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最有效治療方法

  骨質增生是以骨質病理性增生導致區域性關節、肌肉、韌帶活動障礙,伴發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那麼,得了骨質增生該怎麼辦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藥物治療

  骨質增生是由於年齡增長、長期勞累等原因而導致的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下降、關節的周圍形成骨刺的臨床症狀;另外,骨質增生也可以是因關節創傷、發育畸形等導致關節面不平、受力不均的症狀。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痺證"範疇,亦稱"骨痺"。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溼邪、痰溼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1、肝腎虧虛。中醫認為“腎主藏精,骨主生髓”,若腎精充足則機體強健,骨骼外形及內部結構正常,且可耐勞累及一般傷損。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則骨髓發育異常,更兼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久之關節在反覆的活動過程中,可漸漸地受到損害而過早過快地出現退變。

  2、外傷與勞損。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包括扭、挫、撞、跌等,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如特定狀態下采取不正確姿式持續緊張地勞作等,都可造成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以發生在頸、腰段、脊柱及髖、膝、踝等負重關節較多。嚴重的導致筋損骨傷、血流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形成瘀血凝滯,導致關節骨骼結構受損,失去滋養,久之,退行性疾病便會出現。

  3、外感風寒溼邪。感受風寒、著涼、久居潮溼之地、冒雨涉水等,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客於關節、筋骨,導致機體全部或某一區域性性生氣血執行阻滯,經脈痺阻,筋骨失養,漸成骨痺。

  4、痰溼內阻。“肥人多痰溼”,故體胖之人易患本病。肥胖之體,多陽虛溼盛,溼聚成痰,隨經脈流注於關節部位,又體胖之人可加重關節之負重。二者均可造成關節區域性血運不暢,筋骨失養,久則成痺。

  中醫在治療骨質增生方面已有上千年的經驗積累。中醫療法以安全無副作用著稱;另一方面,中醫療法不僅僅針對具體患處用藥,更強調全身機理的調養,以提高人體的整體健康和抗病能力。

  刺寧膏是傳統中醫黑膏藥,在治療骨質增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1、刺寧膏載藥量大,直貼患處,藥力直達病灶,藥效持久,彌補直流電藥物離子匯入法易揮發的缺點。

  2、刺寧膏採用中醫標本兼治的用藥理念,一方面軟化骨刺、消除炎症,快速消除病患疼痛;另一方面強調滋陰補腎、行血養血、通絡除痺,從整體上提高人體骨骼素質,從而達到紫外線療法、按摩法、西藥療法等所沒有的根治效果。

  3、刺寧膏使用方便,只須輕輕一貼,且花費相對要低,風險性也相對要小,

  骨質增生是骨關節退行性改變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病人常感到關節發僵發累感,伴有疼痛,若疼痛不重,不必服藥,若疼痛較重可服非甾類消炎止痛藥。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口服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因此選擇沃卡恩效果會更好,從外皮滲透,藥物滲入骨質,沒有副作用,療效徹底;沃卡恩是遵循中醫通則不痛的原理,使用方便,不過敏,能徹底解決骨質增生痛苦。

  外用膏藥治療可以避免口服藥物的副作用,直接滲透病灶,中醫代表方膏有蘭氏坤元膏,靈胎黑膏等。

  二

  中醫治療方法

  骨質增生,又稱骨刺。以前人們一直把“骨刺”當作是風溼骨痛的症狀,從而忽略了骨質增生,治療效果也不理想。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通過X線攝片便能清晰地辨認骨質增生的部位和增生的程度。如今,通過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中醫對“骨刺”的認識也有了一個飛躍。

  臨床證明,長期服用中藥治療骨質增生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患者可用威靈仙30克、鹿銜草30克、金毛狗脊45克、去皮雞胸肉250克煲湯飲用。先將上述藥品放入瓦罐內,加10碗水煎至3碗,去滓渣後喝湯。3碗藥汁要暖飲,分早中晚3次,10天為1療程。

  不過,為了提高中藥的療效,在治療時還應根據疾病的階段和患者的體質認真辨證才行。中醫認為,骨質增生的早期多為瘀邪交結、凝而不散,治療應化瘀驅邪、舒筋通絡。可服中藥桃仁10克、紅花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稜10克、莪術10克、威靈仙15克、地龍10克、土鱉蟲5克、烏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用蠍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連服1月,病情會明顯好轉。鞏固療效可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10克,連服3個月。

  如果病人已是骨質增生的後期,則多系肝腎不足、虛中夾實。不足者有陰虛、陽虛之分,夾實者有瘀結、溼熱之別,病情比較複雜。陰虛者表現為口燥便堅,形瘦眩暈;陽虛者肢體畏寒,小便清長,陽痿滑洩;溼熱者多有關節腫脹,關節內有積液,按之波動,屈伸不利。治療以補腎軟堅為主,可用下列中藥: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藥10克、丹蔘30克、皁角刺10克、穿山甲10克、威靈仙15克、生甘草5克。陰虛者加知母10克,龜板、鱉甲各12克;陽虛者加乾薑10克、附片15克;瘀結者加桃仁10克、紅花5克;溼熱者加蒼朮10克、黃柏10克。

  三

  藥枕、頸託:

  ***1***頸康藥枕:藥枕填充藥物為紅花、丁香、桂枝、甘鬆、茯苓、防風、川芎各30克,薄荷、荊芥、艾葉、紫蘇、白芷各50克,冰片、樟腦各20 克。製備方法:將上述中藥***冰片、樟腦另包於10釐米×7釐米塑料袋中,以針刺孔***粉碎後裝入l釐米厚的紗布袋中。用木板或三合板製成拱形的木枕,木枕以1.5釐米厚的海綿包裹,海綿外罩布套,把裝有中藥粉的布袋放置在木枕拱形面上,合即成。

  使用方法:讓患者取平臥位,將藥枕置於頸部,有小藥袋的一側置於頸背部,每天2次,每次1小時,30日為1療程,連用2個療程。每次用藥枕前後,均用雙手搓、揉、抓、提後頸部3~5分鐘。

  2***羌活、防風、葛根、細辛、威靈仙、千年健、白芷、川芎、艾葉、透骨草、樟腦等藥,研成細末,裝入40釐米×30釐米白布袋內當枕頭用,治療頸椎增生,取得滿意效果。也有人用羌活、當歸、藁本、制川烏、川芎、紅花、赤芍、地龍、血竭、桂枝、丹蔘、乳香、沒藥各等研末,以布做成頸託,每日佩戴6小時。

  中藥熱熨用狗腿骨、烏梢蛇、附片、秦艽、木瓜、田三七適量配製成藥酒,用紗布4~8層浸溼,覆於治療部位,再用理髮用的電吹風調至中擋,對準治療部位進行熱熨。亦可藉助於紅外線燈或100~200W的白熾燈照射至藥酒紗布乾燥為止。或用當歸、川芎、威靈仙、透骨草、川芎、草烏、制乳沒等藥各適量研末,將100克裝入20釐米×15釐米布袋內,滴上幾滴食醋,置於患處,用聲效應治療儀作熱熨,效果良好。

  腰突症骨質增生症這個病是慢性病,不要相信速效!‘骨病不是一朝而就,治療也應該遵循基本邏輯,在此建議您採取中醫保守療法,外用熱敷藥 中成藥,見效快 無任何副作用,花費少。

  熱敷療法:

  現市售效果不錯的熱敷藥有:如安陽路德藥業公司生產的 頸腰腿痛貼***又叫 韓大夫頸腰腿痛貼,***,河南著名民間老中醫王衛生研發的***骨痺痛外敷散*** …等都是非常方便、簡單、廉效的外用熱敷藥,上藥用水或酒調敷藥粉壓成餅狀貼於患處自動發熱,患者只需兩天敷一次,每次每部位敷20-40分鐘即可。一般說骨病患者與其自身腎氣虛虧有關,不管採用哪種方法治療,都一定要調補腎氣, 因為腎精充足、肝血盈滿,則筋骨勁強。所以平常一定要補腎強骨 。

  熱敷療法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促進區域性代謝的作用,有益於疾病的恢復。熱敷本身也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藥物熱敷還可使藥物通過區域性吸收,達到直達病所的目的,使治療更直接、更有效。

  薰洗、浸泡、藥墊一用伸筋草、卷柏、透骨草、當歸、木瓜、生熟地、雞血藤、乳香、沒藥、草烏、黃柏、蒼朮等各適量,水煎至2 000毫升,再加醋500毫升同煎,先薰後洗,治療跟骨骨刺。也用單味威靈仙100克或夏枯草100克浸入食醋¨000毫升中2~4小時,然後煮沸,待溫浸泡患足。

  藥膏敷貼一般多采用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中藥,如川烏、草烏、秦艽、羌活、獨活、威靈仙、制乳沒、當歸、赤芍、川芎等藥各適量,研成細末,用醋或酒調拌,炒熱外敷,或將藥末裝入布袋內,置於患處,再加熱水袋熱熨。或製成黑膏藥貼敷患處。

  此外,有報道用辣椒酊擦拭患處,至皮膚髮紅而有熱感為止,治骨質增生性疼痛有效。有條件的患者可在醫院內採用中藥離子匯入或超聲藥物透人進行治療。