一年裡我摔壞了多少球拍,發了多少火,甚至跟教練吵架,都是為了2008年賽場上的最後那一個球。

  經由這樣的錘鍊,拿到冠軍當前,到了2016年,我反而覺得我可以容許本人失敗,但只有一點請求——你李宗偉想拿走這枚金牌沒那麼輕易。

  2016年蟬聯奧運會冠軍後,我休息了6個多月。廣州世錦賽時,一個記者說:“當初所有人都覺得你不是最好的了。”我聽到這話時,有一些好受甚至惱怒。我只想跟他講——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擊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超出。即使離開賽場6個多月,我仍然有才能回去給任何對手製作很大的麻煩。其實很少人知道,分開後我天天都在練習。加入運動、拍廣告甚至去度假,我都帶著自己的體能教練。

  從2000年6月份進入國度隊到現在,我的職業生活已有14年了,閱歷了3屆奧運會、4屆亞運會跟無數大大小小的比賽。我很感激這樣的職業,因為它教會了我很多。

  你們除了看到我以外,也能夠看到我的對手李宗偉,我不認為他是失敗的。他通過盡力讓良多人也認可他,我感到這就足夠了。金牌只是一種尺度,不可能代表所有。有時我也會向李宗偉學習,我會想他輸給了我這麼屢次主要比賽,為什麼還可以放下所有,持續跟我再拼一次重要比賽。我為什麼不能做到?豈非我必定要揹著所有的金牌跟他競賽嗎?

  無論是勝利仍是失敗,其實已不那麼重要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對目的的一種立場。

  :一輩子對手,一輩子好朋友

  我相信,真正懂林丹的人,除了謝杏芳,還有李宗偉。

  一個最可愛的朋友,可能也是你最可怕的仇敵,但,一個可怕的對手,往往也會是你最珍惜的朋友。因為有資格做你對手的人,才有資格做你的知己。

  古龍筆下的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就像是林丹和李宗偉。

  對於西門吹雪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妻子和朋友,但更重要的是一位可以匹敵的對手,沒有葉孤城的西門吹雪,可能就是另一個獨孤求敗,因為沒有對手也就失去鬥志。

  對於林丹來說,沒有李宗偉,決賽場永遠不會完美,四年的磨礪,為的就是衛冕。相信當林丹想偷懶不去訓練時,腦海裡一定會浮現李宗偉那張顴骨高凸、汗流滿面的臉。謝杏芳只會告訴林丹,飯在鍋裡;李宗偉卻會提醒林丹,我在球館。

  在別人眼中,林丹與李宗偉,只是對手,可是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人能明白,這樣的對手竟比朋友還要難得,這樣的對手終是可遇而不可求。

  賽場下,林丹與李宗偉彼此無言,他們只在場上見,他們只用球拍對話。北京奧運會惜敗後,蟄伏四年的李宗偉又來了,這場被倫敦奧組委定性為不得不看的戰役,因為林丹與李宗偉的會師,更顯得分量十足。不再是過去2:0的輕鬆,而是分分扣人心懸的多拍交織,觀眾可以感覺到,林丹與李宗偉,兩人不僅長了球,內功與心法也都精進了。就在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在紫禁之巔相遇的那一刻,世界靜止了,彷彿世間只有他們……

  當決戰已過去,西門吹雪的心比葉孤城的屍體還要冰冷,這個比朋友更值得尊敬的仇敵,死在他的劍下,失去了對手的巨大空虛,豈是常人所能理解?沒有了對手的西門吹雪,是幸,還是不幸?而最終敗在西門吹雪劍下的葉孤城,心中卻是一片澄淨,對他來說,這是令人尊敬的解脫。

  當最後一分李宗偉把球打出界,林丹歡呼著繞場奔跑,李宗偉則坐在地上,頭垂得很低,沒有表情,沒有痛哭,但你能感受到李宗偉精疲力竭的疲憊,你能體會得到他內心無比蒼涼的疼痛。

  其實這場球的勝負已經不重要,大家看到的是高手的過招,分分緊逼的刺激,幾個聽憑重力加速度的翻袋球,已經讓人看到幸運女神垂青的一方。也許,這就是命,確實,李宗偉像王皓一樣讓人心疼。

  沒有了西門吹雪的葉孤城,唯有在白雲之上終身獨酌,有的只是深深的無奈與孤寂。

  倫敦奧運後,林丹將不再有李宗偉陪伴,陪伴林丹的只有老婆謝杏芳。

  林丹與李宗偉,兩個如此出彩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勝利者與失敗者,一時共生,此生同在,既生“偉”,也生“丹”,他倆,註定成為千古佳話。

  最好的對手

  八年前,林丹早已是享譽羽壇的“超級丹”,而李宗偉的狀態卻不溫不火,頂多也就是在馬來西亞的國內比賽中稱霸王。直到2005年的馬來西亞公開賽半決賽,兩人的故事才真正開始,那是林丹與李宗偉兩人職業生涯的首次對壘,師從李矛的大馬“一哥”先聲奪人,雙方的首次遭遇戰以李宗偉的取勝而告終。

  從此,坊間對於林丹的比賽就又多了一份期待。多哈亞運會之後,“林李對決”的可觀性直線上升,很快就趕超了“林陶大戰”***林丹、陶菲克***的火藥味。多番交手,數度在決賽場隔網而立的兩個人已沒有太多祕密可言,比賽的精彩程度也遠不能以兩人之間的勝負資料來衡量。

  從北京奧運到倫敦奧運,從湯姆斯杯到蘇迪曼杯,從全英賽到世錦賽,羽壇各類的高級別賽事通通見證了林丹與李宗偉堪稱“五星級”的較量,他們的職業生涯正是因為對方的存在,才變得更加精彩,更加值得書寫。於林丹而言,李宗偉是最棒的對手。

  最好的朋友

  當然,這僅僅是賽場上的殘酷交鋒。賽場下,兩位英雄卻是惺惺相惜。不久前的湯姆斯杯比賽,李宗偉不慎受傷退賽,林丹最希望就是老對手能夠迅速恢復,好以最佳的狀態出現在倫敦的賽場上。去年的中秋節期間,這對老朋友還互發簡訊送上中秋的祝福,用林丹的話來說,“雖然大家都代表不同的國家比賽,但是不代表我們就是敵人,我們是朋友。”

  昨晚比賽結束後,林丹也送給了這位最熟悉的對手一個兄弟般的擁抱,即便奪冠了,李宗偉仍舊是他非常敬重的對手,而帶傷出戰奧運的大馬“一哥”也讓獲勝的林丹有了一種“佔便宜”的感覺。不過,林丹也表示:“競技體育就是這樣,我們為奧運都犧牲了很多。”如今,拋開比賽,林丹場下更願意以朋友的身份面對李宗偉,“真的希望能和他好好聚聚,不再是為比賽,而是好朋友之間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