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的途徑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是大學教育的重點之一,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全面努力,齊抓共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的途徑文章內容。

  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的途徑

  1.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大學生充滿自信和活力

  高校應努力創造一個友好、和諧、團結、進取、心情舒暢的學習生活環境,千方百計的為學生辦實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組織和集體的溫暖。在教學中讓大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減少大學生對學習的為難思想情緒和非正常壓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更好的外部條件。

  2.加強對在校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進一步優化和保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消除教書不教人的現象

  要充分利用學校中密集的思想教育資源,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以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的態度學習和生活。大學期間對於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在讓大學生能夠學到現代科學只是理論的同時,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

  3.建立健全心理諮詢,心理輔導機構

  心理諮詢是提高學生情感、智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採取簡單的說教是不能湊效的。主要應建立由心理、教育、學生工作者共同參與的心理諮詢機構,開設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幫助大學生減輕內心矛盾痛苦引起的各種心理障礙,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尤為重要。

  4.加強校園內部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增強約束機制

  要加強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和大學生社團活動,以及科研工作室的活動,除此結合各個時期舉辦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等,讓大學生在業餘時間有書讀、有事幹,以抵制醜惡現象對大學生的汙染。

  5.家庭要盡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

  父母是子女最早最親近的老師,大學生雖然進入了大學校園生活,但仍然沒有完全脫離家庭而獨立生活,維繫學生情感最近的還是家庭和父母情感。作為家長,除了給子女做好榜樣外,還應配合學校做子女教育工作,與學校老師密切配合,加強對子女的心裡瞭解。要多與子女談心,重視他們的心理、情緒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化解。因此,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大學生的心理是複雜的,心理障礙是客觀存在的,只有認識並遵循心理活動的規律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克服心理障礙,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鍛鍊和引導,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才能真正杜絕和減少在校大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所以說重視和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並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正確引導教育,大學生心理障礙是可以預防的。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

  1.政治上的冷漠心理

  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熱情開朗並富於青春活力,對世界充滿激情。但由於社會上出現的種種不正常現象,諸如分配不公,腐敗滋生、不勞而獲等,在部分大學生思想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看穿論”、“信仰危機論”、“人性自私論”和“享受生活論”等思潮,由此產生了部分大學生出現了對政治不關心,對政治活動冷漠的心理。

  2.學習上的厭學心理

  厭學心理是學生對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厭煩的情緒,是學習興趣、態度、意志、動機信念受到損傷而造成的一種扭曲的情感。如果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周圍有抑鬱情緒的同學,這些同學性格內向、多思多鬱,性格不穩定,情志變幻無常,遇事疑慮重重,凡遇到學習、生活、處理各種關係等諸事不遂或其它壓力時,就難以承受,抑鬱不樂,且非常敏感,易受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影響;平素愛嘆息、胸悶不舒、情緒波動、煩躁易怒、多愁善感、失眠多夢,這樣的大學生最有可能就是陷入了抑鬱情緒的困擾。表現對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動力,抱著混文憑滿足於60分萬歲的態度,不安心、不用心、不真心去學習,甚至出現考場作弊屢禁不止等現象。

  3.前進中的挫折心理

  大學生挫折心理的來源除家庭社會的偶發事件給其帶來的意外打擊和影響外,主要是個人在前進過程中遇到重大挫折。如:考試中的失誤、學習成績的下降、在學習中引起理想受阻、心理失衡,有的在榮譽、地位、入黨、競選學生幹部中失利,對競爭對手產生怨恨,個人情緒消沉。產生自卑感、壓抑感和失控感。嚴重者甚至產生精神性疾病,直接影響學習和健康。

  4.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心理

  大學生經歷了從學校到學校的學習歷程,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瞭解人的全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一旦在人際交往中背離了理想的模式,則會產生交往障礙。從大學生的自負性格、害羞性格、孤僻性格、自卑性格等因素,可以看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不同的大學生人際交往不一樣的接人待物的態度,在實際交往中不能與自己的理想模式相一致,又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情況下就會產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以自己為中心,否定自身之外的人和物,對某些問題“認死理”和糾纏不休,聽不得別人的解釋和勸導,總是愛“鑽牛角尖”。在個人意願的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便產生失望消沉等悲觀情緒,表現出對人際關係極其不適應。

  5.戀愛中的不健康心理

  戀愛問題是每個大學生都可能遇到的人生課題,又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健康的戀愛觀有助於促進人格的健全和成熟,反之則可使人陷入彷徨、茫然、痛苦、墮落等病態。近幾年,在大學校園裡似乎有一種不正常的風氣,到了大二就得找到女朋友或男朋友、談上戀愛,否則就會受到周圍同學的鄙視,這種現象在體育和音樂專業尤為突出,因談戀愛導致的治安案件時有發生,部分大學生在戀愛中產生了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