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論文範文精選

  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素質教育十分關注的問題,怎樣加強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素質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素質論文範文一:鄉村醫生心理素質培養思考

  1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內涵

  心理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特點。心理教育是從心理學發展起來的,心理學是心理教育實踐的理論支柱,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心理教育內涵在於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的心理髮展,關注和構建人的心理生活,發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質[6],心理教育以培養與完善人格,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是引導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種實踐活動,是對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維護,對個人以及社會生活質量的關注和促進[7]。作為教育學範疇的心理教育分為教育、輔導、諮詢、治療四個層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8],同時心理教育具有社會屬性,具有社會制約性,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6]。WTO認為健康的標準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處於理想狀態,當前生物醫學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的產生不能僅從生物個體本身找原因,也應從心理狀態和所處社會環境去分析,心理因素與疾病密切相關。根據上述對心理教育內涵的闡述,筆者認為,具備心理教育素質的鄉村醫生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民群眾的心理髮展,關注和構建人民群眾的心理素質,維護人民群眾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具備心理教育素質的鄉村醫生能夠較好的服務患者,減輕或治癒患者因心理問題造成的緊張和抑鬱等痛苦。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鄉村醫生實施心理教育培訓是鄉村醫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

  2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現狀

  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是當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根據衛生部下發的《1991-200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和《2001-201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等有關鄉村醫生教育規劃政策,我國各級別鄉村醫生教育培訓政策相繼出臺,鄉村醫生培訓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目前鄉村醫生培訓以獲得學歷和考取行醫資格為目的,忽視鄉村醫生的專業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質作為一種專業技能,其培養沒有得到重視,在治療疾病時就頭痛醫頭、腳疼醫腳,醫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礙而產生的疾病,未能及時發現和診斷,且大部分治療並不規範,導致患者病情貽誤、影響預後,並造成過度醫療[10]。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疾病中的心理因素,臨床研究發現: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易造成消極情緒狀態,可使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心身疾病,還可加速疾病惡化[11]。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行為方式、飲食理念和生活節奏等因素都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態,積極開展心理干預和治療,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人民群眾的疾病,增強人民群眾體質,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調研顯示,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動了解患者心理,對患者本人及家屬具有同情心,熱心講解病情治療過程,傾聽患者感受,對患者治療過程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有助於患者病情康復,控制疾病發展,預防併發症發生,促進其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對鄉村醫生進行心理教育培訓成為當前鄉村醫生教育工作重點。

  3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策略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醫學服務的目的視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病[12]。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認真研究鄉村醫生執業特點,將心理教育貫穿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全過程,通過心理教育培訓,增強鄉村醫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的主動性,鼓勵鄉村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和諧醫患關係,維護患者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相關政策法規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重視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政策,鼓勵鄉村醫生自覺提高心理教育素質。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服務行業面臨著更多的壓力,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思想負擔重,心理壓力大,工作愉悅度低,有消極的工作情緒[13],培養鄉村醫生心理教育素質,應首先關注鄉村醫生心理狀況,研究鄉村醫生心理需求,使鄉村醫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將心理教育培訓納入鄉村醫生考核體系是激勵鄉村醫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質的有效措施。

  3.2建立鄉村醫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試點

  醫學教育機構應積極配合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工作,高等醫學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專項研究基地,充分發揮高等醫學院校資源優勢,提供醫學心理學、病理心理學、護理學等心理教育培訓課程和文獻資源,在培訓課程、師資保障等方面加強與鄉村醫生的互動,深入研究農村患者心理特點,有計劃的為農村培養高素質的鄉村醫生。

  3.3積極開展農村衛生心理教育宣傳工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需求也不斷增加,心理教育依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當前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衛生狀況不容樂觀,人民群眾醫學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同時,鄉村醫生對心理教育的作用認識不足,對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欠缺,造成農村衛生心理教育知識普及較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帶頭做好農村衛生心理教育宣傳工作,使鄉村醫生認識到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幫助。通過心理教育宣傳,鄉村醫生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民群眾心理髮展,主動維護人民群眾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

  4結語

  鄉村醫生是我國農村基層醫療組織的龐大群體,加強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是當前中國農村衛生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的組織和實施面臨許多困難,由於執業技能層次不齊,工學矛盾突出,薪酬和養老制度等鄉村醫生關注的問題依然存在,單靠政府和醫學教育機構的努力是不夠的,社會各界應努力探索,不斷實踐,重視鄉村醫生心理教育,規範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制度建設,並不斷改革完善,提高鄉村醫生隊伍心理教育素質,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新農村建設時期,加快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改革鄉村醫生培養模式刻不容緩。

  心理素質論文範文二:高校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論文

  一、高校學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和影響因素

  ***一***人際交往上的孤獨感

  有些學生由於在中學時一心撲在學習上,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生活,這樣的學生一般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可悲的是,這樣的狀況還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引以為傲,是好學生的標準。等他們考到大學之後,也很少主動與人交際,由於進了大學失去了中學那種模範的光環,就變得更加孤獨,甚至產生自傲心理,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總想著別人去主動接近自己,自己絕不主動接近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不願意投入到火熱的集體生活中去。還有一些學生由於自小被家人呵護,成為家中的小太陽,什麼事都不會做,以至於進入大學後對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打理,要麼怕洗澡,身上出現異味;要麼怕洗衣服襪子,影響其他同學,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還火冒三丈,拒不接受,這樣也引發了交際方面的孤獨,他自己不屑與人交往,別人也不願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著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絕代佳人的姿態孤芳自許,要麼一言不發,整天沉默著,要說話就是語言尖刻的“毒舌”,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二***厭學心理

  有些學生在高中就不想學習,產生厭學情緒,被家長逼著考大學,進入學校以後又故態復萌,對所有的學科都沒興趣。沒有家長的約束,就更加肆無忌憚,逃課,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網路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遊戲中,女孩則沉醉於淘寶;要麼就將精力用在戀愛上,根本不為以後的就業著想。也有一部分學生本來也是愛學習的,在高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磨練之後,進入大學發現學習環境相對輕鬆,緊繃的神經一旦鬆懈下來,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覺得考上大學不過如此。還有的是因為社會上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影響,使他們覺得讀大學和不讀沒多大區別,因此也失去了學習動力,開始厭學。除了以上兩個心理健康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心理問題也困擾著學生,例如有的學生因為個頭矮,容貌欠佳而產生自卑;有的因為家庭生活窮困,和有錢的同學相比產生較大的落差,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三***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終日生活在戰戰兢兢中,以後就會形成孤獨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過分溺愛,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並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還有的家長在孩子讀幼兒園和小學時,孩子與人產生糾紛,家長總是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這樣就使孩子養成了缺乏責任感的個性,錯的都是別人。在學校教育方面,主要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老師偏愛那些文靜的、愛學習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業餘愛好都不瞭解,也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總將那些埋頭學習,不與人交流的學生當做模範表揚,使這類人一直以為自己不交際是種美德,以後就造成了他們孤傲的性格。有些學校在教學時只注重考試成績,對於文化課之外的課程乾脆停止不上了,這樣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後,對於一些有益的活動無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產生。社會的影響主要是拜金主義流行,使那些家庭貧寒的學生產生自卑;也有的是對於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學生產生自卑。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學實施優勢

  針對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糾正的方式並不是專門的心理疏導,而是要通過人文素質的提高來潛移默化地進行糾正和疏導,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優勢

  語文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由於人文性,因為語文是記在人類文化的載體,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具有記載、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伴隨著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功能,可以領略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內涵。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為心理教育提供了條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藉助語言向學生講解,與學生產生交流。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手段,將自己對文章學習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都反映出來。這個過程帶著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將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使同學們看到了此人的個性特色。一堂語文課中,老師、學生、課文、課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比較、質疑、參照、啟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觀點相同的人會覺得找到了知音,觀點相悖的人會忍不住針鋒相對,據理力爭。這樣一堂課就成了語言的交流空間。高校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類的美好感情,有的蘊含了學者的思想精華,這些作品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在學習過程中,作品中的審美理念和人文主義思想可以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給學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對心理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交往。像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史記》中的《將相和》,通過對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可以讓學生知道朋友之間的珍貴,以及在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正確取捨,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去自主學習,在課文中有許多古人通過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像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還有一些古詩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時代學習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還有一些作品可以用來激勵學生的意志,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受過宮刑仍然堅持著書的司馬遷,為完成《遊記》而堅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遊列國的孔子等。語文學習中更多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有為了盡孝而棄官的李密,憂國憂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等,這些人都是具有擔當的人,為國家,為人民或是為了家裡老人都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學習,讓學生培養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方法

  ***一***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的前提

  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前提條件包括教師素質、師生關係和教學環境。作為高校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優秀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及時調適自己的狀態;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手段,能吸引學生聽自己的課;還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建立在教師具有寬容的胸懷和極大的愛心基礎上的,只有教師愛學生,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會愛老師,認真聽他上課。這種關係不僅建立在課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心每一個學生,更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教學環境應該以民主和寬鬆為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改善過去那種一人講課大家聽的傳統方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學生可以反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千萬不能因師道尊嚴而對學生的態度產生牴觸情緒。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比如像教學一些戲劇劇本時,教師可以作為導演,知道學生排練一出話劇,讓學生深入到角色中體會人物的情感。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文轉化成有聲有色的視訊,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途徑

  利用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要從課堂中和課堂外兩個途徑入手。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學主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別人,學會與人共處,明白交際的重要性,還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在世上的價值不是因為外表的優秀,而是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有錢就是優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錢更重要。還要學會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學會感恩。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每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此外還要學會擔當,學會面對困難和逆境。這些在所選課文中都能學到。另一個途徑是來自課外實踐,可以讓學生走上社會,走進生活中,如參加志願者活動,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體會給予的快樂,這些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瞭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課外實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閱讀一些經典之作,瞭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四、結語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語文教學因為具有一定的優勢成為首選,要做好心理素質教育,還要多方面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