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腸套疊是怎麼形成的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幼兒腸套疊的相關知識。

  :

  一段腸管套入其相連的腸管腔內。是嬰兒急性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部位多由迴腸末端套入寬大的盲腸腔內。發病與腸管口徑不同、腸壁腫瘤、憩室病變、腸蠕動節律失調等因素有關。

  典型的3大症狀有腹痛,果醬樣血便和腹部包塊。

  主要表現為陣發性腹痛,病兒表現陣發性哭鬧,面色蒼白,出汗,下肢屈曲腹部翻挺,持續數分鐘而突然安靜。腹部可觸及活動而壓痛的腫塊,腸梗阻症狀明顯。而成人症狀較輕,便血者較少,往往呈不全梗阻的表現。不典型者應與闌尾炎、腫瘤和其它型別腸梗阻相鑑別。鋇劑造影可見套疊頭端呈杯口狀,若套疊發生時間較久,腸壞死或穿孔者則禁用此法檢查。診斷明確的早期腸套疊,可試用空氣灌腸、腹外手法復位;已超過48小時不能復位者應考慮手術復位;復位困難者可行區域性的腸切除腸吻合術。

  成人的腸套疊多由某種病理因素引起,故一般採用手術療法為宜。老年人因長期便祕亦會發生此病。

  發病人群

  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80%發生於2歲以下的小兒,男比女多2~3倍。

  多突然起病。

  臨床表現

  ***一***腹 痛

  為早期出現的症狀,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然發生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患兒表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約10~20分鐘,以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約數十分鐘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狀如前。如此反覆多次,患兒精神漸差、疲乏不堪、面色蒼白。這種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是由於較強的腸蠕動波把套入的腸管向前推進,牽拉腸繫膜,同時套疊鞘部發生強烈收縮所引起。個別較小的病兒無劇烈哭鬧,儀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麵色蒼白,隨後進入休克狀態,需特別警惕。

  ***二***嘔 吐

  起病不久即出現反射性嘔吐。這是由於腸繫膜被牽拉所致,嘔吐物為奶塊或食物,以後即有膽汁甚至可為糞便樣物,是腸梗阻嚴重的表現。

  ***三***血 便

  多於病後6~12小時出現,是本病特徵之一,常為暗紅色果醬樣便,亦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一般無臭味,當疑為本病而尚無便血時可作直腸指檢,如指檢染血則有同樣診斷意義。出現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腸壁血迴圈障礙,致使粘膜滲血與腸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結果。

  ***四***腹部腫塊

  是具有重要診斷意義的腹部體徵,腫塊的部位依套入點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位置。在病程早期,腫塊多位於右上腹部,呈臘腸樣,光滑而不太硬,略帶彈性,可稍活動,有壓痛。以後隨套疊的進展,腫塊可沿結腸移至左腹部,嚴重時可套入直腸內,直腸指檢可觸及子宮頸樣腫物。

  ***五***全身情況

  發病早期病兒全身情況尚好,體溫正常,僅有面色蒼白,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或拒食。隨發病時間延長,一般情況逐漸嚴重,表現精神萎靡、嗜睡、脫水、發熱、腹脹,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徵象。

  1、X線檢查腸梗阻徵象。

  2、B超檢查顯示腸套疊包塊。

  治療方法

  有非手術療法與手術療法兩種。

  ***一***非手術療法

  凡是病程在48小時內的原發性腸套疊,患兒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者均可以灌腸療法治療。一般採用空氣或鋇劑灌腸。空氣灌腸氣體壓力可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氣時,可輕柔按摩腹部或者改變體位以利於套疊復位。復位時可見套疊頂端逐漸向結腸近端退縮。直至看到空氣突然進入迴腸末端,即表示已復位,此時拔出肛管即見患兒排出大量臭氣,腹部腫塊消失,患兒一般情況好轉。復位後口服0.5~1.0g碳末,6~8小時後可由糞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復位完全成功。凡復位標誌不清,腫物雖消而小腸內充氣不顯著者,須輔以鋇劑灌腸觀察,鋇劑灌腸水壓復位法一般可將裝有20%鋇劑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離病兒水平體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鋇劑。在X線透視下確定診斷後,再將吊瓶提至80~lOOcm處,使套疊慢慢復位。 為了提高灌腸復位的療效,有時可事先給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鈉、水合氯醛等鎮靜劑,使患兒安睡。已有脫水者應先輸液改善一般情況後,再行灌腸。

  ***二***手術療法

  晚期病情比較嚴重,不適合作灌腸復位的病例,或已經灌腸未能復位的病例,疑有小腸套疊者;以及復位達3次以上者均須手術治療。術前應作好準備包括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抗生素退熱及輸血等。手術時根據患兒當時情況及病理變化行套疊復位,腸切除吻合,腸造瘻等,套疊很緊的病例,不能強力復位,以免引起漿膜撕破,鞘部有白色斑塊疑有腸壞死的病例應行腸切除吻合術,避免術後發生破裂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