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待業心理素質論文

  當今職場,工作節奏快、風險高和壓力大的特點,對大學生的心裡承受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業論文

  內容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許多心理健康問題。一般認為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壓力。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特點,緩解心理壓力對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關鍵詞:

  大學生 壓力 緩解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ecently years, the university men has more and more problem. generally,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re school, famil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is reasons, working in the university men’s mental press and easing the pr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students’ mind health.

  Key words

  Academician Press Ease

  一、壓力的概述

  壓力***stress***,也譯為“應激”,其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加拿大的學者薛利***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壓力的概念,因此被公認為“壓力之父”。他認為,壓力是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生物學反應現象。是指個體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可由加在有機體的許多不同需求而引起,並且具有非特異性。所謂“非特異性”是指,環境刺激或需求可能多種多樣,但機體的生物學反應卻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個體長期處於一種高度的應激狀態,就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損害。

  壓力產生的原因稱為壓力源或稱為應激源,壓力源廣泛地存在於生活之中。我們所遇到的壓力源可能存在於自身,也可能存在於環境中。薛利在壓力的研究中將壓力分為四類:①過度壓力②過低壓力③好的快樂的壓力④不好的痛苦的壓力。如圖所示,有害的刺激和愉悅的刺激都會產生壓力。【注:引自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二、大學生壓力的型別及成因分析

  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著許多心理健康問題。一般認為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壓力。【注:引自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

  通過對2007年京、津、滬、鄂、粵、陝、蘇、贛、寧、雲、新11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分析,進一步瞭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情況,為大學生自身調適心理壓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本次被調查者中男生8515人,佔54.4%;女生7145人,佔45.6%;本科生佔84%,研究生佔8.8%,專科生佔7.2%,其中學生黨員佔25.5%。得出如下結果:

  1.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

  1.學業壓力。社會激烈的競爭體現在校園內主要是學業上的競爭。學校考試的壓力和競爭,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外語的能力,英語四、六級考試也成為了眾多大學生生活的主題。外語一門學科的負荷比任何學科甚至是專業課都大,它就像一座山壓在學生的身上,它佔據了大學生們絕大部分時間。另外,部分大四的學生還面臨著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

  2.經濟壓力。自從我國高校實行入學收費制度以來,高校貧困生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那些來自經濟不景氣的農村和城市下崗失業家庭中的大學生會產生很大的經濟壓力。他們往往會因衣著的寒酸和手頭的拮据而產生自卑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和他們強烈的自尊心產生矛盾,以致形成嚴重的敏感心理及人際交往失和。另一方面,當今的大學校園還存在一種為追求虛榮而產生的競相消費現象。競相消費現象強烈地刺激了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有限的經濟來源和實際的高消費慾望造成尖銳的矛盾衝突,成為大學生經濟生話的一個重要心理障礙。

  3.人際交往壓力。大學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是影響心理行為的三大問題之一。由於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生活習慣、性格和個人愛好等,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同時在交往知識和技能上又存在明顯的不足,造成了大學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是獨生子女,他們更強調個性特點。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只想從交往中獲得好處,而不顧及他人的意願和感受。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受到同學的排斥和反擊。雖然生活在集體之中,他們卻仍感到孤獨和不安。

  4.就業的壓力。近幾年來,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多與市場需求的相對飽和,使大學生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上深切感受到就業的壓力,出現了新的難以擺脫的心理矛盾和問題。市場經濟的大潮強烈地衝撞著大學生的心靈,他們要主動走出校門,營銷自我。有的大學生一進校門就發愁將來的工作,緊張過度,導致精神恍惚。許多畢業生選擇職業時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虛榮心理。不能對自我進行清楚的定位,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社會知名度高,經濟上實惠的職業上,而不是考慮到自己的競爭能力和專業特長。他們不願到急需人才的基層、農村或經濟落後的地區工作。所以,就業選擇的心理衝突總會造成大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一旦求職未成,就立即陷入苦悶、焦慮、失望等多種複雜的情緒體驗,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越重。

  2.不同地域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源有一定的差異,農村大學生心理壓力中經濟壓力所佔的比例相對於城市大學生要大,農村大學生經濟壓力佔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學生經濟壓力***7.7%***的兩倍;相對而言,農村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小於城市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學習壓力佔15.2%,遠小於城市大學生學習壓力***23.5%***,這是由於農村大學生雖然經濟條件不及城市大學生,但他們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因而學習壓力小於城市大學生。

  3.男女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的差異 ○

  調查結果還表明,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也有一定的差異,女大學生就業壓力佔41.7%,比男大學生就業壓力***30.9%***多出10個百分點,這是由長期以來人們在認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見導致的。

  三、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

  雖然大學生心理壓力種類繁多,表現也不盡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學生身心發展、心理品質和思想素質等幾種因素。

  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已確立,這些都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及行為。大學生作為較高知識層次的社會群體,常常是最先敏銳地感受到社會變革帶來的衝擊。但面對社會變革他們有時會迷惑不解、難以適從,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大學生便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同時,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看,大學生屬於青年期,生理髮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處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矛盾性最為突出,他們面臨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識的矛盾,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的“我”總是滯後於現實的“我”,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交錯出現,內心矛盾衝突尖銳、激烈,心理和行為中易出現不協調現象。 另外,從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來看,學校教育還沒有重視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講德育時,往往重視的是思想品質的培養,卻忽視了性格、情緒的調整;在講智育時,重視的是智商的高低,卻忽視了能力的開發;在講體育時,重視的是身體素質的提高,卻忽視了心理素質的提高。所以,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引導,心理素質不理想。對於問卷中“您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一項,統計結果表明,“心理素質很好”的佔9.4%,“心理素質較好”和“心理素質一般”的分別佔23.3%和45.8%,而高達21.5%的大學生認為“心理素質較差或很差”。

  四、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對策

  1.通過正面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使他們克服個性心態的負面效應。

  要想有效地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會用科學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認識問題,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武斷和感情上的偏激、固執,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正確對待周圍環境以及生活挫折,從而避免沉湎於區區瑣事或為無謂的煩惱所困擾。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

  對於問卷中“您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的總體評價”一項,表示“滿意”的學生有3289名,佔21%;表示“比較滿意”的學生有7908名,佔50.5%;表示“有點滿意”的學生有1456名,佔9.3%;表示“不太滿意”的學生有3007名,佔19.2%;其中,約30%的學生對本校心理健康與諮詢“不滿意”或“不太滿意”,這說明高校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還不夠重視,工作力度有待加強。心理諮詢教育是近年來在一些高校出現的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同時也具有預防的功能。心理諮詢活動針對諮詢物件在學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機與心理負荷,通過語言、文學等媒介,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幫助和啟發教育,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和衝突。心理諮詢教育對還未曾發生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也可起到預防作用。

  3.組織豐富的課餘活動,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對於問卷中“課餘時間,您經常選擇的娛樂休閒方式”一項,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娛樂休閒方式主要有“體育活動”***佔25.1%***、“看電影、聽音樂”***佔23.7%***、“閱讀書刊、報紙”***佔21.9%***3項。這說明大學生的娛樂休閒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有益的。這項統計結果同時還表明,男女大學生的娛樂休閒方式有所不同,男生“體育活動”佔35.7%,幾乎是女生***12.5%***的3倍,而女生“看電影、聽音樂”和“閱讀書刊、報紙”分別為29.6%和28.3%,相對男生的18.7%和16.5%的比例高出了許多。

  健康的課餘生活可以愉悅身心、獲得朋友、增進友誼,減少因壓力導致的緊張感。因此,學校應多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比如各種文體活動、學術講座、社會實踐、志願者服務等,這樣,不僅使大學生鍛鍊了能力、拓寬了知識面,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個體應對壓力的信心和勇氣,促進其健康發展。

  小結: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各方面的壓力。心理素質也變得越來越差。我們要及時的瞭解心理壓力的成因,定義,造成的困擾和解決辦法,避免遭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在大學生活中收穫快樂,得到成長,學到知識充實自己,在大學中健康生活,快樂生活,留下美好的大學回憶。

  範文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全景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大學生成才的關鍵。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極其複雜和嚴重,只有找到癥結之所在,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人才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物質上獲得極大滿足的同時,心理上也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煎熬。尤其是在社會轉型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受到多元文化的磨礪碰撞、多元價值觀念的衝擊,經受著來自社會、學業、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壓力,導致人的不確定性增加,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筆者認為,能夠擔當大任的人才首先應當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因此,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心理問題的關注是高校培養人才的落腳點,是高校“以人為本”的最大實際。為此,我們對南京、鎮江和常州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這次調查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

  1.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迷茫。高中階段,學生對自我和他人、對環境和社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對人生的走向和意義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對於自己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一些美好的憧憬和預期。進入大學後,面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學習與生活、新的自我定位,大學生難免會發現眼前的一切並非所想的那麼美好。競爭的壓力、生存的焦慮、發展的期望、情感的困惑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當他們發現在實際得到的和期望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的時候,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有35.2%的同學認為,大學沒有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高雅和浪漫,缺少文化氣息。在迷失自我的時候,大學生遠離親人和朋友,心中的苦悶無處訴說,一旦有問題想不通,死鑽牛角尖,就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尤其是以前都是班級裡的佼佼者,現在卻突然發現自己落後了,優勢不在,心理就會嚴重失衡,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2.學習與發展的掙扎。自覺、自立、自主、創造是大學學習的特點。一些同學在進入大學後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導致考試失利,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些同學甚至會患上考試焦慮症,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上的問題。學會“學習”成為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一步。學會學習的實質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一些初入大學的大學生正是由於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才阻礙了知識的獲得和智慧的發展,甚至導致整個心理狀態的混亂。在這次的調查中,29.64%的同學認為學習是目前自己感到壓力最大的一個方面。如果說學習的苦惱往往出現在低年級的同學身上,那麼畢業後的選擇則困擾著相當一部分大四的學生。考研、就業還是出國……眾多學子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徘徊。如何面對早晚都要涉入社會的現實,給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定位,是他們心理的一個結。

  3.現實與虛擬的碰撞。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我們這次調查中反映出來的最多的問題。有39.1%的同學認為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人際關係的失衡帶來的。學校周圍的網咖成了不少大學生打發時間的好去處,他們長時間陷入網路的虛擬空間不能自拔,玩物喪志。許多同學面容憔悴,睡眼惺鬆,精神萎靡,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耽誤了學業。為什麼會出這種現象?在大學生的BBS裡我們會找到答案,那就是隨處可見的一篇篇期盼友誼、發洩孤獨的文章。一方面,不少在校大學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與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不能正確認識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們陷入交往的誤區。加之這一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正是由於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果造成的心理上的巨大反差,讓這些同學苦苦尋覓卻又毫無結果,於是開始閉鎖自己,鬱鬱寡歡,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導致對身體的傷害,甚至對生命的放棄。

  4.戀愛的合理性與不確定性的衝突。戀愛現已成為當代大學校園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愛情存在於大學校園自有其合理性,大學校園是一特殊的社會環境,共同的集體生活、學習方向使得大學生們相互接近,再加上正值情感的萌發期,大學生之間很容易擦出愛的火花。然而在這浪漫愛情畫面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少問題。有的同學戀愛是出於對性愛的好奇心理,有的是急於求成的佔有心理,還有些是依賴心理和功利性的心理。這些不正確的戀愛動機往往會影響到他們對愛情問題的處理。有戀愛就會有失戀,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明白大學是缺乏成熟的戀愛條件的,經濟上自顧不暇,雙方都存在變化發展的可能性,未來工作的不確定性,正是這些無法迴避的問題導致大學失戀率頻高。對正處於情感發展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失戀是生活給他們的第一道難題,初次體驗愛情青蘋果的苦澀,畢竟很難去承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失戀引發的心理疾患和自殺並不少見。

  二、產生心理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從何而來?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著社會和家長高度期望的群體,自我成才慾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髮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種意識與能力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文化是當代中國公民尤其是大學生所面臨的新的歷史語境,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和價值觀的挑戰和解構是強烈的。市場經濟是保護開放、平等、自由和競爭的經濟,因此,行為主體的獨立性和平等自由是其得以存在和執行的前提條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使當代大學生培養了自立、自強精神,強化了競爭拼搏意識等。他們自立自強,勇於競爭,敢於創新。但不應諱言的是,市場經濟對當代大學生也具有負面的消極影響。市場經濟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特點和利益原則、等價交換原則的消極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例如,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和競爭規律易使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得到強化,使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膨脹,從而產生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等不良行為;又如,等價交換原則,它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但如果讓其全面介入到人際生活、社會生活中去,就會使“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滋生蔓延,使物慾惡性氾濫;此外,隨著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並出現社會分配不公的情況,加之社會上對“大款”們豪華的高消費生活的有意無意的渲染,使得人們心理髮生不平衡現象,這都助長了拜金主義的膨脹,使錢的多少成為不少大學生衡量人的價值大小的主要尺度。美好的信念與現實不符,從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有48.2%的同學認為,現實與老師的說教不一樣。

  2.就業難帶來的問題。就業難問題是影響大學生思想狀況的重要原因。本次調查顯示,有26.73%的受調查者認為目前感到最大的壓力是“就業前景”。長期以來,我國實施高就業政策,導致我國各行各業的許多單位都人滿為患。而現在,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各單位又在進行減員增效。特別是近幾年,由於政策的導向,各大學校紛紛擴大招生,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增加了就業供求比例的失衡。另外高校專業設定的不合理,導致畢業生人才與社會需要的脫節。使得大學生有種進入社會後卻發現無用武之地之感,這樣的結局怎能不使學生們迷茫?

  3.學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學校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的環境和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有著更為直接和深刻的影響。然而,長期重智力輕能力、重科技輕人文的培養模式導致大學生的精神失落,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困惑往往無力自解。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和技術主義造成高校的盲目和浮躁,普遍缺乏遠大的辦學目標和理想,遠離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而沒有全面發展的人也就沒有全面騰飛的民族。本次調查顯示,只有27.76%的受調查者認為“校內教育”是對大學生最有影響的渠道。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張,在校大學生數量在急劇增多,伴隨學生增多的同時,大學內部對學生的管理弱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另外,相當數量的學校並沒有提供相關規章制度的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使大學生無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缺少人文關懷、忽視人的主體性的高等教育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溫床。另外,校園管理中的商業化傾向也削弱了學生的理想主義情懷,增強了他們世俗化、功利化意識。

  4.貧富差距問題。貧富差距這一深刻的社會問題也反映到高校的校園中來,成為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第二號“殺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是一個班的同學,有人花錢大方,追求“卓越”生活,而有人卻省吃儉用,到處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其實,今天的大學生明顯帶有相對貧困的性質。客觀地講,相對貧困比絕對貧困容易忍耐,但相對貧困比絕對貧困構成更為複雜的心理壓力。今天的大學生對待貧困的心理承受力越來越差。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風暴無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學生身上,自費上學,雙向選擇,這對於貧困大學生無疑是雪上加霜。金錢問題是大學生活的主要矛盾,畢業之後的貧困依然未有窮期,正是這種悲觀消極的心態,嚴重降低了大學生的心理受耐力,再加上校園裡的消費攀比、歧視貧困這些不正之風,更在強化著貧困生的自卑感。

  通過這次調查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因素是多元的,也標誌著大學生心理的多元化。七組資料中,選擇“文化上的碰撞”的相對較少,表明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因素具有共通性。從專科、本科、研究生這三個層次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漸次降低,而研究生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最重,竟然達到62.3%。說明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歷的提高,影響心理狀況的因素由抽象開始轉化為具體。

  三、結語

  問題之解決才是最重要的,由於篇幅所限,另文再敘。在此,只想說,大學生正處於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其心理髮展正處於走向成熟又沒有完全成熟的時期,有很強的過渡性和不穩定性;大學生的思維已經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情感從激情體驗、易感狀態逐步過渡到相對成熟階段;意志和行動的發展則從容易衝動發展到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形成相對穩定的行為習慣;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都達到相對穩定和不斷凸顯的階段。希望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行動起來,以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